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六期#
评《老街三题》(冷慰怀)
一拿到载有建超《老街三题》的小小说选刊,就打算挑选最心静的时间来看。看了第一题《老街汤王》,便有意停了下来——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一个毛病,好吃的东西总舍不得一口气吃光,想留着慢慢品尝。可是当我看罢第二题《老街寡妇》之后,却怎么也忍不住《神刻张》的诱惑,一口气读完还不肯罢休,又急急写下这些阅读的感受。
连环三题,写活了老街三家的六个人:诚信为本的马善明和三个儿子,泼辣多情却又拿得起放得下的善良美寡妇黄花,技艺精湛、在锋利的世俗刀刃面前忍疼割爱的张邈。五千余字,写尽了老街人对羊肉汤的挑剔、对美寡妇的爱慕、妒忌和中伤,也写尽了祖辈沿袭的封建恶俗对新生事物的无形迫害。
刘建超一反以往轻松幽默的口吻和粗细结合的描写习惯,在本篇层层递进的每一个环节中,自始至终都采取了精雕细刻的手法,使许多细节都达到了含蓄而传神的效果。对比过去的表述方式,我感到他对文字的推敲和选择,就像一件复杂的电子产品,实现了从元件焊接组装到集成线路的工艺性飞跃。尤其是一些点睛之笔,更能看出他对把握文字华彩的功力,比如《老街汤王》里的——
“马善明没再说啥,摇摇扇子,大家就散了。”仅仅“摇摇扇子”四个字,就写出了老马对老二、老三不守诚信的失望和气恼,而这一举动,恰恰是长辈们在类似场合经常表现出的习惯性动作。
“是生是灭,你们自己闯吧。说罢,将那半瓢汤倒入了老大的瓦罐里。”在这里,马善明既有借加重语气来“掩护”自己偏向老大的用心,又有他故意要把剩下的半瓢老汤都分给老大的愿望。
又如《老街寡妇》里的——“黄花哈哈地笑,只笑得满脸泪水瀑布般飞下。”这辛酸的笑和飞下的泪水,乃是黄花的一腔真情被扭曲和亵渎的浓缩。
还有《神刻张》里的——“皓月当空,树孤影单。张邈的身影在院中时长时短。”又是 “时长时短” 四个字,将张邈在月下治印的细心和忙碌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马善明瓦缸的汤料中,我们读出了老街人的厚道;从黄花开店的精明中,我们读出了老街媳妇的智慧;从张邈立业的曲折中,我们读出了老街人闯关的顽强。所以我说:《老街汤王》是一部厚重的诚信创业史,《老街寡妇》是一本曲折的歧视妇女录,《神刻张》则是一尊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不难看出,刘建超在创作与以往截然不同主题的作品时,已经得心应手地配备了全新的策略和套路,此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高度的佳作,誉其为“炉火纯青”也是毫不为过的。
用心读完,凝思良久,回味良久。
如果记得不错,这大概是建超老师继《乡村》三题后的又一组结构篇章,只是,《乡村》轻灵、唯美,《老街》则多了厚重感和思考、回味的余地。如果打个比方,前者应是云片糕,入口即化的甜美舒爽;后者则是牛肉干,耐嚼,且回味悠长。
将三组素材叠加,既独立成章,又能联结成篇、浑然一体、回旋自如,以我的记忆,这在小小说创作中鲜见,应是建超老师对小小说创作研究和探索的笔法新意,就此,已显大家风范。
《老街汤王》,结构稳而不平,语言素朴而不失张力,角度切入看似朴拙,实则巧妙,所折射出的仁义智信,从小处看是生意经,从大处看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如果非得找出点“不完满”来,那大概是在题材上了,算不得新鲜。但不新鲜的题材,能写出新鲜味儿来,不易。
《老街寡妇》是三篇中巧妙的一环,起承接和过渡作用,入笔轻灵。写情,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深远。文末一句,情绪陡转,读者情绪于低落处又为之振奋,转哀叹为欣喜。这便是小说家与读者情绪交流的功力。此句,令人称奇,应是神来之笔。
三篇中,《神刻张》收尾,要统一上述两篇的结构和精神,写作起来是最艰难,却也最显功力。以往读建超老师传奇题材的小说不多,写起来却挥洒自如。但它又不仅仅是传奇小说,因为文末上升到了人性、人情、人心的高度。二人最终的情感收场,竟是挥泪而别,令人叹惋。而恰恰是这种不完满的结局,构成了小说感人至深的灵魂。毕竟,人生总无完满。倘若是以欢笑收场,以洞房花烛画上圆满的句号,反倒落了窠臼了。深夜读建超老师三题,恰逢窗外冷雨,了无睡意,鲁班门前耍斧头,希望不会贻笑于诸位方家。
《老街三题》赏读
在单位,读《小小说选刊》第七期。刘建超老师的《老街三题》再次吸引了我。刘建超老师对于生存与情感的思索,已达到某种高度。三篇小小说五千余字,每一个独立成篇。合三为一,则为一个短篇,互为因果,引人入胜,每读一次,都让人感受到小小说独特的魅力。品读再三,感觉最深的是对生命存在的赞美,以及生命个体在所处环境中遭遇的痛苦。
生命存在之美应该是作家毕生追求的。《《老街汤王》中的马善明,可谓是生命存在状态的一个佼佼者,坚持做人做事的原则,这也是他人生的成功之处,以至于可以从容自若的传承家业,特别是在钟鼓楼端坐品茶,举重若轻,明辨是非,是人生高境界。寡妇黄花坚守自我,不自暴自弃,既回应人们的种种猜测,又可以追求自己的情感,读来为之动容,一个长得漂亮的寡妇,在芸芸众生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令人赞叹。神刻张是中国的传统男性代表,不怯强者,以绝技示人,得以立足立世,本应事事顺利,偏偏恪守孝道,而碾断情思,是生命残缺之美。
而对于作品的生命之痛。当从情节中体验。小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在另外一些作品中看到过,比如在祖传手艺的传承上,也是采取了让三个儿子各自独当一面,进行考察的办法,但是刘建超老师更为聪明的是,增加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细节,那就是增添了一个场所:钟鼓楼。在钟鼓楼上俯视老街,端坐品茶,更能闻到自家汤馆飘出的香味,以香味来判断三个儿子生意的品质,此细节令人拍案叫绝。由此想到,老弟徐闯对作品《麦青》的评价:细节弱了些。诚如斯言,一个1500字左右的小小说,如果没有令人过目不忘的细节,基本上是失败的。侯德云老师曾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个人观点是,首先要看语言,语言一定要好,其次是细节,有了这两条,就是一篇优秀之作。”不无道理,参加新秀赛的三个作品,自认为是占了细节的光,而最近的写作,却离这个越来越远。贴在贵州版的几个都不成功,原因也在于此。那个《兰花指》所以被留用,与其中的两个细节不无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写寡妇,而且是漂亮寡妇的不少,刘建超老师的手下,更具味道。从这一篇中,我更感觉到生命之美、生活之痛的存在,在挖掘寻常百姓的尴尬生存状况上,另有一番景致。一个好女子,一个单身的好女子,能与诸多别有用心的男人从容周旋,而且用一种聪明的方式回击诽谤,保住自己的名声,这是十分难得的,读者或者她的相邻给她的只能是尊重。而且,美寡妇的这一举动,在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成为不可多得的细节,指引着我们的阅读。
更为难得的是寡妇黄花对自己的情感追求,执着而有品位。小说结尾一句话“在一堆草纸上不停地盖章”将我们引入第三篇《神刻张》。技艺精绝,有情有义,而又坚守孝道,一个真实、复杂的神刻张,令人难忘,也扼腕长叹。结尾处那一声柔柔地喊:“张邈哥,还来啊。”令读者肝肠寸断。一段本该美好的情感,又以世俗的方式结束,也是对世俗有力的回击。作品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让马善明再次出现,他的出现,既完成了三题不散的追求,又给我们以启示,老街人物,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所有老街人的一举一动,都在老街上闪闪烁烁,都无法摆脱赖以生存的空间。
小小说以二题、三题的形式出现,绝非旁逸斜出,故弄唬头,它是小小说这一文体成熟之后,一个有意的尝试,在本质上,它还是小小说的,因为三篇之中单独来读,又都是精致的小小说。较早时候,宗利华老师的《江湖人物三题》即为一证,尤其第二篇《大嫂》频频获奖,是最好的说明。宗利华老师还有一个三题《浅笑即可》,独立成篇,颇具味道。邓红卫老师的《“浴”中杂记》三题,其中的《刘三姐》也是获奖作品,以及刘建超老师先于此的《乡村人物三题》,都有不俗的探索,这是作家长期研磨小小说这一文体之后,一个大胆的尝试,这对于小小说而言,是丰富,而不是颠覆。
对刘建超老师的《老街三题》,有一点遗憾,就是前两篇作品的题目,显得不是很协调,比如《老街羊汤》窃以为,题目改作《马一鲜》更好,而《老街寡妇》,不如《美寡妇》更具隐喻性,且与后面的《神刻张》互为呼应。此为自己的看法。
读<<老街三题>>
这又是一个没有年代的故事。
尽管刘建超老师把马家老汤的源头定在明万历年间,但是古城老街报时的晨钟暮鼓,在更夫手上、在石板路上,在杂货铺前……伴着木板院门的伊呀,浸着马家羊汤的鲜香,拂过黄花寡妇的俏腮,萦绕在老街每一位过客的耳边,一响千年,经久不绝。让慈眉善目的马善明,厚道诚实的马老大,豁达侠义的俏寡妇,技绝品优的神刻张,鲜活在这古城老街风情画里。
老街的夜色迷人。
夜半更深最寒时,马家老汤开始熬炼,彰显它的炖功。到凌晨,便有浓郁鲜香,不带膻味,色白如玉,稠似乳汁,远在钟鼓楼就能闻到鲜香的羊汤上了马家汤铺的案板。
老街入夜闲静时,就能听到黄花家大门的开启声,听到黄花脆生生甜甜的声音:“先生慢走。”这一声几许殷勤,几许怨怼,几许是真情与向往……
皓月当空,树孤影单,张邈的身影在院中时长时短,遂以一豆白玉章,成就“神刻”美名。
好美的画面。刘老师的<<老街三题>>,正是悬垂于眼前的一幅中国画:
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过滤的古城老街,梦一样地静卧在阳光下,一间羊汤小铺,一片美寡妇杂货行,一档刻字店,一座旧院落,一幢八角楼……看着看着,人渐渐沉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丽京门内,哪一家的木板门开启,走出的那位是马家后人,还是俏丽黄花?抑或是再世张邈?
霓虹闪烁的歌舞厅,推杯换盏的酒楼永远不入老街的画意。古城老街上的马老大、黄花、张邈以他们的执着,永远坚持着淳厚、纯正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