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法王寺:古寺名刹,孝贤天下
多彩生活
2024-10-17 11:26:36

古寺名刹,孝贤天下

朱学军

说起孝贤,我就想起了嵩山大法王寺。嵩山大法王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五公里许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是东汉古刹,历史久远,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

嵩山法王寺是汉明帝刘庄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而下令修建的译经传教之所,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大法王寺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向国内外僧侣和游客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为“中国古寺之始”。

该寺背依玉柱峰,三面群峰耸峙,古木参天;山谷中曲涧潺流,小径蜿蜒,云雾缭绕,十分幽静。寺北有一座高达40余米的古塔,有15层,称“法王寺塔”,2001年,大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东有3座较小的唐宋砖塔,西岭上有一座六角七级的水磨砖塔。

寺院东西北三面群山环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寺前两山对峙,中辟公路,上通寺院,下达现代化旅游名城登封市,真可谓“深山藏古寺”。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

1987年,释延佛方丈入住大法王寺,筹集资金,由世界第一大佛设计制作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副会长、莆田兴胜工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大师林胜标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

在释延佛方丈的努力之下,佛教活动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中原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嵩门待月”为全国闻名的佳景。嵩门在法王寺东侧山头上,两峰夹峙,俗称月架山。

每年中秋之夜,明月东升,浩浩如轮,高悬于嵩门正中,所谓“月满嵩门正仲秋”,即指此时此地之景。景观介绍。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半圆形的大门,位于嵩山顶端,为“嵩门”。每当仲秋佳节,天气晴朗时,皓月从嵩门升起,在法王寺大殿月台上观赏皓月初生的良景,可以看到皎洁丰满的明月,置于嵩门之中,如银镜镶嵌山峡,谓之“嵩门待月”,是登封佳景之一。

寺内现有房四十余间,全部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寺内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树及石刻。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在古刹林立的嵩山,大法王寺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是当之无愧的。

晶莹宝塔、碑刻造像、殿堂楼阁、文物典籍等佛教文化的精粹,已经成为伟大的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法王寺同全国其它名寺古刹一样,既是陶冶人们情操的著名幽境胜地,又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历史渊源。法王寺创建于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4年(公元71年),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最早的寺院是洛阳白马寺),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七年,距今已1900多年。

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敕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兴盛于唐宋时期。 在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从低到高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藏经阁(白玉卧佛殿,内有缅甸白玉卧佛一尊,体重36吨,是河南省唯一的最大卧佛),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环境幽美,风景如画,登封八大景之一“嵩门待月”就在这里,人称“嵩山八景之首”。

1987年,重修古寺,佛教活动和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大法王寺已成为旅游观光的一个亮点,他的爱国爱教精神受到各级领导、海内外宗教界人士和广大游客高度赞誉。如今大法王寺宗风再振,名声远扬,千年古刹,光辉重现。典故传说。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之太室山南麓,嵩岳寺之东北的嵩山大法王寺。相传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魏明帝青龙年间改为护国寺。西晋时于寺前增建法华寺。隋初造舍利塔,改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年间,敕命补修佛像,赐予庄园,改为功德寺。玄宗开元年间,改称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重修殿堂楼阁,改名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至五代时废坏,而分为五院,仍沿袭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等旧称。北宋初,合称五院。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今存毗卢殿、大雄殿及方形十五层塼塔等。寺据嵩山之胜,为天下名刹之一。

千年银杏。在法王寺的寺内甬道两侧,有两株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均高30米,周长5米。盛夏之际,树叶茂密葱绿,犹如大伞遮掩;深秋时节,满枝黄叶,累累硕果,山风掠过,落叶撒金,银果落地,将寺院点缀得古朴清幽,分外妖娆;春暖花开之时,寺院内外阵阵喷香,可以爽人襟怀,荡涤邪秽。法王寺周围现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单层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1座。密檐式隋塔。

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15级方形砖塔,高约40米,周长28米,塔体壁厚2.13米,黄泥砌缝,外涂白灰。塔身密檐层层外迭,迭出塔身最宽者约90厘米。另外,塔身的高度和宽度由下而上递减,呈抛物线形。塔南面辟一塔门,可直入塔心室。塔心室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筑,从底层可视塔顶。塔心室内供汉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周王为生子所送,称南无阿弥陀佛,玉佛之右下角和双手已残损。

单层唐塔。位于法王寺后山坡上,在密檐式唐塔的东边百余米,共3座,均为四角形单层砖塔。虽然铭记已丢失,塔刹和塔基有所剥落,但仍可看出它的造型和制作手法。南面一座塔高约10米,周长17.52米,壁厚1.33米。塔刹上置覆钵,一半球形砖砌台墩,四周镶砌8块雕花石。为覆钵之上有仰莲式石刻圆盘绶花,绶花之上轩置鼓镜式相轮,最上端为一石雕宝珠。塔刹一周雕刻有莲花卷草、飞天等浮雕,图案精美,为嵩山古塔中之仅见。这3座唐塔皆用黄泥混溶凝固,千百年来,虽历经沧桑,但仍傲然屹立,并保持着初建时面貌,为研究唐代的建的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元塔。位于法王寺西卧龙岭之巅,是一座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6米,周长7.2米,全部用水磨砖垒砌,饰有多种砖雕图案。塔身第一层南北辟假门,饰雕扇门,迭涩檐下置砖雕斗拱一周,以上各层均为迭涩出檐。塔身嵌塔铭1块,高98厘米。宽50厘米。据寺前《月庵海公道行碑》记载,该塔建于元仁守延佑三年(1316年)五月,为月庵海公圆净之塔。这是嵩山地区雕刻最为精细的一座元代砖石墓塔。

清塔。位于法王寺北百余米。名曰:弥壑澧公和尚塔,六角形七级砖塔,高约11米,周长7.8米。塔身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嵌有青石塔铭1块,塔刹为青石雕刻,高约1.2米。法王寺唐塔等文物在我国佛教史、建筑史、金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为历代所重视。考古发掘。法王寺二号塔地宫位于塔基正下方,依次为踏道、宫门、甬道、宫室四部分,总长九米(甬道内共有三道封门墙。)在踏道内发现多枚唐开元通宝铜钱。

宫室前,有一道石刻假门,半圆形的门楣上饰满花纹,左右门扉上各刻有一侍女,头挽双髻,体态丰腴,手捧器物,相向站立。线条优美流畅,栩栩如生。地宫北部须弥座上,有一具人形坐化像,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个包骨像虽然有些残破,但还能看出整个人的轮廓,比如双腿盘坐,双手叠压放在胸前。地宫内发现包骨像极其罕见,这确切地表明二号塔是一座纪念高僧功德的塔。

在佛教界,高僧入葬一般有两种形式,最普遍的是沿习释迦牟尼火化,然后将骨灰装进坛子放入地宫。另外一种是坐化的形式,一般都是高僧,据说高僧去世的时候,坐在那里不会倒。

所谓坐化,表示这个僧人功德圆满。像这一类僧人,在入葬的时候,是把真身放在那儿,上面糊一层泥,把他的真身包起来,作为一种葬制。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包骨像。这座泥塑包骨像,是河南省唯一一处经过科学发掘的唐代高僧真身像,具有极高的考古学和宗教学研究价值。

大法王寺二号塔地宫清理出土了铜器、瓷器、陶器、玉石器、蚌器、琉璃器等20余件文物。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几乎每件都是精品。地宫出土的鎏金铜炉,由炉盖和炉身组成,炉高三十八厘米,盖直径五十厘米。整个造型厚重沉稳。

通体鎏金纹饰繁缛华丽,有牡丹纹、宝莲纹、云龙纹,还有各种瑞兽,口衔灵芝,足踏祥云,形态各异。虽然埋没地下千年仍熠熠生辉。鎏金铜炉出土时,炉内还有残余木炭灰烬。它的用途便是“焚香礼佛”。还有一件青铜文物形状奇特,瓶颈细长而鼓腹。它通高只有十几厘米,可放于手掌中。在出土文物中有较多瓷器。在十件白釉瓷中,还有一件黑釉瓷,十分引人注目。

按说唐代烧造的黑釉瓷并不多见,其质量水平并不为人所重,但地宫出土的这件黑釉瓷却让人赞叹。黑釉也是唐代黑瓷中间的佼佼者,它造型非常精美,比较矮胖,带着唐代这种浑圆、大气,而且釉色也非常光亮,是非常少见的。

地宫中出土了五个大小不一的黑钵,它们形制、胎质、色泽均相近,像是一套用具。这个钵是用漆做的,漆做钵当食器,只有汉代才流行。这个漆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普通的僧侣都用陶,这个漆钵肯定是高僧用的。漆钵与陶钵瓷钵相比,它轻而结实,不易破碎。僧人常携带它云游化缘。久而久之,高僧使用的衣钵,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嗣后代代相传。这个漆要一层一层地上,起码得十几层才能做出一个漆钵。出土的漆钵不会是唐代的,也不会是南北朝的,应该是汉代传承下来的,一代一代的高僧都使用它,传承到唐代,最后可能就进入地宫了。

大法王寺二号地宫的发掘历时两个多月,获得丰硕的成果。人们惊叹于地宫出土文物的精美:地宫内出土文物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有二十多件被评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数量占到全部出土文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种情形在考古界是相当罕见的。最后一天出土的是一个古代侍女形象的玉石盒,人首鸟身,头梳高髻,作吹箫状。非常奇特,极富想象力。它整体并不大,长不过五厘米左右,在地宫里被腐烂的木板尘土覆盖,难怪之前没有被发现。

玉石盒制作的相当精美,线条非常流畅,雕刻的羽毛、头上的发髻、人物的形态,所有的线条都是标准的唐代工艺,而且刻得相当细腻。在头发丝上的线条加了绿彩,头发加了黑彩,但是这些彩在线条里面,没有到线条外面,证明制作的时候是相当考究的,像这样的工艺,也只有盛唐时期才有。

经过查阅佛教经典,学者终于弄清这个“人首鸟身”玉石盒的名称,原来叫作迦陵频伽盒。“人首鸟身”是喜马拉雅山的一种神鸟,它以美妙动听的声音被佛经认为是美音鸟、妙音鸟,在佛经的形象里面,它就是人首鸟身,它飞翔在西天的极乐世界,使极乐世界充满欢乐。

法王寺地宫里面这个鸟,作为佛族舍利的舍利盒,就寓意着佛仍在西天,它仍然在西天的极乐世界。学者们查证迦陵频伽在我国的出土情况,发现只在 2009年11月,宁夏的西夏皇陵曾经出土了很多迦陵频伽鸟造型器物。但它们是作为王陵房屋上面的陶制构件,寓意着皇帝的灵魂永在西天灵山。

据此,学者们认为迦陵频伽盒的用途,除了作为供奉佛舍利的玉棺别无二用。玉棺是相当神圣的,只有皇宫贵族和至高无上的佛才能使用,一般百姓、达官贵人、高僧僧众都是没有资格用的,这是封建王朝的礼仪制度,是佛经、佛教的规定所决定的,它出现在大法王寺的地宫里面,绝不是偶然的,它摆放的位置断定它是放佛祖舍利的玉棺。

迦陵频伽盒的出现,印证了大法王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建造的最早佛寺之一的辉煌。时隔千年之后,大法王寺重现佛教圣物,对于这座古老的寺庙而言,意义不亚于新生。武宗于会昌年间实行灭佛政策,在全国拆毁寺庙和佛像,僧尼全部还俗,不从者捕杀。当时另一个著名的寺庙陕西法门寺供奉的佛骨舍利被抛洒于地。

会昌法难之后,关于大法王寺的记载再不见提到舍利,人们推测,很可能大法王寺舍利塔供奉的舍利也毁于那次劫难。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佛龛额题“恩光普照”,内彩塑释迦牟尼、阿难、迦叶、药师佛、阿弥陀佛。龛后塑观世音和善财龙女像。其左右两侧绘文殊、普贤菩萨,风度典雅,慈祥端庄。

西方圣人殿。殿内正中佛龛内供毗卢佛像,梵语名叫毗卢遮那佛,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像,代表了佛的绝对真理。

舍利塔。在法王寺山坡上,是隋文帝仁泰的方形舍利塔,高十五层,约45米,周长28米,壁厚两米多,全用黄泥砌砖而成,仅外壁涂刷一层石灰。塔为空心建筑,从地层仰望,可直视塔顶,四周遗有砖洞痕迹,可知原来在每层的犄角处,还装设有檐角木梁,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还可以作为上塔的梯阶,以攀缘上下。

塔身外部的密檐层层迭迭,迭出塔身最宽者达90厘米,使整个塔身显得更为雄伟壮观。现除小部分受风雨侵蚀剥损外,基本完整坚固。

在大法王寺“舍利塔”地宫中有重大发现,出土了世界罕见的“飞天舍利盒”和“舍利子”及三颗“佛牙”等20多件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尤其是“飞天舍利盒”,小巧玲珑,鸟首人身,作吹萧状,雕刻精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地宫中还发现国内罕见的趺坐真身包骨像一尊,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是我省发现的一处真身坐化像,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佛教价值。

“佛牙”的发现,既证明了大法王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寺的辉煌,也预兆了大法寺今朝的重兴,再放光芒。

公元前534年5月月圆日夜半,佛陀在拘尸那枷城附近的优姿伐擅那林双菩提树下,时年80岁.当时选用火葬,因佛陀把火葬列为褚葬法之首,其俗延续至今。

佛托茶毗,阿难等弟子以灰烬中得到佛陀舍利但二种说法都不是准确计量。至于当时拣练拾出何种舍利。从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及佛教典箱的记载中可知。

大致可分为二种:一钟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锁骨、头顶骨及头发等。另一种是记述的如五色珠光莹的舍利子和白色珠状舍利子,且存世较多,分布亦广。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时代也极为宝贵。

当时各国为了争夺佛舍利,曾陈兵城下,象、马、车、车、步等总兵严阵以待,扬言不惜身命,当以力取。为避免战争,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罗们从中调解,建议均分舍利,此被前来争舍利的八国国王接受,于是舍利被分为八分,各自请回建塔供奉。这次事件佛教称为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佛舍利因各种因缘,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

佛陀进行了四十五年的旅游化生涯,最后来到拘尸那一条河边的沙罗林,在两棵婆罗树的中间,安置绳床,枕着右手,第子阿难等候着,半夜逝世,又嘱咐弟子们,不要为他逝世了就失去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努力进取,不要放弃,佛逝世后,遗体被火化,所有舍利(灵骨)为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3世纪,曾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也曾带来佛身舍利、佛牙、佛骨等。

释迦牟尼佛圆寂不久,就发生了畔卢择迦王大肆杀戮释迦族,积尸如山,流血成池。《大西唐域记》。此外,公元前185年,古印度中部异迦王朝利砂密多罗王婆罗门为国师,施行全面和残酷打击佛教的政策,当时催毁了佛塔800余座,尽杀僧尼,史称《中印度法难》。

此法难迫使一些僧尼佛塔枪出佛舍利逃往各地。释延佛大和尚祖居人杰地灵的嵩山南麓登封马庄村,生于1942年3月,俗名尚连福。他自小慧灵,生性至孝,忠直刚毅,心有大志。高中毕业后,他从1973年起成了登封市电业局职工,工作中他严以律己,办事公道,勤奋工作,以乡亲们的方便为快乐。但一次偶发事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70年1月,他在一次高空作业时不幸坠杆摔伤致高位截瘫。

从此,他和相依为命的母亲,身背观音菩萨像历经七灾八难,辗转到了嵩山少林寺永山禅师门下,行赐法名释延佛,号泓渡。经十年磨练苦修,受加持破无名,他终于融佛儒道医为一体,集文化精粹于一身,明心见性,彻悟佛门真谛。在1987的地藏王圣诞日,延佛受少林方丈行政大和尚指令驻锡中国第一菩提道场——嵩山大法王寺。自此他狮吼法界,虎啸禅林,鹏搏觉海,龙腾娑婆。

延佛大师舍弃少林寺优越的条件,就在将要倒塌的殿檐下用石头砌起灶台,扎下中兴大业的营盘。物以人兴,人以德隆。延佛大师精于佛法,禅机玄妙,其天文地理,堪比唐代一行和尚,他动静不失其时,变通不失其宜,因比“人间活佛”的名声渐扬,乃至海外异邦,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这给法王寺的中兴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他夜来参禅筹划,白天安排工程、接待慕名而至的信士香客及各界人士,为他们说法开土,排忧解难,乐而不疲。1989法师于白马寺受具足戒。为匡正人心、纯化世风,造福子孙开一方净土,延佛法师为法忘躯,备尝艰辛,终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自1987年以后,他不断从海内外募集资金用于大法王寺的修复,促成法王寺于1994年成为开放的道场。他陆续修复的法王寺六院七进一塔林,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再现当年第一菩提圣境。

1996年11月5日,延佛大师荣升新中国成立后法王寺第一代方丈。他光大宗门,恒转法轮,农禅并举,以寺养寺。他在国内首创四免道场,即:停车、进寺、住宿、用斋全部免费,充分体现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门宗旨。

此时的法王寺车水马龙,人潮如涌,香火旺盛。人们朝山拜佛,观光览胜,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998年农历四月初八,登封市人民政府特竖“中原第一碑”以表彰延佛法师。

延佛大师力弘正法。他具其愿力,施乎法云,布其法雨,建寺安僧,续佛慧命,领众同修,大转法轮:于广东省募资六千万,修复东莞隐贤禅寺,于岭南续佛种,燃禅灯,寺巅白玉观音居国内首尊;自斥巨资修复河南省许昌大愿心倡修河南省平顶山佛泉寺唐密道场,其寺顶楼凌空内悬吉祥洪钟116吨,鸣声响彻三界,为天下第一,已进入吉尼斯纪录,高158米、莲座占地十亩的“毗卢遮那佛”顶天立地,金装铜佛,宇内独尊。

此当代双奇,佛光朗耀,今古绝伦,当惊世界殊;又于边陲续佛命,南疆传教典,云南省思茅普贤寺也恢复开光。延佛大和尚虚怀若谷,他弘宗演教,天下处处是道场。他入世弘法不计种族邦域,开示释疑无分阶层教派,有求必应,无求也帮。

在经济上他属于富有的“贫都”,他把受供养的资财全部用于人类公益事业;而在精神上他集有天下各种美德——为社会捐赠,对众生法施,广行菩萨道于世间。

汉传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

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

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随着佛教的传入,来华西域僧人和佛教学者日益增多,译经事业也随之发展。自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至北宋靖康元年(1126)手吉余年中,共有译师230多人,其中有史可征的印度在华僧人计71人。译出经、律、论5700余卷(现存),加上其他佛教著作和汉地著述,据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收录为13520卷。

出家僧众遵行的戒律,汉地相传有五部。自唐代律宗兴起,推行《四分律》,基本上保持印度传统,但有自己的特点:1、出家僧徒自道安以后一律以“释”为姓;2、僧徒必须素食;3、不行乞食,安居寺中修行,生活由寺供养;后来禅宗提倡农、禅兼修、僧人可务农自养;4、僧人受菩萨戒,唐代已有烧身供养以示愿行坚固,以后逐渐变为燃顶(烧香疤)。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在《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的决议》中,认为这种习惯“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良,今后一律废止”。寺院一般都有住持(方丈)、监院、维那、知客等僧职。唐末禅宗盛行后,逐渐在全国寺院推行改订的《百丈清规》,对僧徒诵经的仪式和参禅、变更请等活动,作了具体的规定。

佛事活动与节日主要有忏法、盂兰盆会等。忏法原为佛教忏悔罪愆的仪则的仪则和作法,起于晋代道安和慧远,历代相沿。盂半盆会盛行于唐代,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瓷日举行供佛及僧超度先灵的法会。

宋以后又有水陆法会和瑜伽焰口,用以为众积聚“功德”超度先灵。半月布萨之制,在汉地早已形成习惯,每逢朔望之日,聚集礼佛、供养、诵经。佛陀诞辰(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农历腊月初八)、涅盘日(农历二月十五日)皆为佛教重要节日,其中以佛陀诞日最为重要。

此外,观音和地藏菩萨在汉地民间信仰颇盛,每逢传说中两菩萨的诞辰等节日,亦多举行佛事活动。佛教自传入汉地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

其中,在绘画方面,历代著名画家大都精于佛画。如三国时吴曹不兴、晋顾恺之和卫协并称为汉地最初三大佛画家。梁张僧繇于天监中为武帝所建寺院作画极多,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的画后世称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

特别是甘肃敦煌石窟壁画,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才华,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艺术宝库。唐代盛代变文,用以讲述佛经故事,讲时多配合图画(变相),对后世鼓词、弹词等说唱文学影响很大。在雕塑造像方面,有东汉的也望山佛教摩崖刻像,自北魏起又有各种石刻、木雕、金镂、漆塑、浇铸等造像艺术,形式多样,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风格,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均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在建筑方面,历代佛教寺院不仅依照宫殿形式,而且多有发展,美轮美奂,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在音乐方面,相传陈思王曹植曾制山梵呗,以后龟兹等地舞乐传入内地,逐渐形成了汉地特有的佛教音乐传统。

此外,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发展,对中国音韵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自鸠摩罗什译《大品般若》以后,译场组织完密,迄至唐代益臻完善。宋代更有译经院之设,以宰辅为润文使,成为国家正式机构。

此外,伴随佛教传入的医药、历算等知识也对中国这些学科的发展起过一些促进作用。嵩山有座千年古寺,打开地宫后专家大吃惊呼:里面有人!嵩山里有座古寺,比少林寺早建424年,地宫珍藏一现身便惊艳世人。

一说起河南登封的嵩山,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大多都是名扬天下的千年古刹少林寺。其实,在嵩山上还有个声名地位都不亚于少林寺的千年古寺——嵩山大法王寺。法王寺距离少林寺不足20公里,位于嵩山玉柱峰下,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有1948年,只比洛阳白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最早的寺院之一。

法王寺内现有房四十余间,全部面积约为五千平方米。寺内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树及石刻。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在古刹林立的嵩山, 大法王寺 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是当之无愧的。

从建寺到现在的近两千年间,由于战乱、由于天灾,法王寺也是历经沧桑,期间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改建。法王寺是汉明帝专为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译经传教而下令修建的,成为中国第一所菩提道场。魏明帝青龙年间改为护国寺。西晋时于寺前增建法华寺。隋初造舍利塔,改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年间,敕命补修佛像,赐予庄园,改为功德寺。玄宗开元年间,改称御容寺。

代宗大历年间,重修殿堂楼阁,改名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至五代时废坏,而分为五院,仍沿袭护国、法华、舍利、功德、御容等旧称。北宋初,合称五院。仁宗庆历年间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称“嵩山大法王寺”。

近代以来,由于战乱频频,法王寺也受到巨大摧残。由于法王寺一直是信众心目中的圣地,改革开放后,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与信众。为此,当地政府于于1987年开始斥资重修古寺,恢复寺院面积六万多平方米,重修殿堂五千多平方米,修复雕塑神像四十七尊。毗卢殿、大雄殿及方形十五层塼塔等焕然一新,嵩山法王寺宗风再振,名声远扬,千年古刹,光辉重现。

法王寺不仅吸引了游客与信众,也引来盗墓贼的觊觎——有着这么悠久历史的寺院,地下一定埋藏有宝贝。2000年左右,就有一伙盗墓贼潜入法王寺地宫盗宝,幸被及时发现,盗墓贼的罪恶勾当才没能实施。

为了不让这座千年古寺遭到人这破坏,减少损失,当地文物部门组织人力对法王寺进行勘查与抢救性发掘。令考古专家们惊喜的是,法王寺二号塔下,竟然隐藏有一座神秘的地宫。

当地宫被打开的一刹那,在场的考古专家们都惊喜万分,原来,地宫中发现了一位正襟打坐的“古代高僧”,这在中原考古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在地宫北部须弥座上,有一具人形坐化像,彩绘袈裟依然可辨——这就是佛教传统中的“包骨真身像”,就是人们俗称的“肉身佛”。

后经专家考证,那尊“包骨真身像”是位唐代高僧。“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在佛教界,高僧入葬一般有两种形式,最普遍的是沿习释迦牟尼火化,然后将骨灰装进坛子放入地宫。另外一种是坐化的形式,一般都是高僧,据说高僧去世的时候,坐在那里不会倒。

所谓坐化,表示这个僧人功德圆满。自然坐化的高僧,在入葬的时候,是把真身放在那儿,由弟子在上面糊一层泥,把他的真身包起来,并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这就是佛教僧侣中所特有的“包骨真身像”。

法王寺的“包骨真身像”虽然有些残破,但还能看出整个人的轮廓,比如双腿盘坐,双手叠压放在胸前。寺庙地宫内发现“包骨真身像”极其罕见,这确切地表明二号塔是一座纪念高僧功德的塔。法王寺的“包骨真身像”是河南省唯一一处经过科学发掘的唐代高僧真身像,具有极高的考古学和宗教学研究价值。

2004年开始,嵩山大法王寺成为嵩山中华孝贤文化节暨全国十佳孝贤颁奖大会的永久举办地,释延佛方丈大师是“一节一会”的创始人之一,18年18届,评选表彰“十佳孝贤”、道德模范、国际孝星、孝贤家庭、孝贤单位等220多位(个),他们的孝贤事迹广为流传,出版孝贤图书、孝贤画册,辐射全国,影响世界,达到了“孝行天下”的良好效果。“全国十佳孝贤”颁奖大会范围广、影响力大、举办时间长,已在中原河南形成独特的弘扬孝贤文化的品牌,成为中国国内重要的孝贤文化传播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一节一会”活动,至今整整20年,已经成为中国知名孝贤文化品牌。孝道文化,源远流长,第九届嵩山中华孝贤文化节暨第十九届全国十佳孝贤颁奖大会即将盛大启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盛会,感受孝贤文化的魅力。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致敬与传承。活动将汇聚众多孝贤楷模和文化学者,共同探讨和传播孝贤文化,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嵩山大法王寺宗史馆将举行开馆仪式。宗史馆也是孝贤文化馆,千年古刹法王寺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丰富的国学文化遗产与孝道文化内涵精彩呈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中华孝贤文化的接力传承与大力弘扬,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独具匠心的设计,定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与享受。

10月10日下午,将在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举办《嵩山论道》孝贤文化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围绕孝、悌、忠、信、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活动特邀吕明晰、刘余莉、刘冰、秦东魁、孟亮等孝贤代表和专家学者精辟论道,为大家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文化盛宴,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提升公众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和理解。

吕明晰:全国十佳孝贤评选活动荣誉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理事;北京孝行天下文化传播中心主任;电影《醒来2》栏目总导演;曾任山东卫视《天下父母》栏目总导演、制片人、艺术总监。刘余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中广联合会文化视听传播委员会副会长,《人民网·理论频道》文化教育专家。刘冰:中华母亲讲堂发起人、2019中国最美妈妈、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托起计划课题组组长、中华诗词发展基金会文化传播大使、新华社灿烂中国系列栏目文化总顾问、国学教育、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国学专业人才库考评专家委员会委员。秦东魁:作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开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绿化基金会理事,中国绿化基金会绿色能源发展基金爱心公益大使, 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等。孟亮:河南孝行中原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编委,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洛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河南“以孝治村”的理念倡导者和实践推动者。“一节一会”期间,嵩山大法王寺宗史馆(孝贤文化馆)开馆,首届“嵩山论道”在嵩阳书院举办,全国十佳孝贤颁奖大会在嵩山大法王寺举行,相约盛会,荣耀孝贤,好戏连台,盛况空前,龙年大吉,孝行天下,传承孝贤文化,助力民族复兴。期待您的到来,共同参与这场意义非凡的孝贤文化盛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薛金山/荐)

#创作挑战赛六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