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敬合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敬生物”)已完成合计约2.5亿元A轮和A+轮融资。其中,A轮机构投资者为上海张科领弋;A+轮以老股东追加、创始团队自筹资金为主。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产品临床研究、生产项目建设、日常运营等。
恒敬生物创办于2021年,专注于从事以胰岛素和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生物制品的产业化。创始人范豪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完成博士后研究,范豪还是张江早期创业者之一。
恒敬生物曾用名为恒敬合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上海张江。
01
成立于上海张江
2021年,恒敬中国成立于上海张江,同年与嘉兴南湖区签订合作协议,并且VP-1项目启动。次年,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展开合作,海创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分公司成立。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的核心团队在医药领域的从业经验均达20年以上,已建成包括研发、生产、质控、申报等在内的完备产业化团队。他们拥有20余年生物制品研发及大规模生产经验,主导10余项生物类似药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
范豪博士作为从美国回来创业的科学家,恒敬生物依托于其在工业化蛋白重组基因表达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现已搭建起一套自主研发的原核细胞基因工程生产重组蛋白的技术平台。
据介绍,黄予良博士也参与创办恒敬生物,资料显示,他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1980级校友,履历十分丰富,曾创立健能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该公司后被亿帆医药收购。据悉,健能隆创立于2004年,拥有两个先进的新药研发平台(DiKineTM双分子平台、ITabTM免疫抗体平台),并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型大分子生物药。
凭借独特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和自研高效变复性专利技术,恒敬生物目前得以实现极简化生产工艺,可同时生产胰岛素、GLP-1类药物及其他多肽类和蛋白制品;此外,该工艺还减少了原辅料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直接生产成本由此降低。
基于现有技术平台和工业化能力,恒敬生物已经开展了从原料药到CDMO服务、生物类似药生产、创新药研发的全产业链布局。
在此次宣布完成A轮和A+轮融资之前,2022年8月15日,恒敬生物完成由张科领弋投资的天使轮融资;2023年,公司又获得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嘉兴科技城投资。
02
聚焦四大业务方向
大产能工厂即将落成
官网显示,恒敬生物有四大业务方向——GLP-1类药物、胰岛素类药物、其他生物产品(包括重组酶)及符合CGMP要求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产业合作。
现阶段,恒敬生物完成研发、即将可以投产的品种已有10余个,包括多种胰岛素、GLP-1类药物及其原料药,以及多种用于生物医药和疫苗生产的关键工具酶。
此外,恒敬生物还在推进两款生物创新药的研发,分别将用于皮肤肌肉创伤修复治疗和呼吸道疾病治疗。
在产能方面,恒敬生物在嘉兴南湖科技城已建成全功能、大规模的研究中心。据悉,恒敬生物的GMP生产车间、综合研发中心等项目正在建设中,总投资达到16亿元。
具体来看,中间体及原料药产品管线上,两条年产能500公斤和3吨的原料药生产线分别计划于2025年二季度和2026年一季度投产;制剂产品上,首条产能1000万支药物的制剂生产线则将在2025年三季度投产,另一条更大规模、年产1.2亿支制剂的生产线将于2026年投产。
恒敬的原核细胞基因工程技术平台下已开发多款蛋白和多肽产品,特别是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和GLP-1类药物这两类药物。这些产品覆盖了代谢类疾病、创伤修复及肿瘤治疗等多个治疗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恒敬生物的平台可生产全球1/3以上的生物药品种,其可涉及的生物医药品种的市场销售额占全球生物医药总市场的50%。
恒敬生物联合创始人马月秋对媒体表示,以胰岛素生产为例,目前,全球的高密度发酵OD600指标一般不到60,而恒敬生物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可以做到250以上。相当于同等容量的发酵罐,其产能会达到行业平均值的3-4倍之间,从而实现成本大幅降低。
据公开报道,恒敬生物对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第一步是向全球销售原料药及中间体;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做生物类似药、生物创新药的注册申报。这意味着,恒敬生物的最终目标不只是一家原料企业,而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
03
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受追捧
多肽药物火起来了
近两年来,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受到火爆市场后,各路资本闻风而动,开始关注这一赛道。其实不管是胰岛素还是司美格鲁肽,他们都是“多肽药物”。
多肽药物应用始于1922年,第一种多肽类药物是从牛和猪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发现彻底改变了1型糖尿病的治疗,再后来,多肽药物在医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多肽药物市场规模已达358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多肽药物市场将以7.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在2027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95亿美元水平,市场潜力巨大。
如今,市场上已有80多种多肽药物进入市场,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症、多发性硬化症、HIV感染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从跨国药企来看,今年上半年,默沙东K药成功卫冕药王,期间销售额达142.17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300亿美元。司美格鲁肽上半年销售128.69亿美元,以13亿美元的差距落后于K药之后,未能成功夺得药王称号,引发业内关注。
司美格鲁肽与K药间的“药王”之争之所以牵人心弦,原因之一或许是因为这是多肽药物首次出现在畅销药顶端,这也意味着多肽药物开始大规模走向市场。
相较于欧美市场,中国多肽药物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国内企业才开始尝试多肽药物的合成生产。1997年,我国自主研发并上市了第一个多肽类新药—注射用胸腺五肽开始进入启动期,国内多家企业才开展对多肽类药物的研发,但由于多肽药物研发水平、生产技术以及药物可及性程度的限制,国内制药企业尚且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多肽药物生产工作。
转折点在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鼓励创新药研发和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政策出台,以及技术和设备的提高,国内少数企业开始具备规模化合成生产多肽药物的能力。
如今,随着多肽慢性病用药、减肥用药的拓展,我国多肽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达到1419亿美元,甚至维持更快的增长,2030年将达到2057亿元,2022-2030年复合增速达14.23%。
从产品布局方面看,国内大多数多肽上市药企布局在原料药领域。目前,我国多肽原料药企业的玩家有诺泰生物、奥锐特、圣诺生物、翰宇药业,多肽合成试剂龙头昊帆生物,以及和原料药生产不分家的CDMO企业博济医药等。此外,老牌CXO企业药明康德、凯莱英、九洲药业等也都有布局。
以诺泰生物为例,其重点原料药产品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原料药均是国内唯一一个生产规格达到1kg/袋的企业,替尔泊肽原料药则是首个在FDA备案的企业,并同时掌握了兰瑞肽的制备工艺。值得注意的是,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属于专利药,而在我国CDE原料药备案中只有诺泰生物能达到公斤级生产水平。
还有翰森制药集团子公司豪森药业自主研发的“全球唯一EPO受体高特异性小多肽月激动剂”圣罗莱(培莫沙肽注射液),今年6月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适用于治疗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包括未接受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治疗的成人非透析患者及正在接受短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的成人透析患者。
资料显示,圣罗莱成为翰森制药获批上市的第7款创新药。公司药物研发管线中另有合成多肽药物诺利糖肽(临床3期)、HS-20094(临床2期)和聚乙二醇胸腺素α1(临床3期)。
虽然多肽药物的市场前景潜力大,但竞争相当激烈,如全球临床在研GLP-1药物多达100多款,其中近一半来自国内药企。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如何在多肽药物发展的浪潮中找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