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最重要的报道内容之一,也是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体现。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重大主题报道形成了相应的范式和特有的叙事语态。然而,在媒体深度融合,传播生态重塑的时代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的报道思路和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对近年来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和融合报道类获奖作品的研究,笔者认为,优秀的重大主题报道在融媒表达方面,呈现出系统化集成、可视化表达和立体化传播的新范式。这些新的呈现方式提示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策划和报道时,要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质,从本源出发,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引领力和影响力。
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围绕党委政府的重要思想、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或重大社会问题等展开。在以“短、小、轻、快”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传播中,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度、厚度和广度仍是其特有的价值追求。要将看似“矛盾”的两种特质在重大主题报道融媒表达中集中呈现,需要有系统化集成的操作思路来使两者达到有机统一。
所谓系统化集成,一般是指将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协同工作,以达到更高效的目标。对于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表达来说,就是要将内容、形式、技术和用户体验等多个组成部分通过巧妙的策划创意,进行有效连接,系统化集成,一体化成型,创造出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作品。
——多层级多角度意义构建。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事实的报道,也是思想观点的高浓度表达。新闻事实,思想观点的有机交融是重大主题报道意义构建的重要部分。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中有多件建党百年的重大主题报道获奖作品,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选择了从党史角度切入,并有意识地进行了“党史+新闻”“史实+思想”的多层意义构建——从历史的深处走向现实与热点,以新闻事实承载思想火花,打造出兼具主题宣传、史论阐释、现实观照等多重功能的意义文本。
重大主题报道的内涵往往是丰富且多样的,既需要正能量大流量的加持,也需要平实冷静客观的剖析。在信息高度发达、融媒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简单地以单个事例印证主题,平面化、图解式报道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层级、多角度的意义构建,多环节多维度的互融互通,成为新媒体传播背景下,重大主题报道融媒表达的重要支撑。
——多环节多维度互融共通。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是参与传播的各组成部分彼此交叠,相融相合。因此,报道内容、表现形式、技术赋能、情感链接、用户互动等多个环节在报道之初就要进行通盘考虑,一体化设计。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拼出我们的现代化》是一件展现江苏现代化实践的报道,记者深入调研了65个基层观察点,形成文字、音视频、图片、VR等全媒产品。这组报道在内容上紧扣“拼”字谋篇布局,设置了“我们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话”“我们的现代画”三大板块,点面结合,层层递进。同时还设计了“未来留声机”“未来建言簿”“点击拼图”“点击助跑”等用户参与互动环节,打通主题报道与用户的情感链接。整组报道充分考虑了内容、形式、技术和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的有机合成。
媒体融合发展到今天,借助多样化的媒介技术,新媒体产品的样式已经非常丰富。可听、可看、可感、可触的重大主题报道越来越多。让重大主题报道表达“潮”起来,“动”起来,可视化表达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从近些年的新闻实践看,优秀的重大主题报道在可视化表达背后,蕴含着当代文化美学的蓬勃力量。
——传统文化映射下的国风潮。近几年来,伴随着国风潮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成为重大主题报道融媒表达的新落点。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千里江山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以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底本,以“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创作理念,引入青绿舞者作为展卷人,综合运用三维模型和场景CG(电脑动画图像)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将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奋斗故事融入名画之中。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与传统艺术之美的融合与碰撞,形成了富有东方文化魅力的强力表达。
知名的古画或手绘长卷因为其自带的文化IP光芒和良好的延展性,便于进行跨时空的丰富叙事,成为不少重大主题报道融媒表达的首选载体。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的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和融合报道类获奖作品有不下5件为古画或长卷类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借用传统艺术形式的表达时,还是要找准报道内容本身与人民生活、大众感受的连接点,否则很容易变成徒具形式的图说新闻,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事实上,除了古画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丰厚的传统文化为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表达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美学宝藏。
——“新新人类”的年轻态与松弛感。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00后一代年轻运动员传达出来的开放性和松弛感让人心生感叹。面对新一代的用户群体,重大主题报道也要创新语汇和叙事方式。近年来,VLOG、MV、RAP(说唱)等形式活泼的新媒体产品被频繁地用于重大主题报道。2021年川观新闻推出以《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MV为主体内容的融合报道《三星堆国宝大型蹦迪现场!3000年电音乐队太上头!》就是比较突出的运用。这支MV将三星堆文物原创手绘动画与最新发掘现场视频结合,用文物绑定动画的形式,再搭配四川方言的电音神曲,并融入赛博朋克特效,形成多元素融合反差萌,年轻态和潮流范扑面而来。
——AI助力下的未来科技范。媒体技术的演进,使重大主题报道的呈现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更有想象力。比如人民日报在2024年全国两会策划了一系列AI赋能的新媒体产品《AI共创大片 江山如此多娇》《与你有关!AI微缩景观看2024民生举措》《AI绘画版灯火里的中国》。AI的技术赋能到底能走多远,目前来看既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发展,取决于运用场景的多模态化,也取决于对可能带来的风险的防控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内容创意始终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根本,找到AI技术与重大主题报道创意点的融合,方能最大程度地释放AI技术带来的创新表达。
一般来说,围绕一个重大主题,生产出包括文字、音视频、动图、VLOG等在内的融媒体产品,并进行全网分发推送,也就完成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全媒体传播。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重大主题报道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全媒体传播路径,而是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行进式的内容生产,多媒体联动等方式,对内容产品进行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多元化传播,全方位扩大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这种双线出击的立体化传播,究其本质是对融媒体背景下内容+运营的一种呼应,是对“新媒体传播”认识的再深化。
——多样化展示,立体化传播。重大主题报道融媒表达本身就是跨媒介,多样化的。除了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媒介传播外,深度介入社会生活,最广泛地进行社会动员,形成多场景的立体传播也是融媒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重要传播路径。南方都市报的《“最美逆行者”系列融媒报道》在众多抗疫报道中斩获了第31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的一等奖。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那一张张布满勒痕的一线医护人员的海报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虽然这并非南都的首创——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在全国媒体里最早捕捉到这个令人动容的细节,并用9张特写制成新闻海报进行报道。新湖南客户端的作品也获本届中国新闻奖的二等奖,但是南都的海报作品显然完成度更高,无论是拍摄的质量,还是海报内容的构成,都更为细腻和丰富。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南都对最美逆行者的报道并没有止步于传统的传播渠道,而是双线出击,进一步深化为致敬行动。报道发出后,在广州塔、猎德大桥等城市地标率先开启“为最美逆行者亮灯”致敬行动,随后广东其余20个地级市积极响应,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巨幅海报在广东地标建筑1000多块LED屏滚动播放,完成了从刷屏到刷楼,再到刷城的致敬英雄三部曲、最大化了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唱响了主旋律、凝聚起正能量。
——行进式报道,传播即内容。近几年来,重大主题报道在融媒表达中还较多地运用了“行进式报道,传播即内容”的手法,即通过融媒直播,系列专题等手段,在行进式传播中,充分吸收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共同完成主题报道。这种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融媒产品交互性和用户生成内容的新媒体传播生态。比如,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走村直播看脱贫》大型融媒体行动即是典型的行进式报道。他们把直播大篷车开进田间村头,让群众站C位。大小屏互动,让声势浩大的行进式融媒体直播报道展现各地乡村“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奋斗图景。整个直播报道走进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1个典型脱贫村,历时100天,直播101场,行程3万多公里。浙江广电集团第33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型融媒直播——放歌钱塘江》则紧扣“思想如水,水润大地”的策划主线,一艘逐梦前行的思想寻访船“放歌号”,沿着钱塘江、瓯江、大运河等水系,循足迹、悟思想、看变化,畅想发展新图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在《放歌》系列首场直播《放歌钱塘江》中,钱塘江全流域六大直播间接力进行大小屏直播,通过多场景互动宣讲、多视角影像呈现展现时代伟力。
——多媒体联动,多声部传播。多媒体联动,多声部传播也成为近年来重大主题报道常用的呈现方式,特别是在重要的报道时间节点以及涉及区域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性报道。比如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百年奋斗路·百城访初心》就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背景下,由全国105家地市党媒同步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报道。活动持续半年,形成了气势磅礴的红色百城“大合唱”。此外,在涉及大江大河经济带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主题报道时,区域媒体联动也成为有效手段。媒体联动报道围绕同一主题,通过多样化的报道视角,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立体的信息,从单个媒体的“独唱”变成了众多媒体的多声部“合唱”,扩大了重大主题报道传播的规模和声势,构建起立体丰富的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大平台。
参考文献
[1] 梁昌杰,张世悬,杨丽娟,等.重大主题报道的年轻态如何炼成——以人民日报新媒体2024年全国两会策划产品为例[J].传媒,2024,(09):14-15+17.
[2] 陈琳琳,王灿发,宋雨倩.重大主题报道中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23,(12):19-24.
[3] 王宏.重大主题报道的软策划与融合传播[J].新闻文化建设,2023,(24):23-25.
原创:任 琦 浙江传媒研究院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变革的探索与思考
“改文风”是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一招”
向老一辈学什么|“我们只是时代浪潮里的一滴水”——浙江日报老记者陈冠柏40年追忆
媒体融合新十年:新媒体作品更要转文风——兼评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获奖作品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讲好新时代浙疆情缘:故事是生活,新闻是体验
开年连夺5条百万+爆款——以“三个坚守”做好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创作,广播主播怎么融?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cmpl@8531.cn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1731 85311662
欢迎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