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营销类舆情风险
今年大促周期延长,意味着各品牌商家、各电商平台也提前进入营销周期。有行业人士认为:“大促时间变长,除了要强化备货能力外,愈发考验品牌的营销能力。”在此阶段,各品牌把握营销红利期的同时,还需注意规避各类营销风险。
一、虚假宣传:各种营销套路损害消费者权益,涉嫌违法违规
2023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大促期间,价格往往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社交平台上各种比价攻略也层出不穷。议题自身的敏感度是价格争议类舆情发酵的先行条件,在此价格敏感时期,品牌的定价、调价行为都可能引发讨论,甚至升级为负面舆情事件。一些品牌商家以达成更多销售额为目的,以“史上最低价”、“随时涨价”等低价标语为噱头,或使用“先涨后降”、“预售价高于正式发售”等调价手段,误导消费者立即下单购买。《报告》显示,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风险一旦发酵,则会压缩品牌长远的生存空间。
此外,在产品宣传上,部分品牌夸大、美化产品效能,以次充好,发布虚假信息、掩盖真实信息,欺骗或误导消费者使其做出购买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二、敏感议题翻车:触及公众敏感情绪
1.涉及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激发民族情绪
品牌在宣传物料中,对政治、宗教、主流价值观等涉意识形态内容处理错误,或描述模糊引发公众误读,极易出现崇洋媚外、立场不坚定等负面讨论,舆情发酵可能较大。涉及意识形态的疏漏将引发公众对企业价值观的质疑,对品牌声誉产生较大打击。品牌需时刻保持红线意识,对营销全流程严格把关,重点核查营销物料中可能引发争议的文字、符号、图形,并确保各地区间的产品服务质量统一,避免出现“双标”类争议,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意识形态培训,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规避可能的舆情风险。
2.忽视女性权益,激发性别对立情绪
当下,社会舆论越来越关注女性权益发展相关话题,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对性别议题更加敏感。如今,“她经济”崛起,女性在消费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一群体的权益更不容忽视。品牌在营销上若出现物化女性、贩卖女性焦虑等不尊重女性权益的内容,或在定价上出现“粉红税”这种价格歧视现象,极易激发性别对立情绪,引发相关舆情风险。建议品牌在进行相关产品宣传时谨慎使用性别议题,并对宣传物料严格把关,避免出现误读情况。
3.低俗营销拉低品牌形象,引发反感情绪
在如今电商市场饱和、同质化竞争明显的趋势下,仅凭打低价的营销策略难以让品牌出圈、实现高效转化。一些品牌尝试玩梗营销,甚至不顾与品牌理念、产品定位脱节的情况,使用“擦边”等低俗营销方式,试图收割更多流量。玩梗需适度,低俗更不可取,“黑红也是红”的流量收割方式,也会让流量反噬、标签化等负面后果相伴而生,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品牌形象修复成本。
三、代言人负面:被曝不当言行、违法失德,波及品牌声誉
品牌在代言人选择上需做好背调,评估其过往舆论印象,考量其形象与品牌调性是否相符、是否能被品牌受众所接受。需要注意的是,应谨慎使用争议性人物代言,避免争议人物的支持方和反对方观点对立升级,导致负面舆论波及品牌形象和利益。
大促期间若出现代言人负面,品牌需严加监测、视情况回应,避免负面舆情波及自身。若代言明星或网红被曝存在黄赌毒、偷逃税、辱华等违法失德行为,品牌应及时切割风险,如出面表明品牌立场、立即中断合约、主动提出退货代言产品等,将负面舆情发酵后带来的波及损失降至最低。
2024年10月17日上午九时许,有自媒体曝中国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存在嫖娼行为,目前已有民间辟谣称网传身份证照片是P图。中午,其代言品牌东阳光鲜虫草、天然博士已启动危机公关流程,撤掉相关宣传。此外,其代言品牌直播间也可能成为舆论宣泄口,遭网友刷屏负面内容,干扰主播带货流程、影响品牌销售节奏,导致次生舆情发酵。
2024年10月14日上午,京东官宣脱口秀演员杨笠为京东双十一直播大使。17日,话题#京东请脱口秀演员杨笠代言#登上热搜,引发抵制声浪,男性网民纷纷表示退出plus会员。京东18日在官博回应致歉,表示“后续无合作计划”,又引发女性网民不满,回应下方评论目前已被精选,京东陷入“两边都得罪”的局面。
四、合作方争议:平台或主播引发的矛盾升级,牵连品牌
1.主播在直播间出现争议言行
双十一期间,品牌将陆续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一些品牌选择和“超头主播”合作,借助主播IP和平台流量提升自身的营销力度。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合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头部主播出现不当言行“翻车”,品牌也难逃巨大流量所引发的“流量反噬”。2023年9月,花西子因李佳琦言论陷入舆论风波,尽管在花西子正式对外回应前,舆论主要聚焦李佳琦,但因李佳琦与花西子的紧密关系,花西子也遭到舆论连坐,并衍生出“1花西币=79元”等多个次生负面话题,以及关于产品价格、产地、生产成本和资本关系的舆论质疑。
2.不同销售渠道争夺“最低价”引发舆情
面对消费者对低价的诉求,电商平台在“卷低价”上下足功夫,同时也出现各种定价纠纷。2023年双十一期间,京东、海氏与李佳琦之间的“底价协议”争议发酵。一场“商业战”在一定程度上向公众事件转化,舆情破圈发酵,给涉事品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对此表示:“大品牌往往覆盖全渠道,其定价极为重要,一旦一个平台给出最低价,对于其他渠道而言就是很大的困扰。在争夺低价方面,头部主播、电商平台、商家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
2023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无论是带货噱头,还是玩弄文字游戏,所谓的“最低价”都涉嫌违法。带货不能带偏,促销不能忽悠,真正让消费者获益才是正道。电商平台虽然不直接与消费者建立交易关系,但有责任保护消费者在价格方面的合法权益,让消费者以更低价购买到商品是情理之中的考量,但同时也要注意兼顾多方利益,与商家、主播的价格协议应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定价纠纷导致负面舆情爆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动。
五、营销侵权:擅自使用他人原创,面临违法违规风险
品牌在进行产品宣传时,擅自使用他人的原创性图频和文字,或随意使用他人肖像,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和肖像权的风险,其他侵权行为还涉及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违法等,企业可能面临行政违法处罚,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品牌形象损害和财产损失。建议企业规范营销行为,未经授权不得随意使用其他品牌的商标、专利、原创性内容;同时,也需对自身权益被侵犯的情况进行监测和追责,维护品牌自身的知识产权建设。
02
其他舆情风险提示
除了营销类舆情风险,相关企业还需注意在快递物流、售后服务、劳动权益、高管负面等方面的舆情风险,提前部署应对预案。此外,部分企业还需警惕因外界诋毁抹黑、消费者个人素养、历史负面舆情而诱发的非常规风险,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及时做出应对行动。
一、快递物流作业量增多,员工失误几率增加诱发风险
大促期间线上订单量将突增,随之而来的是物流运输业的压力。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同比增长15.76%。除基本运输工作之外,退换货带来的上门取件需求也将增多,各条线作业量加大可能导致员工出现较多的丢件、错发、漏发等失误,进而引发投诉。建议相关企业根据作业量合理分配工作,降低员工失误风险。
二、消费者对品牌售后不满,进而对外投诉维权
大促期间,售后需求随之增加,对客服人员的接待能力提出考验。客服团队集中承压,容易出现客服个人情绪外泄、业务能力不足造成的售后不善情况,进而激化矛盾。
建议各品牌提前部署好销售安排和售后应对预案,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工作;保持内部信息通畅和口径统一,预判可能出现的投诉点,并配套应对话术和相应解决措施。避免消费者因售后问题未解决,转而在黑猫投诉等消费者服务平台发起投诉,或向主流媒体投诉反映。相关内容一旦在多个平台集中出现、或被媒体大规模报道扩散,甚至连带挖掘出其他负面问题,品牌或将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三、电商员工吐槽大促期间加班现象,需警惕用工争议类舆情发酵
目前,在以小红书为主的社交平台上,陆续出现电商行业员工、实习生吐槽加班的内容,其中涉及“无偿加班”“强制加班”“连续熬夜”等敏感关键词。大量吐槽累积负面情绪,相关讨论可能存在外溢风险,甚至引发更为激烈的矛盾冲突,出现企业价值观危机。建议相关企业在此阶段,给予员工适当的人文关怀,重视员工权益保障工作。
四、头部电商平台或品牌需提防“黑公关”式商业战
近日,章泽天在伦敦艺术展上佩戴的胸针引发争议。有网友将胸针图案与一特殊组织联系起来,认为代表着某种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京东的及时辟谣遏制了谣言的进一步衍生扩散,2024年10月16日,京东集团微博@京东发言人 辟谣称“不实信息”,并表示刘强东、章泽天夫妇已向公安机关报案,警方已受理该案且正在侦办中。在预售关键时期,可能存在企业为争夺商家和消费者,诋毁抹黑同行的情况。对头部企业来说,其负面影响更为致命,建议相关企业加强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舆情预警及监测机制,发现“黑公关”苗头及时止损,避免舆情发酵造成公司声誉和业绩的损害。
五、上架商品价格设置错误引发错拍
2023年11月11日,母婴用品店Minitutu在淘宝发布关店公告,称因双十一优惠券设置错误,导致优惠券被叠加使用,五十多块的产品变成0元下单,瞬间被抢15万多单,造成直接损失800多万,因无法承受该损失而关店。大促期间,不同电商平台针对商家也会设置不同的价格规则,品牌在上架商品前,应多次核对在该平台规则下,用户使用优惠后的价格能否达到品牌预期,避免错标价格带来大量错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六、复杂的促销规则可能劝退消费者,甚至产生误解
在今年淘宝天猫的双11主会场页面,“抢先购”“大额券”“服饰券”“限时权益”“限量发放”“起锁加赠”等词语充斥其中,构成了一套复杂繁琐的促销规则。用户在比价过程中,可能因不愿消耗大量时间成本而放弃购买,也可能因误解或漏看优惠活动细则造成购买后不及预期,引发后续投诉风险。
七、受历史负面舆情影响,品牌口碑不佳影响销售
在双十一大促节点前翻车的品牌,口碑下滑影响销量,再次被舆论提及的可能性也更高。2023年双十一大促开启前夕,因李佳琦直播间的不当言论在全网发酵,国货美妆品牌花西子一度陷入舆论风波。据天猫官方数据,在天猫彩妆品类首日预售榜单的前20名中,彩棠等6个国货品牌上榜,其中没有花西子。2022年榜上有名且排名第4的花西子,在2023年却跌出了前20的榜单。就此有网友调侃:“找找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没努力?”
对于近日卷入舆论的品牌,也可能受舆情长尾期影响导致销量不佳,如卷入辛巴与三只羊带货纠纷的“蟹太太”、请司马南参加活动引争议的“西凤酒”等等。
03
历史同类案例
1.海氏电器实名举报京东违反“底价协议”(MJSI:72.38)
2023年双十一期间,一位京东采销人员发布朋友圈,称收到了品牌商海氏的律师函,被海氏投诉由于京东上某款烤箱的价格低于李佳琦直播间售价,违反了海氏与李佳琦签署的所谓“底价协议”,让海氏面临巨额违约金赔偿。10月25日,京东家电家居相关负责人在朋友圈发文支持该京东采销人员,其表示:这正是我们事业部每位员工坚持为消费者维护低价权益的缩影。
海氏随后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没有任何“底价协议”,并称调低价格出售的烤箱,每一台的损失都由海氏品牌承担,并非京东采销声称的由平台补贴费用。对于“底价协议”和“二选一”的说法,美ONE方面也表示是“不实信息”,李佳琦直播间与品牌方签订的合约中并没有涉及“全网最低价”和“二选一”的约束条款,直播间商品的定价权在于品牌。
对于多方的接连发声,消费者发出“谁给好价就站谁”的呼声,舆情被推至高峰,但舆情主要聚焦于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的“全网最低价”行为,有网友就“底价协议”发表看法:“本来一块钱能买的东西,因为他想卖两块,所以别人都得卖三块保证他是最低价,实际你比平时还多花一块钱。”
2.波司登淘宝旗舰店被曝“先涨后降”(MJSI:53.63)
2022年10月,据澎湃新闻报道,市民李女士反映,她原计划在双十一打折期间购买淘宝波司登旗舰店的一款羽绒服。她称这件羽绒服在9月份时,平台价格是券后979.28元;双十一预售期间,价格提升至1349元,领券购买后实际价格仍为979元。波司登官方客服回应:“因为店铺活动力度不一样,价格也都会是变化的,但是只要这个价格不超过衣服的吊牌价,就都是合理的。”
11月11日晚,常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自10月24日20时起,因天猫“双十一”活动报名规则要求“最低标价的基础上让利10%”,所有参加“双十一”活动的商品标价均为原价的90%,该款羽绒服即1349.1元,该款羽绒服实际显示标注单价为1349元,符合平台要求。活动期间,叠加各种优惠措施后,消费者实际支付金额最低为904.6元。根据上述证据,未发现存在“先涨价后再降价”的行为欺骗消费者。舆论主要认为,吊牌标价已经失去意义,活动价套路普遍存在,平台的各种规则让双十一早已“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