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宝宝为什么总爱问问题?背后隐藏的成长密码,妈妈一定清楚!
桂花糯香茶
2024-11-26 11:41:06
家长们,常常扮演了 “仓促解答者” 或 “厌烦回避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耐心启发的关键。


以孩子的好奇提问为例,看似幼稚烦人的追问,却引人深思:


谁让孩子陷入 “求知困境” 的?不就是那个要么随意打发要么避而不答的家长?


所以说,亲子求知互动最需的,往往是善启,是一种深入挖掘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应付”,有些疑问得让孩子自主思索


家长们普遍爱 “简单回应孩子提问”—— 这在孩子开启好奇之旅时极易发生。


孩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家长随口说 “就是那样呗”;孩子问鸟儿为什么会飞,家长不耐烦地说 “因为它有翅膀”。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漫不经心,孩子却在一旁 “意犹未尽”,求知欲被无情打压。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是 “尽快结束对话”,殊不知,长期的应付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 “减速器”,反而阻碍了知识的积累。


譬如星星闪烁的例子:孩子仰望星空问星星为什么会闪烁,家长回答 “不知道,别问了”。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知识封锁”。


若干年后,当孩子对周围世界失去好奇,不再主动探寻未知时,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求知阻碍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在孩子问蚂蚁为什么搬家时,一边忙着自己的事一边说 “可能是要下雨了,别管了”,没有进一步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孩子之后遇到类似问题,也不再深入探究。


家长困惑发问:“我都回答他问题了,怎么他还是没什么知识储备?”


殊不知,回答再多,也不如激发孩子自我思考一次。


02 家长的草率对待,其实是孩子厌学的源头


无数次的敷衍、打断、拒绝探讨,仿佛在给孩子的求知之路设置 “重重路障”。


为何厌学?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被重视,渴望在提问中得到有意义的回应。

每一个 “别再问了”,都是一个潜在的 “厌学种子”。家长们总喜欢用省事的方式对待孩子提问,忽视孩子内心的求知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草率的方式对待孩子求知时,孩子唯一能产生的便是 “抵触学习”。


譬如自然现象的疑问。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以前老问问题,现在什么都不想学了!”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一次次的不重视,浇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问花儿为什么有不同颜色,家长呵斥道:“你怎么这么多事,自己看书去。” 孩子被吓住,之后对探索自然知识变得小心翼翼。


结果呢,孩子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对学校的课程也缺乏兴趣。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变懒了,而孩子心里想着:


“我只是想知道答案,为什么要骂我?”


03 亲子求知引导是双向奔赴,引导才能有收获


亲子求知引导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问题处理”。


不理解孩子提问背后的思维逻辑,忽视孩子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追求,只一味以自己的忙碌或不耐烦去对待。孩子自然感到失落,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求知引导的桥梁。与其仓促了事地回应,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求知伙伴和智慧引路人。


比如,孩子问关于历史故事的问题。假如我们一味以 “家长权威” 简单陈述事实,孩子往往难以满足。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展开讨论,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效果会大不一样。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喊道:“这个故事就是这样,没什么好问的!” 孩子满脸沮丧,不再追问。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对这个历史故事有很有趣的疑问呢。我们来想想故事里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可能呢?”


孩子眼睛放光,积极参与讨论,双方不再对立。


所以事实上,亲子求知引导的秘诀并不在于答案的提供,而是方法的巧妙。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启发但不包办:巧妙启发,让孩子在求知中感受到乐趣,才能学会为自己的知识增长负责。


适当的启发不是直接告知一切,而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探寻。在孩子提出问题时给予引导性的提示,孩子在思考过程中会收获成长,这种 “磨砺”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知识进步的阶梯。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求知问题而非强制终止,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提升,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和积极探索,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求知引导不只是对孩子问题的回应,更是对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求知引导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启发而不敷衍的家长”。


面对孩子求知的问题,选择是继续草率对待,还是尝试以巧妙引导方式激发?


在孩子求知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潜力的 “求知探索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求知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引导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