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逛博物馆时,发现过哪些暗藏“黑科技”的文物呢?
古代工匠不仅擅长制作实用器物,更会在设计中融入令人惊叹的美学价值和科技巧思。
我们先从战国灯具说起吧。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铜灯,它的整体造型犹如一棵大树,主干矗立在镂空夔龙纹底座上,由三只独首双身、口衔圆环的猛虎托起;四周伸出七根树枝,枝上托起15盏灯盘,利用错落分布实现“无影灯”效果。
△十五连盏铜灯,战国,河北博物院藏
架枝上还塑有人物及虎、猴、鸟等动物形象,妙趣横生。
△细节图
在汉代时,工匠设计发明出环保节能灯——如长信宫灯、彩绘雁鱼灯,这些灯具造型独特、设计精巧。
长信宫灯是迄今已发现的唯一人形釭(gāng)灯。
△长信宫灯,西汉,河北博物院藏
一位西汉宫廷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臂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扣住托盘,成为灯罩。灯盘上立有两枚遮光片,盘边设有手柄,开合与转动间可以控制灯光的照度和角度。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西汉时常用动物脂肪制作燃料,燃烧时黑烟弥漫,气味难闻,釭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
灯点燃后,烟随热气流顺衣袖进入空腔,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烟炱便附着在内壁,避免弥散,保持空气清洁。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更妙的是,灯体的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敞开,便于清洗内部。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而下面这款彩绘雁鱼铜灯,在多家博物馆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可能是当时的爆款。
△彩绘雁鱼铜灯,汉代,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雁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鱼”则代表着人们祈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同时,“鱼”和“余”同音,也寓意生活富裕。
大雁的脖颈如同一个烟筒,与雁腹相连。给雁腹装满清水,油灯点燃后,油烟在上升过程中,会非常自然地沿着雁颈导入大雁体内,然后被雁腹中的水吸收,从而避免了油烟对环境的污染。
△《晋见中国》
还有宋人设计了一种玩具——“走马灯”。
△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
这是一种利用图片连续播放造成影像效果的工艺品,堪称将静态画面(如JPG)变为动态效果(如GIF)的早期实践。
△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
那么,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呢?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热力驱动:蜡烛燃烧产生热气流,推动顶部轮轴旋转。
2. 画片联动:轮轴四周贴有连续动作的画片(如武将骑马),转动时投影于灯壁,形成人物追逐、马匹奔腾的连贯效果。
3. 视觉暂留:与现代动画原理相似,人眼因“视觉暂留”现象将静态画面感知为动态影像。
△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
因为武将骑马的画片最受欢迎,这种玩具因而得名——走马灯。这一设计,其动态效果与今日的动画异曲同工。
△纪录片《如何找到图灵》
从战国灯具到走马灯,古人通过观察自然规律(如气流、光影),将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
宋代孩童或许无法想象“JPG”与“GIF”的概念,但他们在摇曳烛光中看到的动态画面,恰是千年后数字动画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