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 缘
文/汪道波(淮南子)
友人请客,安排在罗山宾馆。与罗山邮政局隔了一条路,下车就看到邮政局大门。
忽地想去看一下投递班的老朋友们——在他们眼里,我也是一个编外邮递员。
说起来,都是近四十年的事了。那时,我在罗山县城工作,忙里偷闲写点文章,投给各类报纸副刊。有时收到样报,有时收到稿费见不到样报,只好到投递班找相关报纸。因而与投递员们结下不解之缘。
我认识的第一个投递员叫吴龙寿,他的孩子是我的学生。我到投递班先找他。每天上午八点左右,邮车到,分拣班便忙着分发报纸,根据不同投递线路分发到不同柜格里。投递员们便根据订报单位和个人分类。我便在一堆又一堆报纸里寻找样报。有时也找副刊,抄写地址和编辑姓名。有些报纸好找,有些报纸找不到。
我常给《河南日报一版河南各地》投稿,编辑基本上是刘哲,任国战,王胜昔,轩轶等人,他们常采用我的稿件。单位订有《河南日报》,投递员们往往又给我多余的报纸。专业报副刊不好找。我常给《中国商报社会周刊
》投稿,编辑主要是徐舰,他编几个版面,常忘记寄样报。我只好写信要,又到投递班找。等找到了,样报也到了。徐舰每周发我一篇千字文,有时一张报同期发我两篇。他后来当了报业集团董事长,《收藏》杂志总编。我给几十家专业报副刊投稿,在一版发整版。都不认识编辑。收不到样报也不知找谁要。只好恳求投递员们帮忙。他们不方便截留单位报纸,就找人家收发协调留一份给我。
投递班换了几任班长,投递员也换了不少,但我和投递班的缘份从没断过。
我认识的第一个班长姓王,五十来岁,前顶秃了,脾气坏。但看见我常发文章,挺佩服,主动问我需要什么副刊,他千方百计给我留存。后来他退休了,碰到了还打听我的情况。吴龙寿继任班长。老吴正是中年,一米七八个,清瘦,极像香港一个演员。为了写他,大年二十九那天,我陪他送报,耳闻目睹他送报过程,写了通讯《大年二十九,“年货”送到手》,《河南邮政报》《教育时报》都在二版刊发。老吴再忙,也会把样报和信件送到我手中。我那时信件多,几乎每天都有。他从不嫌麻烦。我们常在一起闲聊,几乎交往十几年。他退休到湖北后就失去联系。
老杨是投递班老人,为了完成订报任务,谢绝某单位宴请,建议该单位用一顿饭钱订一份党报。《河南日报》一版刊登我写这件事的新闻。老杨热心肠。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信局为政协委员优惠送电话机选号。老杨为了让我早日使用,亲自上门牵线安装电话,只喝一杯水,谢绝宴请。
我喜欢和投递员代应夫聊天,陪他送过报。刘强,杨志顺,尹连保和大小袁都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急于见到他们。等走进邮政局大院,面对封了门的投递班,我才恍惚反应过来:我都退休六年了,他们不也退休了吗?碰到一个小伙子,他说邮政局搬走了,许多老职工都退了。
我四下打量,脱皮的墙,零乱堆放的器材,真是时过景变,物是人非啊。
尽管这样,我还是深情怀念投递班的老朋友们。你们都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