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不可移动文物超5万处!河南如何打造家门口的“幸福河”?
河南发布
2024-10-22 18:21:56

10月2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绘“图” 织“网” 筑“魂”

咱河南老乡门前有条“幸福河”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高标准规划、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发展a”,奋力谱写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河南篇章”。

构建“1+1+N”体系,绘制规划“一张图”

河南省印发《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行区、黄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大战略定位。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构建了“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的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体验地。统筹编制印发《河南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黄河流域(河南段)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河南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子规划,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顶层设计体系。

守护赓续历史文脉,织就遗产“防护网”

河南省全面完成黄河文化资源普查,共梳理出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立了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先后建成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建成开放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形成黄河文化博物馆群落。认真履行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协同机制秘书处职能,牵头推动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出“黄河之礼·老家河南”非遗数字馆,让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

研究阐释文化价值,筑牢民族“根和魂”

推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核定编制500名,朝着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奋力迈进。成立了夏文化研究中心,组建了黄河文化研究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重点建设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等,加快构筑黄河文化研究高地。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着力突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郑州双槐树、开封州桥遗址等相继入选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河南入选总数达55项,在全国遥遥领先。成功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重磅推出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黄河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人民“幸福河”

河南省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品牌形象,成立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建设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开展“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召开世界研学旅游大会,推出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基地277个、课程437项,打造中小学生“读懂中国”的大课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隋唐洛阳城、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清明上河园等成为文旅融合打卡地,9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黄河沿线成功创建。规划建设总里程约481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其中主线1620公里、支线1710公里、联络线1480公里,串联起黄河沿线38处高热度旅游区、46处中热度旅游区,打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

未来,河南坚决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加快把黄河河南段建设成为连通古今的文脉河、近悦远来的观光河、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体验花样旅游

黄河文化旅游带成为河南流量密码

如何充分利用黄河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新高地?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延庆表示,黄河文化旅游带是河南文旅最亮眼的黄金带、最旺盛的流量带。

凝聚文旅发展合力

“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聚焦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势业态直道冲刺、新兴业态抢滩登陆贯通起来。河南召开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旅游发展大会,分别从融资、用地、交旅融合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沿黄各地市也就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旅游发展颁布若干法规,为加快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发展黄河主题特色业态

着力打造古都游、文博游、演艺游等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黄河主题文旅产品。

古都游以郑汴洛安为重点,通过充实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地标,使郑汴洛安四大古都占据河南文旅“半壁江山”。文博游以沿黄两岸星罗棋布的200多家专题博物馆、主题文化公园、各个时期考古遗址为重点,推出“悦读黄河 创想未来”等特色线路、“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等研学活动,“汉字源流绎古今”“寻古探源——考古洛阳”等入选全国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十佳线路,今年1至7月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4260余万人次,充分彰显河南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的战略地位。演艺游以只有河南、洛邑古城、清明上河园等为重点,打造《禅宗少林》《东京梦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近百台精品演艺,叫响了“醉美·夜郑州”“古都夜八点·相约洛阳城”“夜开封·欢乐宋”“洹河夜游”等夜游品牌。

体育+、科技+ 丰富产品供给

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形成郑汴马拉松、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新乡南太行徒步登山、少林和太极武术比赛等品牌活动,“跟着赛事去旅游”引流效果明显。科技+旅游潜力无穷,投资28.32亿元实施文博场馆数字化改造项目,重点打造《寻迹洛神赋》《问道函谷》《字里乾坤》等数字文旅。康养+旅游前景广阔,推出全国首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地方标准。截至2023年底全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9万个,接待游客2.29亿人次、综合收入755.33亿元。

下一步,河南将科学编制全省“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继续把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充实提升中华文明溯源之旅、黄河生态体验之旅、古都文化探寻之旅、“老家河南”寻根之旅等黄河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构建“中华源·黄河魂”文化旅游品牌。争创以龙门石窟、少林寺、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为牵引,打造郑汴洛安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不可移动文物超5万处

河南摸清全省黄河区域文物“家底”

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文物脉络。如何抓住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重大历史机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就推进全省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考古发掘研究、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工作等回答记者提问。

摸清家底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显著

五年来,整体摸清了全省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概况,区域内14个省辖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51172处,其中7042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纳入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来共有10个考古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各考古单位整理出版考古报告合计40余部,考古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目前,全省共有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挂牌,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准立项建设,有7座考古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大遗址保护对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打造河南新名片 沿黄博物馆组建大联盟

任伟表示,全省已有的5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二里头遗址、仰韶文化重要遗址、古代重要瓷窑遗址等申遗储备项目提上议事日程,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我省国际文化影响力效果不断凸显。

沿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二里头、殷墟等重点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协同发展;五年来共有28个陈展项目荣获全国性或国际性展览大奖,博物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全社会文化自信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红色旅游革命文物主题游“圈粉”

近年来,全省推动出台了《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公布了两批革命文物名录、6个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分县片区和16家河南省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基地,革命文物主题游、红色文化游成为社会新时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党史学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年间共参与举办文物外展10余项,与10多个国家签署文物科技保护利用合作协议,赴埃及、蒙古、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联合考古持续开展,文物工作已成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有生力量。

下一步,河南将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着力推动二里头遗址、万里茶道河南段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断加强革命文物整体保护、连片展示,积极参与国际联合考古,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全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为黄河文化建设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来源:省政府新闻办、大河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