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信重工铸锻公司电炉班班长杨金安:炉火铸匠心
河南日报
2025-05-21 09:07:02

■核心提示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今年“五一”劳动节,来自我省各领域100位工作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是我省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追求。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人物版)》将开设专栏《走近新时代劳动者》(上下篇),讲述陈保超等4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代表绽放劳动风采、书写时代荣光的故事,展现中原儿女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时代风貌。

中信重工铸锻公司电炉班班长杨金安

炉火铸匠心

“我愿意守着这炉火,这辈子就想把炼钢这件事做到极致!”

杨金安在炼钢炉前查看钢水情况。 受访者供图

杨金安带领团队成员进行技术攻关。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刘琦 范坤鹏

41载光阴,熔炉的烈焰映照着他从青涩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的铿锵足迹;41年坚守,翻腾的钢水见证着他以炉膛为战场,将赤诚报国心化作钻研炼钢技术的滚烫执念……

炼出好钢,为国所用。秉承产业报国的信念,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铸锻公司电炉班班长杨金安带领的大工匠工作室团队,如同钢铁尖兵,向特种钢领域发起冲锋。舰船钢、航空航天钢、核电用钢等近百种特殊钢材从这里出炉,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些撑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在国家重大工程中书写传奇。

今年4月,杨金安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40余年熔炉淬炼铸就“钢铁战士”

5月16日,当记者踏入位于中信重工厂区的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门口展柜里形态各异的金属材料样本如同静默的星辰,熠熠生辉。而屋子内侧铁皮柜上陈列的荣誉证书与奖杯,无声诉说着这里的辉煌。

此刻,杨金安正与徒弟们围坐在会议桌前,他目光如炬、紧盯黑板,与大家围绕大型核电产品技术攻关展开激烈讨论,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跳跃。

58岁的杨金安,身形壮实,古铜色的皮肤刻满岁月痕迹。他咧嘴一笑,质朴憨厚的模样仿佛相识多年的老友,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他背后的故事。

说起炼钢,杨金安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当年那部《火红的年代》,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心里的炼钢梦。”他说,电影里,1962年上海某钢铁厂的工人们为冶炼新钢种,日夜鏖战、突破重重难关,最终炼出“争气钢”支援海军建设的情节,深深烙在了他的心里。

1984年,高中毕业待业一年的杨金安,抓住洛阳矿山机器厂(中信重工前身)招工的机会,满怀憧憬踏入铸钢一分厂。

然而,现实却如一盆冷水当头浇下。还未靠近车间,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如惊雷炸响;踏入车间,昏暗的光线、刺鼻的气味、换向时冲天的黑烟,还有飞溅而出烫人的钢水,瞬间击碎了他对钢铁工人的美好幻想。“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车间里的画面。”杨金安回忆。

但转机很快出现。车间老师傅们的“神技”彻底征服了他——一勺钢水泼地,便能根据钢花溅起的角度、形状和发叉量精准判断碳含量;凝视渣样,就能知晓炉内的碱度、温度以及钢水状态。这些“火眼金睛”的绝活,让杨金安彻底着了迷。他意识到,炼钢是门大学问,更是值得一生钻研的事业。

从此,巴掌大的笔记本成了杨金安形影不离的伙伴。炼钢流程、工艺要点、注意事项……他一笔一画记录着,一坚持就是几十年,70多本笔记、60多万字,成了年轻工人眼中的“炼钢宝典”。

无数个深夜,当工友们沉浸在梦乡,他却守在熔炉旁,观察不同温度下的碳花,“有时眉毛、头发还被钢火烧一下”。短短两年,他就熟练掌握了热工操作、炼钢等全流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进厂后的前20个春节,杨金安都是在车间度过。多年间,他攻克14类130多个钢种的冶炼难题,助力企业从矿山装备起步,逐步拓展到建材、冶金、电力等多个领域。

“我愿意守着这炉火,这辈子就想把炼钢这件事做到极致!”杨金安坚定地说。

突破技术难题护航大国重器

2004年4月29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中信重工铸锻厂冶炼车间内,50吨电弧炉——平改电一期工程投产。往昔,普钢冶炼依靠重油燃烧供热,8个小时才能产出一炉(50吨),而如今,特种钢冶炼实现了1分20秒1吨的飞跃。

杨金安带领工人们日夜钻研,玩转了电炉,并且在配套操作方法上实现突破。

凭借卓越的业绩,2013年11月,杨金安从8400名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中信重工首批5名大工匠之一。当天,“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也正式挂牌。

工作室成立后,杨金安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投入全新钢种的研发——石化加氢反应器用钢。

2014年春节前后,杨金安吃住在车间,没日没夜地跟踪每一炉钢水,将每一个可能影响钢种质量的技术数据,都认真记录在册。

通过对20支加氢钢锭、3580吨钢水冶炼过程的跟踪,杨金安成功绘制出一套典型工艺路线,编写出《石化加氢钢冶炼操作方法》。工作室首个攻关课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并荣获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后,杨金安带领大工匠工作室团队,先后主导冶炼出航空航天钢、“华龙一号”核电用钢等近百种特殊用钢,成功打破了我国特种钢依赖进口的困局,让中国钢铁在世界舞台上挺直了脊梁。

“对待炼钢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当我看到自己炼出的钢,用在了神舟飞船、航空母舰和大飞机上,我是真高兴啊!”杨金安的人生理想简单而纯粹,“炼出好钢,为国所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要做好传帮带,把徒弟们带出来。”杨金安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目前,他带领班组及大工匠工作室先后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完成重点创效课题20多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他的引领下实现人生价值。

热加工属于特殊工种,2022年3月,杨金安到了退休年龄。国内众多企业向他发出邀请,开出优厚条件。然而,杨金安坚决拒绝。当公司领导挽留他时,他却毫不犹豫答应了。

返聘三年多了,有时睡到凌晨两三点,杨金安还会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想到厂里的安全,心里不踏实!”杨金安放心不下厂里的事,经常干脆起身前往车间。家人理解他对炼钢事业的这份深厚感情,如同碳元素深深熔铸于钢铁之中,难以割舍。

作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杨金安始终心系高技能人才培养,多次提出相关建议。2019年11月,他获得“大国工匠”称号,成为我省唯一入选者。当他举起奖杯的那一刻,也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荣耀与尊严高高举起。

此外,杨金安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河南省首届“中原大工匠”、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一路奋斗一路生花,一份匠心一份荣光。如今,杨金安依然带着那份对钢铁事业的热爱,站在1600多摄氏度的炼钢炉前,目不转睛地紧盯炉门口。炉火旺盛,忽明忽暗,闪闪烁烁,投映在他古铜色的脸庞上,宛如一尊坚毅的塑像,那是他对钢铁事业执着坚守的最美写照。

编辑: 刘飞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