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火火哥:孝老敬亲让世界充满爱
火火哥
2024-11-01 21:15:36
 #创作挑战赛六期#  #新星计划5期#  #火火和你学历史# 

    大家好,我是火火哥!

    礼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反映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历来注重“守礼”,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节日、该怎么做、都有相应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礼仪准则,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守礼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道德义务。在守礼方面,中国人讲究“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历来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标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自己的家人,还要兼顾鳏寡孤独,让世界充满爱心。今天是阴历十月初一,我们聊聊传统的寒衣节。

寒衣节     有些地方也称做“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寒衣节,同清明节、中元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每年最重要的三大祭祀节。


    在古代十月初一曾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日子,春秋时期的燕国,曾将十月初一定为岁首,相当于如今的春节,习惯上称作“十月一”。

    有学者认为十月一寒衣节,最早起源于周朝,距今已超过3000年历史。《礼记·月令》这样说:“是月也,天子始裘。”西周时期在十月一这天,天子特地穿上冬日的衣袍,昭告天下:寒冬将至,人间冬安。同时带领大臣们举行祭祀活动,以猎物为祭品,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这或许就是寒衣节的发端吧!自此传统文化之中就有了寒衣节的元素。

     古人观天象以定时节,见七月大火西流,知暑去寒来,遂于九月备衣御冬。《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时的“授衣”尚未特指寒衣节,但已体现了古人对冬季来临的准备和重视。

北宋时,端午节、清明节、春节、元宵节已经成为传统节日,寒衣节习俗也渐趋定型,既有皇帝赐衣于群臣之仪,又有民间焚衣祭祖之俗,坊间称为“绵球楮衣”。及至元代,到了十月一日祭祖上坟,才被正式称为“寒衣节”。明初,朱元璋在十月初一早朝行“授衣”之礼,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寒衣节习俗,祭祀形式和礼仪更加复杂。

      中国人讲究“事死如生”,也就是说人活着怎么样,去世后也要和活着时候一样,甚至说活着的时候不能满足的条件,在人去世后,也要想办法变通,让其满足生前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明朝著作《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之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所谓的寒衣用五色纸来裁剪。男女有别,寒衣一般一尺多长。做好的寒衣,要在上边写好收者的姓名和辈分。那时候家家都会修建祭奠的地方,烧寒衣的时候一边焚烧一边念念有词,与逝者对话。新丧的人(去世后1-3年),寒衣用白纸来做;三年之后,寒衣用五色纸制作。

      烧寒衣,有的地方还有一种叫法,叫“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和做好的寒衣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在上方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送寒衣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日,在很多农村或偏远地区,这一习俗还保留的比较完整。有些地区在制作寒衣的时候,在纸间还垫上少许棉花,也寓意先祖能够更好地御寒。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提高,给亡者送的寒衣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绝对是与时俱进了。


    关于烧寒衣的时辰,各地略有不同。在河南中原地区一般选择傍晚时分,家里的男丁带上孩子(现在不分男女只要愿意参加,都可以一并参与),在大路边用草木灰(现在省事都是用粉笔画一下即可)洒上三个圈:父辈一个、祖辈一个、还要为那些孤魂野鬼无家可归的人准备一个。通过烧寒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孝老敬亲还要兼顾鳏寡孤独。

烧寒衣第一人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很多家庭的青壮男丁都被抓走服徭役。江南松江府有孟、姜两家,因种葫芦得女,取名孟姜女。孟姜女新婚当天,丈夫范喜良就被抓走修筑长城。孟姜女心系丈夫,千里寻夫送寒衣。当她来到长城脚下时,却得知丈夫已死,被埋筑在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哭声感天动地,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骨。孟姜女用带来的棉衣为丈夫重新装殓安葬。后人为了纪念孟姜女的深情厚意,便在十月初一这一天焚烧寒衣,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与敬仰,逐渐形成了寒衣节的习俗。

朱元璋授衣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了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将热羹赐给群臣尝新。此举不仅体现了皇帝对臣民的关怀,也寓意着人们要添衣御寒,迎接寒冬的到来。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也在加衣避寒的同时,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旧时妇女们会在十月一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给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会督促他们试穿一下,图个吉利。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家人的关爱和温暖。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