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君共修,同登善域。
第十五篇:论语·卫灵公篇
【本篇引语】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原文】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面对。
▲师:一是指老师;二是指众人,《尔雅》:“师,众也。”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当”是一个形声字。《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当,田相值也。”本义是两块田相当、相等的意思。抵得上,等于。如:一个人当俩人用;衍义:引申指“充任,担任”。如:充当、担当、当之无愧;衍义:引申指“掌管,主持”。如:当家、当权、当政等。“当”这里可以理解为“面对、当……时”,也可以理解为“担当。”
仁是君子的最高追求,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仁境现前,就要实时抓住,即使是对老师我,你们也不必作丝毫的逊让,使自己错失获得仁的机会。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君子之德在于“不争”,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若要有所争,一定是面对实行仁德的事情。遇到困难,争着去做;遇到危险,争着断后;遇到灾荒,争着救援;做到舍己为人,其争也是仁义之争。
孔子“当仁,不让于师”就已经体现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孔子认为在修行仁德这件事情上,学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老师,达到新的高度。
“当仁”的“仁”可以理解成正义的事,应该做的事。当仁不让,是说遇到正义之事或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管付出多大牺牲,哪怕是牺牲生命,你们都不推脱,勇于负责。为什么呢?因为行仁是你自己选择的人生路,既然选择了,你就要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可一般人,总是趋利避义,只要无利可图,便作壁上观,既不关心,也不会挺身而出。
这就是成语“当仁不让”的出处。自然会想到晚于孔子100多年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跟从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20年,但不盲从,不迷信,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面对他人的责难,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以说是希腊版的“当仁不让”。
康有为认为“不让于师”的意思是,在一般礼节上提倡辞让谦让,但面对为仁之事,“则宜勇往当之,无所辞让。师不为,则己为……虽过于师,可也。”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见危授命,当临其时,怎么可以相互推让呢?
“让”是一种魅力,更是一种豁达的胸襟。“让”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
让我们一起来呼唤“让”,践行“让”,做一个面对正义、面对真理、面对仁德“当仁不让”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