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循序渐进” 对比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矛盾吗?
**
“朱熹‘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传承千年,教学就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这样学生才能扎实掌握知识!” 张老师拍着手中的《四书章句集注》,情绪激动地说道,会议室的投影仪上正显示着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的名句。
李老师立刻反驳,迅速切换投影画面,展示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 理论的相关资料:“时代不同了!赞科夫强调以高难度激发学生潜力,循序渐进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舒适区,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两方教师针锋相对,争论声此起彼伏。朱熹倡导的 “循序渐进”,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逻辑性;赞科夫提出的 “高难度教学”,主张以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发展。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究竟是否矛盾?让我们通过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千年传承的教育智慧:朱熹 “循序渐进”
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 “循序渐进” 的理念。他认为学习如同登山,需一步一个脚印,先掌握基础知识,再逐步深入探究。在教授儒家经典时,朱熹主张先让学生熟读经文,理解字面含义,再引导其思考其中蕴含的义理,最后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在讲解《论语》时,他要求学生先逐字逐句诵读,熟练背诵后,再结合注释和前人解读进行分析,最终达到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现代教育中,“循序渐进” 的理念依然被广泛应用。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如用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小组,让学生直观感受乘法的意义;接着从一位数乘一位数开始,逐步过渡到多位数乘法;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知识,提升运算能力。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扎实掌握乘法运算,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也能更加顺利地接受更复杂的知识。
然而,过度强调 “循序渐进” 也存在弊端。某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线性推进,每篇课文都按照作者介绍、字词讲解、段落分析、主题归纳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教学节奏缓慢。学生们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创新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二、挑战极限的教育革新: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
20 世纪中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 “高难度教学” 理论。他认为,传统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重复性和简单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发展缓慢。而适当的高难度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其智力和情感的快速发展。在赞科夫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会引入超出学生现有水平的学习任务,如让小学生接触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文学作品,通过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习上的突破。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高难度教学” 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某国际学校的物理课程采用 “高难度教学” 模式,教师在讲解电磁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内容,还引入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案例,如超导现象、磁悬浮列车原理等,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们组成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攻克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国际物理竞赛中也屡获佳绩。
但 “高难度教学” 若把握不好尺度,容易适得其反。某县城中学盲目照搬 “高难度教学” 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大幅提高词汇量要求和语法讲解难度,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听不懂、跟不上,课后作业也无法完成,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不升反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理念碰撞中的深层思考:矛盾与统一
从表面上看,朱熹 “循序渐进” 与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 有着明显差异。“循序渐进” 侧重于知识的有序积累,注重学习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适合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基础;“高难度教学” 则强调突破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挑战激发潜力,更关注学生的快速发展和能力提升。在教学节奏上,前者相对平缓,后者节奏更快、强度更大,这似乎让二者处于矛盾的两端。
然而,深入分析会发现,它们并非完全对立。“循序渐进” 是 “高难度教学” 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循序渐进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具备应对高难度挑战的能力;而 “高难度教学” 是 “循序渐进” 的升华,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适当的高难度学习能够打破其舒适区,促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像建造高楼,循序渐进地打好地基是前提,而高难度教学则是在稳固地基上不断向上突破,二者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
在实际教育中,许多成功案例也印证了二者的统一性。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化学教学将两种理念巧妙融合:在高一阶段,教师采用 “循序渐进” 的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元素、基本反应等基础知识,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进入高二后,引入 “高难度教学”,设置综合性的实验探究项目和复杂的化学问题,如设计新型材料的合成方案等,让学生在挑战中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拥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在高考和化学竞赛中都表现出色。
四、教育实践的融合之道:取长补断,协同发展
要让朱熹 “循序渐进” 与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 发挥最大效能,教育工作者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阶段,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学习能力有待培养,应以 “循序渐进” 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学习能力提升,在中学高年级和大学阶段,可适当增加 “高难度教学” 的比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要精准把握 “循序渐进” 的节奏和 “高难度教学” 的尺度。在推进教学进度时,既要避免因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要防止过于缓慢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在设置高难度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确保难度具有挑战性但又在学生可承受范围内,让学生在 “跳一跳,够得着” 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成长动力。
此外,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提供相应支持,如开发符合两种理念融合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运用这两种理念开展教学的能力,为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朱熹 “循序渐进” 与赞科夫 “高难度教学”,虽然源自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它们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当教育工作者能够将二者巧妙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平衡与契合点,就能为学生打造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路径,助力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稳步前行、不断突破,实现全面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