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一支由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石油公司组建的联合勘探队来到伊拉克北部的基尔库克,开始钻探巴巴古尔古尔油井。在巨大的财富面前,殖民者的贪婪暴露无遗。英法只向伊拉克支付每吨石油4个金先令的特许权使用费,相当于当时每吨原油价格的12.5%。
西方修建了从基尔库克通往地中海的输油管道。那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管道项目,每年可以将超过400万吨石油送往欧洲。西方没有在伊拉克国内建立商业炼油厂,也没有在当地发展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更拒绝与伊拉克分享任何技术。由于没有加工能力,伊拉克坐拥大量石油资源,却仍要进口石油产品。
不久后,伊拉克南部的祖拜尔、鲁迈拉等地陆续发现巨型油田。西方人欣喜若狂,而当地劳工却被赶入了“黑金”的牢笼。两位英国作家德斯蒙德·斯图尔特和约翰·海洛克在游记《新巴比伦:伊拉克的肖像》中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沙漠深处,数千人沿油井而居,他们被划为三个等级——西方人是一等,办事员是二等,石油工人是三等。“三等人要向一等人行礼,二等人只有获得邀请才能进入一等人的俱乐部。”绝大多数石油工人收入很低,“几乎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
但西方仍不满足,它们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1928年8月,美国、英国和荷兰的三家石油巨头举行秘密会议,而后签署了《阿奇纳卡里协定》,同意结成垄断性同盟,以掌控世界石油市场。在英国学者安东尼·桑普森看来,“这是把分配石油贸易和规定石油价格的大权交给了一小撮石油商”。
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4家西方石油公司陆续加入这一协定。这7家公司后来被称为“石油七姐妹”。世界石油产业从此迈入寡头垄断时代,巨头们不仅掌握石油资源本身,还控制着石油的生产、运输、定价、销售等各环节。这就是列宁笔下的“最大企业家的垄断同盟”,当这种垄断组织霸占了原料产地的时候,“它们就巩固无比了”。
1913年至1947年,西方石油公司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产油国获取了超过37亿美元收入,而通过特许权使用费等形式支付给产油国政府的只有5.1亿美元。
“黑色黄金”造就了西方发展的“黄金时代”,却成为伊拉克的“黑色梦魇”。正如伊拉克思想家、政治家阿卜杜·法塔赫·易卜拉欣在1935年出版的《通往印度之路》中所写:“我们国家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它的诅咒,殖民者通过它获得力量,人民的苦难却与日俱增。”
视频:阚静文
记者:阚静文 段敏夫 宋盈 李军 吴宝澍
新华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