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AI技术会让文学掀起何种波澜
文艺报
2024-11-24 17:55:19

原标题:

AI技术会让文学掀起何种波澜

——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观察

近年来,从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到文生视频模型Sora,人工智能(AI)技术席卷全球,在日常生活、智能办公、医疗健康等领域为人类带来了便利。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人们的反应不尽相同,欢呼者有之,悲观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对文学来说,AI技术到底会掀起怎样的波澜?

论坛开幕式现场

11月21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论坛”上,50余位专家、学者、作家等围绕“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次论坛由江苏省作协和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发来书面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出席论坛。

面对AI:“如何夯实文学的品质”依旧是问题关键

尽管人工智能表现得十分强大,但在不少人看来,有一种功能是它所难以抵达的,那便是人类的情感能力。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让不同的人找到情感共鸣,皆因创作者投入了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文艺作品打动人心的内核。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讲话

陈彦认为,科技与传媒技术日新月异,文学生态相应产生了新的格局,尤其在AI技术的影响与冲击下,文学的现实走向也变得难以言明。但有一点清晰可辨,即谈论这一话题的关键依旧是“如何夯实文学的品质”:“一方面,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语境下,文学需要巧妙地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借助新技术、新媒介所带来的强大助力,重新唤起文学深入挖掘现实、细腻刻画人性的强大力量。”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社会如何变迁,文学的意义始终重要。这意味着文学家必须保持住对生命经验的独特思考,这是文学及人学的根本优势所在。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致辞

面对AI这类新型智能技术,毕飞宇认为,“智慧之外,我们人类还有情绪,还有感受。当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才能得到体现”。所以,只要人是完整而全面的,任何东西、任何科学技术都不可能替代。

作家东西呼吁,写作者要有自信。AI技术目前还需要人的指令,尽管它能够帮助写作者快速创作,却不能直接面对现实发言,无法解决人的心灵、情感问题。而这些正是人类的优势。“在能提供所有答案的今天,提问比答案更重要。”他提醒大家面对AI技术,应警惕的是AI拟人化和人的AI化。

“我愿意爱人,愿意吃手工水饺,愿意打客服电话时转人工。”作家乔叶表示,人是愿意亲近人而非机器的,AI技术的缺点恰恰在于它太过于标准,缺少了人类充满弹性的情感,缺乏人类生机勃勃的、来自血肉之躯的不完美。

作家张楚的看法同样如此,他说,作家通过作品传递人文精神,引发读者反思。但AI并不会理会碳基生命的复杂和吊诡,AI写作可能缺乏真正的情感力度和独特的创造力。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则用《水浒传》里“雪正下得紧”等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特有的感觉和创造力不能完全被机器所掌握。

在作家孙频心目中,最好的文字是具有无法复制的独特调性的文字,这种调性的形成,来源于花草树木、人生百态、烟火饮食的滋养,饱含真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这些是机器无法也不可能拥有的。“相比于对AI取代作家感到恐慌,思考自己的文学理想才是每一个作家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反思技术:AI写作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何为人工智能?它的本质是什么?论坛上,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戴新宇向与会者介绍了人工智能核心理念和发展态势。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跟外部世界做交互,“在交互过程中有感知能力、认知决策能力、行动能力”。通过模仿人类的这些能力,人工智能不断提升计算与理解水平,从而生成强大的语言智能,这也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它能使AI模型理解上下文,实现内容扩展和润色,为人类提供技术型写作支持。但就当下的技术层面来讲,AI模型仍面临许多挑战,涉及算法水平、个人隐私、伦理规范等,在短期内,人工智能仍只是人类的辅助工具。

“AI是有自己的知识盲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做的一个测试说明了这一点,她让学生提问ChatGPT“AI技术与文学的现实走向”,可结果是“答了就好像没有答一样”,这证明AI技术当下仍具有诸多不足。但张莉提醒大家不要过度乐观,因为“AI技术让我们和这个世界真实的界限感在消失”,这促使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都将发生变化。因此,人类需要AI,它的强大可以让我们清晰地反观人类与世界的界限。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以陈楸帆和王元的两个小说实践样本为例,认为AI技术目前或许还未完善,但它的成就已经引发了众多焦虑与恐惧。未来,AI技术可能不仅仅停在辅助层面,或许还会改变人类。当科幻文学所描绘的赛博空间有一天真正实现,人类准备好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认为,AI技术推动了文学作品向多模态形式转变,让全民写作成为可能,拓展了风格与题材。在他看来,并不存在AI写作会取代传统写作的问题,因为AI技术影响更多的是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类型文学,传统文学所面临的危机只是不同类型的文艺之间比重的升降起伏。他设想未来会存在一种并行不悖、和谐共生的文学生态,AI技术会成为文学的助力,直到有一天它不再仅限于技术。

事实上,AI在理性、标准和科学运算等方面表现出远超人类的能力,因此在评论家黄发有、贺仲明、曾攀、季进等人看来,相比于文学创作,AI技术对文学评论的冲击或许更大,更猛烈。在AI的帮助下,论文写作者能快速实现提取文本摘要、资源信息整合、论文文本生成等,完成一篇标准且有思考的论文。这些都对文学研究与规范构成了挑战,也在磨损学术界的创造力。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包括版权法规,来确保AI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之间的健康互动和发展。

积极应对:驾驭AI的主动方在于“人”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判断,AI永远不可能超越人类,因为它缺乏人类理解、感受与创造的能力。从这一点来说,人类始终对人工智能占据主导性。

在作家孙甘露看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类所处的阶段,取决于人类如何去运用它。人类塑造了人工智能,但人们对AI作品的兴趣,或许不在于它的生长速度、写作能力,而是在于创作之外的问题,它们指向的更关乎人类的疑问,“包括小说的叙事、研究与发展史”。尽管个体的生命有限,但人类始终是实现从0到1的主体,人工智能等机器处理的则是1以后的部分,它无法处理一个没有的东西。

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AI的奇点还没有到来”,人类大可不必过于焦虑与恐慌。他所讲的“奇点”就是指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与创造性,而这恰恰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而有别于机器的极为重要的一点。AI在数据处理方面的确强大,但它没有思想,没有道德理性,也就无法创造现实,这也可能是AI永远不可能打败人类的原因。

作家李洱对人工智能能否表达个人经验与历史经验表示怀疑。他认为,我们读文学作品,看的是作者与这个时代的关系,看的是这个作家如何表达个人经验。AI不具备这种生命经验,它所创作的只是毫无生气的描绘性文字,与自然,与时代,与个人毫无联系。因此,“勇敢地去应对吧”,哪怕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传统的写作者”。

与会者还注意到AI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在思维层面。评论家梁鸿鹰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文学“居安思危”,这是好事,写作者们必须向AI学习。但在人机互动的创作模式当中,使用者应注意不被人工智能写作的模式化语言所同化,要突出创作者的主导性,创作出的作品也是为了符合人类的审美,而不是要符合机器的审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谈到,AI技术之于文学创作至多只是辅助工具,永远不能替代作家独创。也许AI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最广泛地借鉴、模仿、综合,但创造的作品少有生机和主体性。它能够帮助人类拓展创作的可能性,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作家的创作。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张学昕、王春林、黄德海,他们认为,面对AI技术的发展,人类应始终保持自主性。AI的创作能力依赖于作家高质量的思维引导和提示,最后还是回到人的主体。作家惟有保持个性化,才有希望在与AI的竞争中取得胜利。

雷平阳、石一枫、韩春燕、张堂会、韩松刚等则对“AI技术和文学的现实走向”给出了另一种思考,他们表示,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中必然会走向强大,当下它的不足与缺陷也会得以解决,到那时,如今所说的“人类独特的情感”是否还会“独特”将会成为疑问。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解决可能遇到的负面影响,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钟山》主编贾梦玮,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鲁敏,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发孟,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等。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1876960953@qq.com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