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我读《人世间》
侯发山
2024-11-28 16:15:30

 #我与顶端文学的2024# 

《人世间》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书,尽管文章中涉及"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但是,作者没有放大那时候的缺憾,而是渲染那个年代发生在一群底层人物身上的善和真。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乐于助人的处世境界,让人唏嘘不已,感叹不已。文中每个人物性格迥异,地位不一样,但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让人觉得世上还是好人多。《人世间》大多写的是不幸和坎坷,但始终弥漫着浓浓的温情和亲情。虽然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但他们处在一个精神的世外桃源。

文中人物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世人学习。譬如周家老三周秉昆,没有上过大学,娶的还是带着“拖油瓶”的郑娟,家人也都有点小瞧他,但是,他过得很快乐也很阳光,看不到他的悲观失望。如他从光字片搬到那个俄式小楼,最后房子被原主人收走,一大笔买房钱也打了水漂,由搬到文化馆地下室,最后又回到光字片。在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这日子没法过,但秉昆夫妇坦然面对。郑娟也说“就像我们做了一个美梦而已”……让我感动的还有郑娟的儿子,三次搬家说了三句大同小异的话,“爸爸,我爱你”,“爸爸,我还爱你”,“爸爸,我更爱你”,作为一个孩子,他没有抱怨父母的无能或者说无奈,他看到了父母的付出,知道感恩,懂得感恩。

文中透露出的大爱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尽管身份不一样,他们都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他们的帮助不求回报,不带功利性,完全是情义所致。周秉昆在工厂期间,照顾工友,出了事自己承担;春燕进澡堂后,让郑娟的盲人弟弟去学按摩;自己当上酒楼经理后,他高兴的是国庆他姐和赶超他妹不会失业了。等等。那个办事看似不讲情面、说一不二的老太太,其实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私底下请秉昆她们家宴,遇到事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还有那个韩社长,在秉昆他们到南方走穴失利后,他没有批评指责,反而亲自宴请他们,好言安抚。周秉义在当市委书记期间,提拔了不少工作踏实而长期被忽略的老科长、老副处级干部,从而使他们焕发了工作热情。周秉昆的儿子周楠在美国读书,见义勇为,替同学了老师挡子弹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一年过年,东梅、周蓉、晓光给周家带来不少礼物,善良的郑娟想着朋友家的困境,根据他们的各自喜好,把礼物分类打包,让丈夫秉昆给送去。类似的故事文中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举例。

小说中的人物都很纯洁,境界也很高。如周秉义的爱人冬梅是副省长的女儿,他当上领导干部后,几乎没有给秉昆他们办过事,甚至在秉昆走穴出事后,他主持会议让秉昆检讨;周蓉和导师汪尓森有一个参加国外学术研讨的机会,主办方因为经费不足,返程机票不给报销,他们所在的单位愿意承担返程的机票,为了给单位省钱,他们两个都争抢着不去而让对方去。汪尓森说:“眼下许多企业都很困难,知识分子不能只顾自己……”周秉义在当上军工厂的党委书记后,已经是正厅级干部的他,出国公干,不要翻译,不带秘书,也不坐头等舱,自己孤身前往,为的是给厂里省钱,出过归来,带回来的礼品是苏联明信片和套娃。光字片门前的道路坑洼不平,政府安排人用砖头垫了垫。郑娟和两个儿子也跟左邻右舍一样,趁着天黑下雪往家搬了不少,秉昆回家得知后,大发脾气,让他们又把砖搬回去。周楠在美国见义勇为去世后,母亲郑娟没有要美国慈善部门给予10万美元的补助……如今看来,真有点天方夜谭了。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语言很朴实,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周秉昆去看望老太太曲秀贞,她感慨地说:“一个人只要做了几件好事,就会有人记住。”周楠去世后,师母向桂芳对周秉昆说:“不幸的事摊上也就摊上了,活着的还得把日子往前过下去。”郑娟去美国取儿子的骨灰时,面对媒体记者,她说:“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作者在文中还有这样一段叙述:“人与人的竞争,所竞善也。优胜劣汰,也必是善者优胜。能给予下一代高颜值固然可喜可贺,但不能给予下一代善的基因,也肯定是一切后天教育功亏一篑的事。”

诚然,《人世间》我只是粗略看了一遍,我总结的还是表层的东西,有很多深层的涵义我还没有悟到,相信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解读。我很喜欢这部作品获得茅奖时颁奖词中的一段话,就以它作为本篇的结尾吧: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