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现象,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大多数新生儿黄疸属于生理性,可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存在病理因素,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可能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准确掌握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指标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一、新生儿黄疸的观察指标
(一)临床症状观察
1. 黄疸出现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 - 3天出现,4 - 5天达到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 - 4周。而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若出现时间异常需警惕病理因素。
2. 黄疸部位及进展:黄疸通常首先出现在面部,随后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严重时可累及手心、脚心。通过观察黄疸的进展范围,能判断胆红素升高的程度。若黄疸在短时间内快速蔓延,提示病情可能加重。
3. 伴随症状:观察新生儿是否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呕吐、发热等症状。若出现这些异常,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引发的全身性表现,需及时就医诊断。
(二)胆红素水平监测
1. 经皮胆红素测定:这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测方法,通过特定仪器在新生儿前额、胸部等部位测量胆红素值,可动态监测黄疸变化,常用于新生儿黄疸的初步筛查和日常监测。
2. 血清胆红素测定:当经皮胆红素测定结果异常或高度怀疑病理性黄疸时,需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该方法能准确检测血液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具体数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二、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干预措施
(一)一般护理
1. 合理喂养:鼓励尽早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一般每2 - 3小时喂养一次,保证新生儿每天有足够的奶量摄入。充足的喂养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从粪便中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若母乳不足,可适当添加配方奶。
2. 充足休息与舒适环境:为新生儿创造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2 - 24℃,湿度在50% - 60%。避免强光直射新生儿眼睛,减少不必要的打扰,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
3. 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给新生儿洗澡,注意清洗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防止皮肤感染。勤换尿布,避免尿液和粪便刺激皮肤引发尿布疹。
(二)光照疗法护理
1. 光疗前准备:光疗前需清洁新生儿皮肤,剪短指甲,防止搔抓皮肤。给新生儿佩戴专用的护眼罩,保护眼睛免受蓝光损伤;同时用尿布遮盖会阴部,保护生殖器官。
2. 光疗过程观察:在光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以及皮肤颜色和精神状态。若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定期为新生儿翻身,保证皮肤均匀受光,提高光疗效果。
3. 光疗后护理:光疗结束后,给新生儿清洗皮肤,更换干净衣物。继续观察新生儿黄疸消退情况及有无光疗后的不适症状,如脱水等,及时补充水分。
(三)心理护理
1. 家长心理支持:由于新生儿黄疸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担忧和焦虑,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家长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让家长了解大多数黄疸是可以治愈的,消除其紧张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2. 建立良好沟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和护理情况,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鼓励家长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提高家长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通过准确的观察指标及时发现异常,结合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促进黄疸消退,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密切关注新生儿黄疸情况,为新生儿提供优质、贴心的护理服务,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守护新生儿的健康。(鹿邑县中医院 妇产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