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民生实事督查行 | 兜牢困难群众幸福底线
漯河名城网
2024-09-12 10:29:41

“我这个月的救助金已经发到卡上了。”9月11日,家在召陵区林溪湾小区的潘大勇高兴地对记者说。

潘大勇早些年因为车祸导致双腿残疾。2021年,召陵区翟庄街道燕山路社区负责民政的工作人员得知他的情况后,帮他申请了低保,2024年5月转为特困供养,使他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当天,在潘大勇家,记者看到屋内打扫得很干净,物品摆放有序。潘大勇告诉记者,社居委很照顾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社工到他家帮忙打扫卫生。“逢年过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都会来看我,很关心我的生活。”潘大勇告诉记者。

这是我市民生兜底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市民政局进一步加强城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夯实社会救助基础,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

今年,我市印发了《漯河市民政局 漯河市财政局关于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城乡低保标准由城市每人每月630元提高至675元、农村每人每月440元提高至490元,同步提高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按照每月人均不低于城乡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新标准7月1日执行,惠及5.8万余名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潘大勇就是受惠者之一。

不断提高救助标准的同时,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针对个人的不同情况,精准救助、及时跟进,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多样化救助帮扶,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实施临时救助11058人次。

市民政局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持续与医保、教育、人社和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数据共享,入村入户开展“敲门行动”,对社会救助预警信息反馈的预警对象、重病患者、新办证残疾人等进行走访核查。实行申请救助或反映问题人员必访、失能和半失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必访、分散供养特困精神障碍患者必访、易返贫致贫人员必访、临时救助对象必访制度,准确掌握被救助者的情况,确保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应退则退。

庞先生家在源汇区螺湾小镇,离异,带着儿子小明(化名)生活。小明三岁时被查出患有血友病。庞先生因为照顾儿子不能正常务工,父子俩生活困难。2018年,父子俩被纳入低保范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2023年,小明出现并发症。源汇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了该情况,及时帮父子俩申请了临时救助,帮助他俩渡过了难关。

市民政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群众对救助政策应知尽知。今年以来,全市民政部门在村(社区)广场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宣讲238场次。市民政局开展救助政策进村(社区)活动,组织工作人员面对面向群众详细介绍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及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等各项民政惠民政策,现场答疑解惑、发放宣传手册,实现了1364个村(社区)宣传全覆盖。依托官方网站、微信群等,开展立体化宣传,进一步增加社会救助政策透明度。制作短视频《小漯说救助》30多期,点击量累计达30余万次。

“我们将不断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让社会救助工作更精准、更及时、更全面,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文博

统筹 | 周鹤琦

审读 | 李玉冰

编辑: 王培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