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树金|难忘的岁月——我的家庭回忆录(11)第二章  亲情永恒——姑父对我们家的救助
柳杨
2024-09-10 16:16:41

#创作挑战赛五期#

 

我们家的十六字家风:

勤劳 善良 坚韧 坚强

节俭 孝顺 和睦 感恩

 

过去的日子久了就成了历史,过去的事情久了就成了故事。

翻开我们家的历史,重温我们家的老故事,就是在陶冶我们的情怀,就是在赓续我们的根脉,就是在激发我们以及后人的斗志与图强的力量。

愿我们家人人都拥有这无需提醒的孝顺,这不用强求的善良,以及根植于内在的感恩之心!

追忆是永恒的动力。在今天的所遇之中,去缅怀曾经的过往。千差万别的经历之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不忘来时苦难路,奋斗拼搏不停歇!

 


第二章  亲情永恒——姑父对我们家的救助

 

1.姑家是和沟西寨沟

我的姑姑叫张玉娥,小名叫小今,出生于1926年(属虎),比我父亲年长7岁,我父亲称她为二姐。

其实,我有三个姑姑,然而大姑和小姑都在那饥饿的灾荒年代因病因饿早亡。二姑也是个苦命人,早在15岁时,因家里非常贫困,祖母要带着三个男孩去逃荒,被迫把二姑寄养到小河口我的一位堂二伯家。但是我的祖母还是放心不下,后来又把我的姑姑送到姑父家做了童养媳。之后,我的祖母,就带着我的大伯、我的父亲以及我的小叔,一路逃荒要饭到了山西,受尽了人间饥饿之苦。

后来,二姑在婆家听人传言,说我的祖母一个孤寡老婆领着三个孩子去山西要饭,孩子们都饿死在了山西,祖母也改嫁了。于是,她悲痛万分,来到麻院打听消息是否真实。后来,我听村里的人们讲,姑姑来到麻院,也没有打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孤独无助,坐在前场的小柿树底下,放声大哭。那哭声是那样地凄惨,那样地悲凉。哭声惊动了村里好多人都来围观解劝。姑姑以为亲人们真的都离他而去了,像发疯了一样,无助地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再后来,姑姑听说我的祖母和我的大伯、我的父亲,他们并没有像传言中说的那样都被饿死,都回到了老家,激动得不知该怎么好。她急忙来到麻院娘家,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母亲、哥哥和弟弟,哭诉了之前别人曾说的谣言,一时悲痛难忍,再一次哭倒在母亲的怀里。

 姑母性格善良温和。她从十几岁就开始操持家务。灶台做饭,洗筷刷碗,地里场里,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啥活儿都能干。姑母和我的父亲、母亲一样,都经历过挨饿受冻的饥荒岁月。那个年月,姑母和她的亲人们一样,也都是吃糠咽菜,缺衣少食,一直挣扎在饥饿的生存线上。她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拼命地为解决温饱生存而勤奋劳动,起早贪黑,夜以继日,没明没早,真可谓含辛茹苦,饱经风霜。我的姑姑1992年因患脑梗离世,终年才67岁。

我的姑父叫王文章,小名叫王林,生于1927521日(属兔)。家住王屋乡和沟村西寨沟自然庄。记得,姑父家的老院门前有一棵很大的皂角树。后来我每次去姑父家,都喜欢在那大树底下,和那里的同龄小朋友们玩耍。

在那饿死人的灾荒年代,姑父的家境也不是很好,只不过比我们家要强一些。据说,当时他家里没吃的时候,也曾经吃刺菜、吃麻溜,甚至剥榆树皮煮煮吃。那榆树皮煮了以后还是扯拉不断。吃的时候,一端已经到了肚子里,另一端还在碗里。据说他们还吃过死羊羔皮。那些日子,是何等的艰难呀!

姑父虽然耳聋,但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有精湛的木匠手艺,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特别是修房盖屋,那技术在当地是非常地出名,很令人赞叹。他能用一块木板凿成一个多用的凳子,拉开来是一个凳子,合起来是一个木板。平时能作凳子坐,夜里能当枕头用。当地很多人请他做喜板、修房盖屋、做家具等。

姑父的木匠技艺赢得了很多人的佩服,纷纷前来向他学艺。包括他的两个弟弟王文道和王文贵,以及外村好多年轻人,都跟他学艺,之后也都成了当地有名的木匠。

姑父是个善良的人。弟兄6个,还有2个妹妹。他是老大。他的父母去世后,作为长兄,他主动担当起长兄职责,包括小弟王文彬的上学费用,当时都是他来默默承担的。

后来,姑父带领全家人,费了很大的力气,在寨沟西边的荒坡地上挖出一个通道,开辟了一处新院落。那院落比较大,上房是一孔宽大的土窑洞,住在里边冬暖夏凉,但是姑父将这孔窑洞做了厨房;东西厢房,都是三间的土木结构木板楼房,并且都装上了虎梯,当时很令人羡慕。当然,这些都是姑父靠着自己精湛的木匠手艺,自力更生建成的。姑父还很懂牲口饲养技术,他帮人买卖牲口,很受人爱戴。

记得当时我们每年春节的时候,父亲都要带着我一同去看望我的姑父和姑姑。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我们去姑父家都是徒步行走。我们要肩背着花馍,翻过廉疙瘩那个大约有一公里多远的山坡,再穿过廉家霾、椿树庄两个小自然村。我们还要走一段捷径,从梯田坡地里穿过,然后才到姑姑家,总距离约有七八华里。尽管去一次姑姑家是那样地不容易,但是我们总是想去姑姑家。因为那里不仅有一种特别的亲情,更有一种难忘的恩情。


(姑父与姑姑合影照)

2.姑父是我们的大恩人

姑父对我们家来说,既是亲情,更是恩情。二姑顾念娘家,姑父对我们家也是全心全意,那些年几乎参与了我家所有的大事小事。

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家里的人都吃不饱肚子。有了我之后,家里多了口人,填饱肚子更是艰难。听母亲说,那时候我面黄肌瘦,整天没明没夜地哭。母亲虽然知道,那主要是肚子饿,但那日复一日地哭闹,使她很难耐住性子。有时候气得没有办法,只有干脆随意让我哭去。

姑舅亲连着筋。听母亲说,姑父是我的救命恩人。那个时候,姑父在白后沟煤矿井下工作,月工资只有7元钱。姑父知道我们家的困难境况,害怕我年龄小因饥饿而身体不支,他就把自己每天的饭菜都节省下来一点,下班后,拐路到麻院我们的家,拿出他省下来的油条、白馍给我吃。不记得有多少个这样的黄昏,姑父给我送来了多少次救命的食粮。那时候,姑父总是想方设法想让我能填饱肚子。

当我们家遇到难事,姑父也总是主动地给以无偿帮助。记得1963年我们家盖上院那座土房子时,姑父既是木匠,也是第一工程师。房子上所有的木料加工,都要一次次经过他的手,才用到房子上的。那个时候,姑父在下面把木料榫眼打好,然后上到房顶指挥着,将一根根的木料吊上房顶,再亲手用铁钉固定。那“哐当、哐当”清晰的钉椽声,那高亢而镇定的指挥声,至今还回响在我的耳畔。

包括我的婚事,都是姑父和姑姑操的心。由于那个时候我们家特别地困难,我的父母真的担心我娶不到媳妇,就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姑父和姑姑就给我撺掇,与他们同村的一个姑娘定下了娃娃亲,后来她也就真的成了我的爱人。

回顾我的成长时光,二姑和姑父的身影无处不在。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听起来好像是那样地不可思议,但那一根根油条记录着姑父对我们家的一片深情;那一次次无私的帮助,给了我的父母无穷的精神力量,更给了我们家生活下去的希望。父亲曾多次告诉我,姑父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我们要永远记住姑父的大恩大德。

姑父1994年因胃癌去世,终年67岁。

3. 姑家的后人

姑姑养育了三女一男。大女儿叫王小换。据说是善良的姑父在路边捡来的。说是这个孩子刚婴儿的时候,就被她的父母遗弃,扔在了路旁。后来姑父经过这里看到孩子还有呼吸,觉得孩子实在可怜,就把她抱了回去。而后,姑父和姑姑把她养大成人,嫁给了阳台西沟的苗保定,他们又养育了三个男孩。

二女儿叫王小耐,1963410日生(农历),嫁给了竹泉左庄村的左国征。国征与小耐同岁,1963216日出生。这孩子有智慧,有魄力,能干事,在王屋乡政府工作。后来先后在庭房管理区、王屋管理区等地任书记职务,深得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好评。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左小永,大学毕业后在湖南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担任项目部经理,兼任公司安全总监。曾全权负责造价近百亿的珠江跨江大桥工程施工。他们生了一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女儿叫左素珍,在济源康复医院工作。

三女儿叫王小叶,婆家是王屋乡麻庄村。她的老公叫程红伟,他们养育了二男一女。大孩子叫程永建,在济源市区做厨师;二孩子叫程建峰,在王屋医院工作。女孩程艳珍,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私企做财务工作。

姑姑的男孩叫王小如,和我同龄,只是生月比我小一点。小如的爱人是刘沟曹家的女儿,名字叫曹连心。他们生了一男一女。男孩子叫王勇敢,女孩叫王真真。他们都先后在济源市区买了商住楼,大部分时间都在城区生活。

可悲的是,表弟王小如早年惨遭不幸,给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据说,2005年表弟当时是跟随别人去新疆和田打工,做的是隧道挖掘工程。有一天,隧道内突然出现塌方,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从上边滚落下来,正好砸压在了小如的腿部。人们好不容易才把大石头撬开,但是发现他的腿骨已经断裂。由于地处深山区,交通不便,人们只好用担架抬着他急忙往医院跑去。可是,路途太远,时间太久,小如终因腿部失血过多,不幸离世,终年还不到50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张树金,笔名金玉良言,1957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麻院村。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