本文载《巴蜀史志》2 024年 第1期
天府茶馆自飘香
张仕文
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味,上演以来,经久不衰,成为永恒的经典。那时在我眼里,只知道北京茶馆,不知道四川茶馆也赫赫有名。
20世纪80年代,贵州信息闭塞,很多资讯都无从知晓。一天,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发现沙汀写的《在其香居茶馆里》这篇小说,眼前顿时一亮,没想到四川也有茶馆,还那么有趣。其香居茶馆“川味”十足,属于典型的南方茶馆。茶馆就是一个小世界,各色人等在这里粉墨登场,上演着各种人间话剧。茶馆里夹杂着跑堂的吆喝声,茶客的说话声,川戏的念白声……炉灶上铜壶正在突突冒着热气,正所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氤氲的气氛,给我留下很深印象。那时就想,今后有机会,一定到四川去好好泡一下茶馆,体验一把四川茶馆那种独特韵味。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这个愿望终于在高中毕业后实现了。1987年11月,我入伍来到四川,营区紧邻沙汀老家安县的江油市青莲镇。说起青莲镇,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说起李白,那就家喻户晓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青莲镇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生活的地方,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青莲镇建在涪江边,东西走向,狭长逶迤。镇的西南面有一座山,部队的营房就建在山上。站得高,看得远,士兵们在训练之余,都喜欢坐在山上一边聊天,一边欣赏江景。江中木船往来穿梭,船家戴着草帽,光着膀子,古铜色的皮肤黝黑发亮,慢悠悠摇着船桨。傍晚的时候,远山如黛,江水被火红的夕阳映照得波光粼粼,金光灿灿。让人不由想起那句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中常有小船泊在岸边,随江水上下起伏。船上的人一边马不停蹄从江中捞起泥沙,一边不停地筛着沙子。初来乍到,我很好奇,他为什么要筛沙子,如果建筑需要,山上挖沙不是更方便吗?后来在老兵的点拨下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淘金,沙里有金子。
一直纳闷,以前我从未到过这里,但似乎有一种熟悉和亲切感,好像曾经来过一样。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场景都是沙汀《淘金记》里描写过的。沙汀老爷子描写的安县和江油毗邻而居,同一条涪江穿城而过,风土人情,地形地貌,方言俚语如出一辙。难怪那么熟悉,这些场景早已刻印在我脑海深处。
训练之余,新兵们喜欢沿着江边散步。从营区后门出去,往东边不远处有一个小村子。川西的村庄有个共同的特点,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栽有竹子,不但能遮风挡雨,还能美化居家环境。我跟班长打趣道,他们才深得东坡先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美学思想的浸润啊。
有几个长相甜美的村姑,朴素大方,水汪汪的眼睛会说话。见到当兵的过来,热情招呼:“班长,进来喝碗茶吧,训练辛苦,喝碗茶提提神,给你们半价优惠……”
这些茶馆,沿村道而建,陈设简单,古朴自然,多是就地取材,碗口粗的慈竹作支架,四周用竹篾条围上,桌子、椅子都是竹子做的,有一点世外桃源的感觉。碗是土碗,茶是土茶,水是井水。老乡们围桌而坐,有的叼着叶子烟,嘴里吧嗒着,不停吞云吐雾,手里拿着长牌,正在高速算计着对手的牌;有的嗑着葵花子,悠闲地摆着龙门阵,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有的端着盖碗茶,静静地细品,十分享受的样子。
新兵胆小,初来乍到,还有几分腼腆,只敢站在竹栏外,远远与妹子说几句玩笑话,不敢进去喝茶。刚刚才学了条令条例,知道军人不允许穿着军装下馆子。纪律约束了他们内心的骚动,现在是军人了,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不可以做,雷池不能越半步。说了几句话后,新兵们与妹子挥手道别,继续散步。
至此我对四川茶馆有了最直观的印象。
后来我从江油基层连队调到绵阳旅部机关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政治部领导为了提高我的写作能力,专门安排我到成都军区宣传部跟着大笔杆子学习新闻写作。每个周六早上,只要没有公务,宣传部邓高如副部长都换上便装,带着我到马家花园去喝茶。马家花园是个平民茶馆,5角钱一杯茶,茶客大多都提着鸟笼子来,鸟笼往树上一挂,任由画眉、八哥欢叫。茶客和鸟友坐在竹椅上,泡上一碗盖碗茶,边喝茶边天南海北闲聊,有聊股票涨跌的,有聊哪里商品便宜的,有聊偏方神药的,话题广泛,包罗万象,天马行空……开始我有点纳闷,邓副部长一个大校军官,怎么喜欢到这个地方喝茶?他家里明明有很多好茶,怎么偏偏喜欢到这个不入流的茶馆来呢?
时间长了方才明白,他喝茶是假,了解群众生活才是真。邓副部长虽然没像蒲松龄那样免费为群众提供茶水,搜集故事,但他也把茶馆当作了解民间生活和学习群众语言的重要平台。他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本子记录。在茶馆,他收集了很多方言俚语,百姓故事,经过提炼整理,写成的文章生活气息浓厚,很接地气,个性十足,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地域特色。他写的《买票》《娘在唤我》《探子屠生》《邓老太爷的文化观》等文章在全国全军引起很大反响,有的获得冰心散文奖,有的获得四川文学奖,有的被选进职业高中课本。这些优秀作品,不能说全是喝茶喝出来的,但至少茶馆有一大半功劳,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由此我对四川茶馆的认识又加深了一步。
走在四川的土地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茶馆就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在城乡的肌体上,滋养着这方土地上的人。转角不一定遇到爱,但肯定会遇到茶馆。正所谓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川人爱茶,就像黔人嗜酒,那是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的。
我曾自我发问,四川为啥那么多茶馆?川人为何那么悠闲?通过翻阅史料和实地考察,终于找到了答案。四川地处北纬26度到34度之间,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常年多雨多雾,是茶叶生长的天然福地,因此造就了蒙顶甘露、峨眉黄芽、巴山雀舌、雅安藏茶等享誉世界的名茶。有道是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有茶自然就该有茶馆。再加上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粮草丰茂,吃穿用度皆可自给自足。物质上富足了,就会变着法子提升精神生活,于是喝茶、摆龙门阵、看川戏就上升为雅事,成了川人的标配。川人闲淡平和的慢生活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而是精神层面的一次华丽嬗变,是低端生活向高端文化的成功突围。
茶杯里上下浮动的茶叶,散发的是千年历史的绵厚醇香,古韵悠长。据史书记载,四川产茶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和世界茶树的发源地。西周初期,巴蜀地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先秦时,中国茶的饮用和生产主要在巴蜀一代,至西汉,成都已成为我国茶叶的主要消费地和集散中心。
在中国名茶的族谱里,始终有川茶的一席之地。名山的蒙顶茶,唐代至清朝,上千年间,岁岁为贡茶。历代诗人不惜笔墨,对它大加推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元代李德载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的传神佳句,川茶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丝绸之路上嗒嗒马蹄声中的茶马互市中,我们感受到茶叶在商品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一片片茶叶,累积出异域人对我大中华的信任,在布满胡须的嘴巴中,品出了中华商品的别样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四川文化人物的杰出代表,苏东坡深受茶文化的影响,对饮茶颇有心得。他的家乡眉山、青神一带,也是川茶的主产区。东坡先生从小就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曾经写过很多关于茶的诗词,比如:“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浣溪沙》);“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舟次浮石》)等等,为茶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东坡还有一个家喻户晓关于茶的故事。一天他游历到径山寺。方丈误以为是平常香客,只是淡淡地说:“坐。”转身对小和尚喊:“茶。”经过一番寒暄之后,觉得此人谈吐非凡,肚里有货。于是乎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再经过深谈之后,得知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赶紧说:“请上坐。”又对小和尚喊:“敬香茶!”他让小和尚研墨铺纸,请求东坡赐墨宝。苏东坡微微一笑,左手捋了一下胡须,饱蘸浓汁,一副名扬千古的对联横空出世:“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曾几何时,茶馆很单纯,就是喝茶的场所,没有那么多讲究。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工的不同,茶馆就衍生出不同的功用。派生出说评书、耍魔术、说相声、川戏表演等类别。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茶馆,对“号”入座。
可别小看茶馆的作用,没有茶馆这个平台,李伯清也红不起来。在成都乃至全川,很多事情都是在茶馆里搞定,不管是谈生意,还是接待朋友,茶馆都是不错的选择。围炉煮茶,细品生活,慢论人生。竹叶青一泡,在茶叶的沉沉浮浮中,说人说事说日月,谈天谈地谈古今。东南西北闲聊一通后,缰绳一勒,刹车一踩,马上进入正题。感情就跟喝茶一样,慢慢泡才有味道。火候差不多了切入正题,自然水到渠成,事情搞定,生意成交。感情没到位就说事,多数要黄。
成都人经常豪横地炫耀,我们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盆地旁边有座青城山,热了就去避个暑,顺便问个道(道教场所)。旁边还有个都江堰,流淌的是岷山积雪化了之后流下来的水,渴了就用雪水泡茶,那个味,简直不摆了——自然、纯净、味正。
现在,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外国的咖啡、奶茶、饮料不断涌入,对传统茶馆有一定冲击,但不管怎样,川茶的铁杆粉丝还是像和尚敲木鱼——多多多。面对这种情况,著名作家流沙河曾用一副对联表明心迹:“你喝你的易拉罐,我饮我的盖碗茶!”这既是对川茶的尊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手里不能丢。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忧心,萝卜白菜,各人所爱,茶馆依然受到人们的热捧。外地人到了成都,总是要到人民公园鹤鸣茶园坐一坐,要一碟点心,泡一壶花茶,体验一下成都的慢时光和深厚的茶文化。还可以走到成都的会客厅——宽窄巷子,找一家茶馆坐下,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欣赏《滚灯》《变脸》等传统川戏,那一份闲适与怡然自得,使紧绷的神经得到松弛,如果愿意再出30元钱掏耳朵,保证你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会得到释放,让你忘记了尘世的喧嚣和浮躁,在茶水的浸润和戏曲的变幻中,疲惫的身心得到些许抚慰。
如今,茶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焊接着历史与现实的缝隙,人们在不断挖掘蕴藏其中的文化价值,拓宽川茶带给世人的文化体验。是的,茶馆储存着人们美好的文化记忆,无疑,也是这方土地上人们的精神栖息地。
走,喝茶去!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仕文(原成都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高级将领传记室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