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高亚宾:实施五大行动提升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丨优势产业向新发展③
中原策
2024-09-18 15:16:26

编者按:

9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他强调,要促进全流域生态保护上新台阶、绿色转型有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有新成效、人民群众生活有新改善,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河南是黄河文化的孕育地、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沿黄经济的集聚区。特殊的区位,让河南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责任。

值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5年之际,顶端新闻中原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推出《优势产业向新发展》策论专题。

本专题以“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为观察视角,邀请专家学者,总结5年来河南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取得的成果经验,并进一步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期内未来6年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高亚宾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确定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随着汽车产销量及保有量的迅速增长,燃油汽车带来的能源紧张问题更加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集中力量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全省重点打造的“7+28+N”重要产业链群之一,先后引进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一批头部企业,取得显著成效。为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如下报告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研判

(一)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未来新能源汽车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从国际上看,当前欧美主要国家加大对车辆购置及配套产业补贴和投资,加快向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以奔驰、宝马、大众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发布激进的电动汽车计划,纷纷加码新能源赛道。从国内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新能源汽车竞争行列中,以比亚迪、上汽、广汽、吉利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和以小鹏、理想、蔚来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力度,纷纷推出竞争力较强的车型,华为、小米、百度等科技公司凭智能化技术优势,开启新一轮跨界造车浪潮,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发展格局将面临深刻调整。

(二)产业链供应链垂直整合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大型龙头企业调整采购策略,由集中外部采购转向自主研发,同时不断进行供应链垂直整合,实现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如比亚迪从电芯、MCU、IGBT到三电系统、热管理再到传动、车身及至电池回收、充电设施等领域,形成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闭环,核心零部件基本达到自产自研自供水平;广汽集团已积极布局,建立“锂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储能与动力电池生产+充换电+储能”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长安、一汽、吉利等积极采取投资、收购、合作等方式加速布局激光雷达、芯片、高精度地图等智能化核心软硬件领域,产业竞争正在从产品竞争、个体竞争升级到产业链群之间的竞争,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变革。

(三)产业链价值链向智能化为核心的更高层级演进。过去十年,汽车工业改革的主题是电气化。下一阶段,变革的主题将是基于电气化的智能化,智能技术最好的载体就是电动化平台。电动化竞争加剧背景下,智能化成为车企比拼核心要素,产品核心价值也将从电动化逐渐向智能化转移。搭载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高算力芯片、车载操作系统等相关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智能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产业竞争的新高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将从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为主逐渐扩展成以智能网联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链体系。

(四)产业生态将进一步延伸。随着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加速融合,汽车将从移动工具向能源终端和数字空间转变,并逐渐成为构建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产业生态将由边界明显的简单链式结构向覆盖汽车、交通、能源、通信、互联网等多领域的网状体系转变,生态化融合协同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将面临重构,未来整车企业或将不再处于产业链中的绝对主导位置,呈现出汽车企业、ICT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相互赋能、同台竞争和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至目前,河南全省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公告内汽车整车企业19家(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17家),产业整体规模达到2600亿元;2023年全省汽车整车产销分别完成100.5万辆和10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5%和74%;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分别达到31.3万辆和3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1.2%和262.3%;龙头企业比亚迪年产量突破20万辆,宇通集团新能源客车产销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环卫车辆、新能源皮卡、物流车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但与广东、安徽、上海等省市相比,河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整车企业产能利用率偏低,产量与领先地区差距明显。2022年,全省整车企业产能利用率为39.72%,低于全国72.7%(乘联会数据)的平均水平,其中连续2年低于20%的有11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1.3万辆,远远落后广东的253万辆(占全国的26%)、上海的120万辆,也低于与安徽的86.8万辆。同时,乘用车企业大部分为省外品牌设立分公司,以组织生产为主,均未在河南设立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我省在整车战略规划布局、车型产品开发及零部件采购等方面均无主导权,大大削弱了作为“链主”企业的主机厂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二)“三电”等核心零部件短板突出,本地配套化率较低。省内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汽车模具、冲压件、减震器、底盘件、传动轴、汽车内饰等传统汽车配套细分领域;除电池材料、动力电池、PDU外,在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DC/DC转换器、OBC等“大小三电”关键领域企业数量少、产能规模小、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基础较为薄弱。2022年我省动力电池产量19.2GWH,仅占全国总产量的3.5%;驱动电机产量为44543套,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左右,与整车企业配套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企业较少,在车规级芯片、传感器系统、高精度定位系统、高精度地图、车联网服务平台等方面短板十分明显。调研发现,我省整车企业所需零部件大多是省外采购,产业链本地化配套率较低。

(三)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受到制约。目前河南省在氢燃料电池客车及其关键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部件产业相对薄弱,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技术较国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导致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车辆售价较贵。加氢站是氢能产业商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布局和数量决定了氢能产业终端应用的未来发展规模和渗透程度。我省加氢站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23年4月,我省建成投用加氢站数量17座(全国301座),但与排名前五的广东52座、山东29座、江苏26座、浙江24座,仍有不少差距。

(四)创新能力不足且缺乏人才支撑。调研发现,骨干企业目前大都是依靠自身技术团队或联合省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整车企业之间、整车与零部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各自为战,缺乏深度协作创新。目前我省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国家级及省级研发平台较少,整车企业仅有宇通、日产、海马等几家企业设有工程技术中心。零部件企业建立的技术中心和实验室主要围绕着电池及原料、汽车增程、轻量化方面开展研究,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高端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平台严重匮乏。与此同时,人才短缺是企业的共性问题,不少企业反映,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软件控制算法、结构设计及系统匹配与集成设计方面人才缺乏特别是基础研究型人才等尤为短缺。

(五)产业生态需进一步优化。调研发现,由于新能源车型的更新迭代较快,每年产品研发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企业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充电桩除在郑州、洛阳等地相对完善,在河南省其他地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布局较少;加氢站建站进度滞后、数量不足,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省累计建设公共充电桩7.7万个,居全国第9位,与第1位的广东省(44.4万个)差距明显,约为浙江、江苏、上海的一半。产业链后端的配套体系不完善,根据对4S店调研走访情况来看,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除了考虑价格、安全等因素外,后期维修、二手车置换评估等后市场服务发展迟缓也是制约影响购买的重要因素。

三、提升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新能源整车带动行动,强化政策引导提升产能利用率,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主机厂占主导地位,零部件企业产品的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以及服务件都是紧紧围绕着主机车的特定车型进行研发、设计、仿真验证到最后批量生产,整车企业作为“链主”决定着产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支持比亚迪、上汽、东风日产、开封奇瑞在豫扩大新能源整车生产规模,围绕着电驱动系统、汽车芯片、智能驾驶、充换电设施等产业链加快投资布局,打造郑开百万辆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宇通、开封奇瑞、森源重工、福田智蓝新能源等企业提升新能源在客车、货车等商用车领域的市场渗透率。抢抓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发展机遇,坚持把发展氢燃料汽车作为实施换道领跑的重要载体,支持宇通、奇瑞、海马等企业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水平。

(二)实施关键零部件企业引育行动,提升产业协作配套能力,打造全国有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态圈。坚持电动化和智能化两条腿走路,抢滩智能网联新赛道,重塑汽车产业新优势。一方面,加大关键零部件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为重点,围绕集成化电驱动系统、电控系统等产业链薄弱环节,积极引进方正电机、上海电驱动、汇川技术、蔚然动力等行业龙头企业;围绕高性能传感器、高算力芯片、车用操作系统、集成化电子电气架构等,积极引进苏州智华、镭神智能、北汽蓝谷、速豹动力、华为海思、地平线等优势企业,延伸发展智能驾驶产业链。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本地化配套能力。聚焦在汽车电子、电池材料、智能座舱、智能电机、充电桩等细分领域,制定核心配套中小企业培养名单,梳理每个企业的核心产品、主要优势、面临困难和政策诉求等,由群链长单位提供针对性帮扶,带动我省更多新能源汽车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到“专精特新小巨人”再到“单项冠军”演进发展之路。同时,紧跟电动汽车“软件定义汽车”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补齐我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智慧交通、车辆网络安全以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等“软件”短板,构建开放合作、融合融通的智能汽车产业生态。

(三)实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行动,抢占新能源汽车又一发展“风口”。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依托航空港区积极开展试点,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多元场景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要积极进行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改造、相关标准制定以及管理平台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中统筹考虑新型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开展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通信设施、智能路侧设备、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构建“人—车—路—云”多层数据融合与计算处理平台,开展特定场景、区域及道路的示范应用。

(四)实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强紧缺人才引进培养,力争在细分领域占据领先位置。围绕实施产业链重大技术攻关工程,加强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体系,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围绕电驱动系统、高算力芯片、高性能传感器、智能车载操作系统、燃料电池等关键零部件,通过组织开展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以实际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委托研发、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支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积极创建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充电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升整车及主要零部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制定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底盘、动力系统、汽车电子、人工智能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

(五)实施产业绿色供应链建设行动,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健全回收网络体系。废旧锂电回收对于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安全稳定意义重大,也是推进产业链绿色化、循环化的重要一环。研究制定我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各环节包括回收服务网点建设标准、装卸搬运标准、存贮标准、动力电池性能测评和损坏折价标准等标准体系。依托我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鼓励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废旧汽车拆解企业、第三方回收利用企业等多方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共用回收网点、合理分配经营收益,相互提供资源信息或锁定订单关系来实现废旧电池的产业闭环。

专家名片

高亚宾 | 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顶端新闻
编辑: 杨雪情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