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父母认为孩子的某个行为「十分不合理、非改不可」,常常是因为自己有某个潜在标准或执念。
王老师聊教育
2024-09-25 08:34:02
#创作挑战赛五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对孩子的某种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能接纳,甚至大发雷霆,坚持认为孩子的这个行为 “十分不合理、非改不可”。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时,往往会发现,在这看似简单的亲子冲突背后,藏着父母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个潜在标准或执念。


image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这个世界。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出于最纯真的好奇心、最本能的情感表达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直接反应。比如,一个孩子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大声喧哗,可能只是因为他在这个空间里感受到了自由,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释放自己充沛的精力;一个孩子喜欢把各种东西拆得七零八落,可能仅仅是想要探索这些物品的内部构造。这些行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是再正常不过的。


但为什么父母会对此不能接纳呢?很多时候,这源于父母内心深处的潜在标准。有些父母从小生长在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了宁静的氛围,所以当孩子的吵闹打破这份宁静时,他们会感到烦躁和不能接受。这其实是父母将自己从小所适应的环境标准,无意识地套用到了孩子身上。他们认为孩子也应该像他们曾经那样 “乖巧” 和 “安静”,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力展现方式。


image


又或者,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们看到孩子在学习上稍微的懈怠或者成绩的不理想,就会大发雷霆。这背后可能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学习成绩而产生的遗憾或者压力。他们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比如考上名校、取得高学历等,转化为对孩子的期望。他们觉得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不达到优秀的成绩,就会重蹈自己的覆辙,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不能接纳。


这种因为父母的潜在标准或执念而导致的对孩子行为的不能接纳,不仅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也会让父母陷入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怪圈。孩子在长期被父母否定和批评的环境中,会逐渐失去自信,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而父母在不断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责时,其实也是在与自己内心的那个 “执念” 进行对抗。他们会因为自己无法改变孩子而感到焦虑、自责和无力,从而产生对自己的不接纳。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呢?首先,父母需要有自我觉察的能力。当对孩子的某个行为产生强烈的不能接纳感时,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对这个行为如此反感?是孩子的行为真的有问题,还是我自己内心的某个标准在作祟?通过这样的自我反思,父母能够逐渐看清自己内心深处的执念。


previewImag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节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发展道路,不能仅仅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父母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和犯错,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父母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都有着自己的遗憾和过去。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和压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正视自己的人生,努力去弥补自己的遗憾,与自己的过去和解。只有当父母能够接纳自己时,才能够以更加平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行为的不能接纳往往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深处不能接纳的自己。让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与孩子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培养出健康、自信的孩子,也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治愈和升华。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