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天地宛如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花园,每一个孩子都是怀揣着艺术种子的小园丁,艺术感知力则是滋养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的雨露,看似无形无色、难以捉摸,实则有着独特的培育路径,稍不留意,就可能让孩子在艺术的花园中迷失方向,使艺术之花枯萎。
孩子艺术感知力匮乏?或许是我们对他们自由的艺术表达横加干涉。
孩子的艺术热情被磨灭?说不定是大人用刻板的艺术标准来评判,让他们失去了创作的勇气。
父母啊,常常在不经意间扮演了 “艺术感知力破坏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作为艺术感知培育者的重要使命。
是谁让孩子在艺术的画卷前不知所措?不正是那些对孩子的涂鸦和创作随意指责的父母吗?
所以说,教育中关键的一环,是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力,是一种懂得欣赏和保护孩子自由艺术表达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规范创作”,每一次自由涂鸦都有意义
家长们经常犯 “规范孩子艺术创作” 的错误 —— 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孩子拿着画笔在纸上肆意涂鸦,画出各种奇怪的形状和色彩,家长却要求孩子按照范本画画,比如画一朵规规矩矩的花或者一个标准的房子;孩子用彩泥捏出一个造型奇特的小物件,家长觉得这不像个东西,让孩子重新捏一个正常的样子。
在这些情境中,父母满是既定的艺术模式,孩子却在一次次的规范中,对艺术创作失去了兴趣。
殊不知,长期的规范创作成了孩子艺术感知力发展的 “枷锁”,反而压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就拿孩子画自画像来说:孩子用夸张的手法画自己大大的眼睛、五颜六色的头发,家长却认为这不符合现实,让孩子画得真实一些。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真正的 “艺术热情杀手”。
若干年后,当孩子面对艺术作品毫无感觉,对创作也提不起劲时,回首过去,才发现是父母的规范让艺术的乐趣消失殆尽。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墙上用粉笔画了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有会飞的鱼和长着翅膀的房子,家长严厉斥责孩子弄脏了墙,还说画得乱七八糟,然后让孩子把墙擦干净。几年后,孩子对画画等艺术活动不再有热情,也失去了曾经丰富的想象力。
家长纳闷地问:“孩子怎么变得这么没艺术细胞了?”
殊不知,干涉越多,孩子的艺术感知力越难发展。
02 父母的刻板标准,是孩子艺术受限的根源
无数次的强调 “像与不像”“美与不美” 的标准,仿佛是一道道坚固的堤坝,拦住了孩子艺术感知多样性的 “洪流”。
为何孩子艺术受限?很简单,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是鼓励和欣赏,而是对自由创作的批判。
每一个基于刻板标准的反驳,都是一个潜在的 “艺术黑洞”。大人们总习惯用社会普遍认可的艺术审美标准来评判孩子的作品,忽视了孩子内心对自由表达艺术的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刻板标准对待孩子的艺术创作时,孩子的艺术之泉只能渐渐干涸。
譬如在孩子欣赏抽象艺术作品时。
许多家长告诉孩子这些画看不懂、不好看,没有具体的形象,当孩子尝试创作抽象画时,家长就会制止,认为这不是艺术。孩子在这种氛围下,很难发展出艺术感知力。
孩子心里会想:
“我只是觉得这些画很有趣,我也想这样画,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喜欢呢?”
03 教育是用心滋养,包容才能有成长
教育本应是用心的守护和滋养,但不少父母却当作是用传统艺术标准塑造孩子。
不理解孩子对艺术自由的渴望,忽视孩子通过自由创作获得快乐和成长的意义,只一味以大人的刻板视角去限制孩子。孩子自然感到沮丧,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包容,是培养艺术感知力的核心。与其不停地规范或否定孩子的艺术创作,不如和孩子一起沉浸在艺术的世界,成为孩子艺术成长的陪伴者。
比如,孩子用树叶、树枝和石头拼贴出一幅独特的作品。假如我们只说这太简陋、没有艺术价值,孩子可能会很失落。
倘若我们转而用包容的态度,和孩子一起讨论作品中的元素,询问孩子的创作思路,孩子会更积极地投入艺术创作,艺术感知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在孩子用废旧物品制作了一个造型独特的雕塑后,没有批评,而是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个作品,发现其中的创意和独特之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快乐,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有了更开放的态度,艺术感知力也逐渐增强。
就这样,父母欣慰,孩子快乐,家庭氛围也因为孩子的艺术活力而更加富有文化气息。
所以事实上,教育的秘诀并不在于让孩子按照既定的艺术模式创作,而是在于对孩子艺术感知力的积极包容和引导。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珍视创作但不盲目:重视孩子的每一次艺术创作,不轻易用自己的标准去否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尊重的,才能让他们保持对艺术的热情。
适当的珍视不是无条件夸赞,而是理解艺术对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 积极包容而非常规束缚:每一次真诚的包容都是孩子艺术感知力成长的阳光。
当父母放下刻板艺术观念的枷锁,用心包容孩子的艺术创作,孩子会更勇敢地追求自由的艺术表达,而不是因害怕被否定而放弃。
-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模仿性很强。
倘若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开放的艺术心态,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孩子艺术感知力培养的呵护。
由此可见,教育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培养孩子艺术感知力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艺术感知力培养,选择是规范,还是积极包容?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艺术标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守护其艺术世界的小艺术家。
唯有在不断反思、理解和积极包容中,家庭教育才能在培养孩子艺术感知力方面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