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贤镇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县境西南部,镇区西依被中国诗歌学会誉为“中国诗河”的淇河,与淇县西岗镇一水之隔,北邻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东面与小河镇接壤,南与新镇镇搭界,全镇面积96.67平方公里,现辖1个社区4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于千年古村落卫贤村,距离浚县城30公里。
卫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商代卫贤镇境域属古都朝歌(今淇县)管辖,周代是卫国的领地。古老的淇河在卫贤镇西部由北向南流淌了数千年。
1400年前,卫贤镇曾为县治,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降县为镇,归黎阳县(今浚县)管辖。明嘉靖年间《浚县志》记载:“朝歌城,即卫康叔国也,汉因其密迩纣都故名。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卫县。宋熙宁间省入黎阳,城废"。《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载:“周为春秋卫国地,故名卫县”。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设卫县所。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第五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并入第三区。1949年属人民政府第六区。1957年始设卫贤乡。1958年成立卫贤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卫贤乡,2001年撤乡改镇至今。
自古卫地多君子,淇水之畔诗词乡。《诗经.卫风.淇奥》诗句中多有“有匪君子”的描述,司马迁所著《史记》中也记载了吴国公子季札周游列国时对卫国的评价。这位品德高尚的延陵季子盛赞道:“卫多君子,其国无患”。意思是说卫国有很多品行高洁的仁人志士,因此国家没有忧患祸事发生。卫国明君卫武公、卫国大夫蘧伯玉、儒商鼻祖端木赐等诸多浚县历史名人都是卫国君子代表性人物。“孔子适卫”传播儒学,还把卫国作为自己避风的港湾,也是冲着“卫多君子”而来。
古来卫贤多贤才,世人美誉“集贤庄”。隋末唐初与擅长作诗的历史学家李百药合称“李诗谢赋”的文学家谢偃是卫贤人。唐代卫县出了个吏治有方、爱民如子的县令崔珏深得百姓爱戴,被后人敬俸为崔府君。卫贤镇的孟氏家族还是与孔子并称“孔孟”的儒家代表人物“亚圣”孟子的后裔。
孟子第48世孙孟天安之孙孟思义娶元代郡主为妻,世人敬称为“郡马”,孟思义才思敏捷能力超凡,位居朝列大夫,封昌平郡伯。明代卫贤集孟子后人孟楠与其祖父孟继、父亲孟含霓“一门三进士”,孟继官至按察使,孟含霓担任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楠累官山西布政使。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孟家祖孙三代才能出众,特恩准孟楠在老家卫贤集大街上修建了一座三间四柱五楼式跨街青石牌坊,名曰“恩荣坊”,孟家恩荣坊在后世成为一段美谈。
卫贤村恩荣坊在大街上巍然屹立了381年,这座古牌坊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近代,由于各种原因,卫贤村的恩荣坊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珍贵文物,浚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将其搬迁至大伾山石猴路上,如今已成为一处奇特的文化景观。近年来,卫贤村又在原址南按照古牌坊的样式新仿建了一座“恩荣坊”,作为卫贤镇人文历史的一个见证。
在卫贤镇政府办公大院前的广场边,红哥看到了“见贤思齐”这个古老而又富含新意的成语。表达了卫贤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群众传承卫贤优秀文化,锐意进取创新发展的强烈意愿,彰显着淇水岸边的卫贤人知古鉴今、崇尚文明、斗志昂扬奔赴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的自信与豪迈!
卫贤镇政府办公大院西侧,是近年来镇上新建的“卫都丽景”社区,社区名字里蕴含着卫贤镇深厚的历史,一排排规整漂亮的民居楼体现出新时代乡镇的时尚风貌和居民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