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哥沿着卫贤境内的淇河采风,去过很多独具乡土特色文化的村庄,可以说村村历史悠长,每个村名都有自己的故事。
今天,咱们不说淇河东岸因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丕向晋借粮,在卫贤镇南20里处交付卸货而取名的交卸村,也不讲由于古时为囤积饲草之地而得名的草店村,先来聊聊历史更早、名头更大,位于卫贤镇北淇水之畔与淇滨区钜桥镇毗邻的公堂村。
公堂村分为前公堂和后公堂。元朝末年,因战乱纷争、灾患频发,致使浚州(浚县在元代为浚州治)之地田多地广人烟稀少。明代洪武年间,周、鹿、张、吴、马五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公堂村。其后村民越来越多,村子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5条街道,于是按照居民姓氏分别叫做周公堂、鹿公堂、张公堂、吴公堂和马公堂。上世纪60年代前后,由于周、鹿、张、吴四公堂居前(南)称作前公堂,马公堂居后(北),称作后公堂。
公堂村西北数里便是商代鹿台遗址。“鹿台”之名为后世讹传,实际上应为“廪台”,是商纣王帝辛在沬邑(古朝歌城)修建的储存钱粮供自己享乐的大型宫苑建筑。据传“其大三里,高千尺,七年而成。”
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说:“(帝辛)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周武王消灭商朝之后“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说明当时鹿台规模之大、储存财物之多。
浚县卫贤镇公堂村是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所在。公堂村最初不叫“公堂村”,而是商纣王时期商议朝堂大事的地方,当时这里称作“宫议堂”,3000多年前是一座议事的宫殿。现在的公堂村与商纣王储存钱粮的鹿台相近,古时的“宫议堂”应为与鹿台相连的商代宫廷建筑群之一。
据《淇滨文史资料》记述,商纣王的鹿台遗址就在鹤壁市淇滨开发区钜桥镇刘寨、王寨两个社区之间,距离公堂村仅有数里之遥。
商代“宫议堂”被后世简称“宫堂”,商朝被周代取代之后,这座“宫堂”便搁置荒废下来,后来这里聚民成村叫“宫堂村”,再后来天长日久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公堂村”。由于数千年朝代更迭沧桑变化,商代“宫议堂”早已不复存在,其遗址就在现在的前公堂和后公堂村附近。
卫贤镇公堂村不仅曾是3000多年前商纣王的重要活动场所,还是淇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堂村西便是古时诗经发源地、现今的“中国诗河”淇河,积淀深厚的淇河文化是公堂村的一大特色。
龙年立冬的第二天,红哥来到淇水东岸的卫贤镇前公堂村采风,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周保堂同志的热情接待。周支书介绍了公堂村的历史由来,并送给我由村中知名人士,曾就职于安阳师范学院的周国瑞教授所著《老淇河故事》文集。全书分为上下册,共计900余页数十万字。
周教授在书中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家乡的淇河、淇水里的诗经以及故乡的乡风民俗和民间故事,抒发了自己浓郁的乡情。
红哥在与前公堂村党支部书记周保堂交谈中谈到,公堂村的历史和家乡的淇河文化是全体村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村里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家乡文化聚人心、谋发展,促进乡风文明、打造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