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八期#
往 事
文/德林
前段时间,我和家人回乡省亲。在村头大街上,恰好碰见志安老人正习惯性地背着双手,悠闲地踱步。我赶忙迎上前去向他问好,顺势将车后备箱里存放的两瓶好酒递到他手中。老人住在村西头,与我老宅东西相望,他与我父亲同辈,我称他为安叔。老人虽已年届八十,却依旧精神矍铄,记忆力超群,与人交谈时,依然谈笑风生。
安叔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年轻时,他以讲正气、有血性著称,特别是他豪饮的传奇故事,更是广为流传。据说,他能在销售点里,不离开柜台,无需酒菜,一口气喝完两瓶白酒却依旧面不改色,被人们称作“公斤不倒”。又因为他为人公道,处事果断,被推选为大队民兵营长,深受社员们的敬仰。所以,我每次开车回乡,路过他家门口,总要在他家停留,与他畅谈一番,才觉得尽兴。
告别老人后,家人问我为何与安叔关系如此亲近。我说:“他曾经是咱家的恩人!”于是,我便将母亲曾给我讲过的一段往事娓娓道来。
“文革”时期,我才不到一岁。父亲为人勤劳能干,且忠厚老实,被推举为生产队粮仓保管员,掌管着全队人的口粮。那时,由于土地产量低下,粮食供应不足,很多人常常饿着肚子下地干活。尽管家中也时常缺粮,但父亲始终坚守原则,从不往家里拿生产队的一粒粮食。
当时,有一位街邻,解放前曾与土匪有勾结,后来不务正业,还勾结一些过激分子,妄图利用群众斗争运动图谋私利,行事颇为嚣张。
那年冬天深夜,他趁夜深人静之时,偷偷打开了生产队粮仓的木门,将仓内的几个粮袋扛到自己家中,之后又返回,将木门恢复如初。为掩盖自己的罪行,他想出了嫁祸于人的恶毒主意。第二天清晨,只见粮仓门口一路星星点点的粮食籽延伸到了我家,他借此演了一场贼喊捉贼的闹剧,硬是给父亲扣上了看守自盗的罪名。随后,他纠集不明真相的人,不由分说,用麻绳将父亲捆缚,送到大队部,给父亲扒掉上衣,吊在梁上进行毒打。他原本想屈打成招,转移人们的目标。没想到父亲宁死都不承认。他做贼心虚,无计可施,竟在夜里心生歹意,妄图对父亲下毒手,以达到死无对证的目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法律被阶级斗争所取代,狂热的激进思维让有些人如中魔咒,让不少无辜者的生命成为牺牲品。
那时,家里有年逾古稀的爷爷,还有未成年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亲是全家的顶梁柱。
母亲抱着还不满一岁的我,在大队部的泥地上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他们饶父亲一命,可他们根本不予理会,还威胁父亲向母亲交代后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降临到这个贫困的家庭头上。
就在这千钧一发、他们准备行凶的危急时刻,时任大队民兵营长的志安叔带着公社武装部的民兵火速赶到。他二话不说,让人把那伙人五花大绑,用车送到公社革委会的拘留所听候发落。
原来,此人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大队民兵营指挥部早已掌握了他为非作歹、祸害乡里以及偷窃生产队粮食的证据,并报请公社革委会批准,决定在他要行凶时,一举将其抓获。
志安叔吩咐民兵把奄奄一息的父亲从梁上解下,为父亲穿好衣服,送回了家中。我们这个家庭这才化险为夷,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父亲生前常常夸赞志安叔是个好人,却从未与我提及这件事。只是临终前,他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人活着不结仇,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日子!
父亲的良苦之心我明白: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历风险,得重生,人间有正道;可负我,莫负人,心中有乾坤!
袁保锁,字,德 林(临),号,垚庐主人。中学教师,中共党员。临颍县政协委员,河南省书协会员,漯河市书协理事,漯河市作协会员,曾任临颍县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工于行楷,乐为散文、诗歌、摄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