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唐柱石薛仁贵(6)||李继辉专栏(六)
河南文苑
2024-08-27 19:16:59

#顶端秋日创作季##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李继辉专栏#

大唐柱石薛仁贵(六)

图片

击败吐蕃后,玄宗又授他为凉州镇军大总管,防备后突厥人。后突厥默啜可汗进攻投降唐朝的西突厥各部落,朝廷遣薛讷为主帅率军救援。在薛讷的威慑下,突厥陷入内乱,默啜被杀,各部落纷纷来降。

薛仁贵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的战绩,如降服高句丽、击败突厥等,使敌军闻风丧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薛仁贵在演义小说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武功,能够阵前斩杀敌方主将,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将。他不仅武艺高强,还熟读兵法,这使得他在战场上能够灵活运用战术,提高战斗力。尽管在正史上薛仁贵和李靖没有交集,但传说中薛仁贵曾追随李靖学习,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文武双全。

在安市城一战中,薛仁贵身穿白袍,打出了白袍猛将的威名,成为唐军内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猛将。李世民特意召见并重重赏赐了薛仁贵,将他升为游击将军,这标志着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

薛仁贵因其卓越的武艺、对兵法的精通以及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被广泛认为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高墙堡》一书载:唐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阴谋叛乱,太宗李世民一怒之下将李承乾贬为庶人。因恐“玄武门之变”重演,担心其他皇子加害废太子李承乾,利用黔州与乾州之谐音,明令流放黔州实则关押于乾州高墙(见何俊杰所作《高墙堡》)。

贞观十九年(645),唐将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凯旋归来,立即被太宗李世民诏令驻军薛录。因李世民不放心废太子李承乾的安全,故让薛仁贵带兵驻扎薛录北(现在盘州村)以保护废太子李承乾的人身安全。可惜,废太子终因幽禁、气愤不平于同年病故,其被废到去世仅存三年。薛仁贵自唐太宗贞观(627~649)末年投军,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击破高句丽。显庆三年(658),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再败高句丽军。次年,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石城等地。十二月,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永淳元年(682),又于云州之战击破突厥。

龙朔元年(661),薛仁贵领兵赴天山平叛九姓铁勒,他以精湛的箭法“三箭定天山”大获全胜。总章元年( 668),唐灭高句丽。唐高宗李治封薛仁贵于薛录,赐爵平阳郡公,食邑二千户,薛仁贵便在薛录筑了城。其城墙高三丈,其宽可以走马,至此“薛禄”成为一重要军事重镇,一直拱卫着京师长安的安全。“薛禄”一名也因此而来,直至宋时薛录仍是重要军镇。北宋史地学家宋敏求编辑的《长安志》载:“宋代奉天县已有薛禄的确切记载。”

薛录镇从唐668年开始建为重要军镇,薛录镇周边所辖的盘州村、薛宅村、薛梅坊、薛仵村皆为一个时期而来的村子。盘州村为薛仁贵军队驻扎之地,薛宅村为薛仁贵家属居住之地;薛梅坊为薛仁贵部下十名军户屯田的地方,当时筑土为寨又称薛军寨。后因梅花成景,史传为薛仁贵的梅花园,薛梅坊村名便由此而来。薛仵村为薛仁贵闲游之地,原为薛游村。后因有仵姓之人居于此,薛仵村其名便由此而来。薛录镇有三个城门,东城门在东村,城门上书“唐薛禄地”。西城门在街道西头的南北路东侧,城门上书“唐授薛採”。西城门里路南靠城墙是城隍庙(史载建于唐德宗时),现在的薛录镇南街为南城门所在地,城门上书“汉唐古镇”。城外均有宽阔的护城壕。薛录镇成为重要军镇,一直延续到了明朝军镇才罢废。薛录镇在历史的烽火硝烟中一路走来,清《乾州志稿》记载:“薛录镇在州东南,当平川之中,四通八达,商贾辐辏,无异城市。”

薛录镇既为薛仁贵之封地,那问题来了,薛录镇现在为何薛姓之人寥寥?薛仁贵的后代去了那里?面对此悬疑,笔者在查阅唐以来许多史书后,终拨云见日。

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将薛仁贵东征高句丽凯旋归来,立即被唐太宗李世民诏令驻军薛录。从此就可看出,薛仁贵为李世民青睐的爱将。民间流传薛仁贵救过李世民,但薛仁贵救过高宗李治却确有其事,这也是李氏父子二皇都视薛仁贵为爱将的原因。

薛录镇没有薛仁贵后裔经考证原因有二:一、赐姓说。唐太宗李世民登上皇位,其名不正、言不顺。因他的哥哥李建成早就被立为太子,他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后才大权在握,父皇李渊在无奈之下让他坐上了皇位。李世民为了稳固自己的龙椅大肆封赏功臣。又对以长安为中心方圆300里内有功之臣赐以国姓“李”,极大地增强了李姓的人丁,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一时众人都以能被皇上赐“李”姓而荣耀。薛仁贵自然也被赐以“李”姓。这也就是薛录“李姓”的由来。所以说薛录“李”姓是皇上赐的姓。在明末清初,李氏一分支迁到乾州城。现在乾县城内的学习巷、新开巷、太平巷李姓之人皆为薛录李姓移民。乾县城内李姓族人一直有回薛录祭祖的传统,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止。有人质疑被封薛录的唐大将马燧其后裔为何甚多?这原因很简单,因为马燧是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封邑于薛录。唐德宗一朝未对其赐以“国姓”,所以马燧后代依然姓马。

二、避祸说。唐天宝十五年(755),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薛氏一脉薛嵩(薛仁贵之孙)也被逼无奈卷入其中,薛氏一族为自保,纷纷出逃避祸。古语云:“盛世年代择平川,战乱时月避深山。”薛录薛氏后代便避祸到了今乾县峰阳五峰山(又称五凤山)中,直到事态平息后才陆续出山迁居到今天之峰阳镇薛家村。现在峰阳镇薛家村几百口人皆姓薛,他们都说自己是薛仁贵后代,并保存有历代族谱。而薛嵩最后也被唐代宗李豫谅解诏归。薛嵩遂率相、卫、洺、邢四州归唐,被封为昭义节度使,后又授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地位远远超其祖父薛仁贵平阳郡公。儿子薛平历任义成军节度使(辖河南郑、滑二州)、平卢军节度使(辖山东淄、青、齐、登、莱五州),在治理地方和平叛方面都卓有成效,任内兵精粮足,轻徭薄赋深得百姓爱戴。他任满被召入朝时,百姓们拦道挽留,一连几天,才得脱身。时人认为当时的节度使中,很少有人像薛平一样深得民心者。

薛平做节度使时被封魏国公,入朝后加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后又任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司徒,改封韩国公,堪称出将入相的典范。

综上所述,薛录现少有薛姓后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薛录镇薛梅坊村村民薛建德兄弟两家现为薛录少有的薛姓,此一脉是否是五峰山避祸后重回故里,或是后来恢复原薛姓一支待考。)

薛仁贵被封薛录,极大地丰富了薛录的人文历史。也极大地提升了薛录镇的历史地位,每一位薛录人,都会以薛仁贵曾封于此而无比骄傲与自豪。一千多年一来,关于薛仁贵的英雄事迹在薛录镇这片人间胜壤一直流传不绝。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薛仁贵的英雄事迹,还将绵无绝期,世世代代被薛录人传扬下去。


薛录镇

注一:

薛录地域之外的薛姓之村这里不再做解读。

注二:

隋炀帝杨广在大业八年到大业十年(612~614)对高句丽进行了三次战争。

注三:

唐高宗李治在总章元年(668),平定了高句丽。

注四:

高句丽不是高丽。

注五:

唐贞观年间,乾县被称为好畤县。这一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当时始置好畤县。好畤县的名称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变更,包括在北魏时期被改为漠西县,隋朝时改为上宜县,但在唐朝贞观年间,它仍然被称为好畤县。直到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因唐高宗埋葬在县北之梁山(即乾陵),好畤县的名字被改为奉天县,以奉祀乾陵。这一变化标志着乾县在唐朝的名称从好畤县转变为奉天县。

注六:

唐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将永寿、好畤、礼泉、始平、武功五县部分地合而为一设奉天县,以奉乾陵,治所即今天乾县城。

注七:

唐684年的年号包括文明、光宅、垂拱、永昌。文明是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在位时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8个月不到。文明元年(684)9月6日,临朝称制的武则天又改元光宅。年号的反复更迭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武则天对朝政的掌控。

注八:

李承乾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东周村西。是唐太宗李世民长子、废太子、恒山郡王李承乾和其妻苏氏的合葬墓,也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李承乾墓封土呈圆锥型,高2.5米,径6米。墓葬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曾遭到多次盗掘破坏,因而墓内壁画脱落殆尽。经清理发掘,出土墓志一合及彩绘陶俑、各类动物俑共100余件。从随葬品的规格上看,李承乾墓比宫人墓高出甚微,同陪葬昭陵的文臣武将相较,有天壤之差。

注九:

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本是太子,因谋反被废,客死他乡,本没有机会陪葬昭陵。开元年间,孙子李适之深受玄宗信任,得以将爷爷、父亲陪葬于太宗皇帝身边。

注十: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与汉武帝的儿子刘据,二人的经历很相似。二人都是太子,但是都被人陷害。

身为太子,岂有谋反之理?所以说,太子谋反往往都是别人事前作好的局。

李继辉,笔名丑土,陕西省乾县薛录镇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咸阳市文学院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会员,陕西省乾县秦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乾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乾州地域文化博物馆副馆长,“乾陵杯”“家国情怀"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方文学艺术学会“生命印记”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粮安天下”全国主题征文大赛特别奖获得者。《活死人》获当代作家一等奖,首届咸阳文学奖获得者。已成书稿多部。#创作挑战赛五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