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积极上进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突然像变了个人:书包随意扔在角落,作业敷衍了事,每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到深夜;问他未来有什么打算,总是不耐烦地回一句 “无所谓”。当孩子开始在青春期 “躺平摆烂”,这绝不是简单的叛逆或偷懒,而是成长危机发出的求救信号。若家长忽视不管,错过干预的黄金时期,很可能给孩子的未来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青春期是生理与心理剧烈变化的特殊阶段,激素水平的波动让孩子情绪敏感脆弱,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使他们渴望摆脱束缚。与此同时,学业压力、社交困扰、对未来的迷茫如潮水般涌来,当孩子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和解决办法时,“躺平摆烂” 就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无奈选择。有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超过 60% 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怠工现象,其中因压力过大选择 “躺平” 的占比高达 45%。
表面上,孩子 “躺平摆烂” 只是消极应对学习与生活,但长期放任不管,将产生诸多严重后果。在学业方面,成绩下滑只是最直观的表现,更可怕的是学习动力与自信心的丧失。一旦孩子习惯了放弃和逃避,就很难再重拾主动学习的热情。在心理层面,持续的自我否定和消极情绪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曾有心理医生接诊过一名初三学生,因长期 “摆烂” 导致成绩垫底,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了自残倾向。此外,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格发展,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难以应对挑战。
孩子出现 “躺平摆烂” 的行为,家长需要及时且科学地进行干预。首先,要放下说教和指责,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青春期的孩子最反感被命令和批判,家长不妨找个轻松的时机,比如一起散步、吃饭时,以 “我最近有点担心你” 作为开场白,引导孩子倾诉内心的烦恼。心理学中的 “共情” 原则在此至关重要,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其次,帮助孩子重新建立目标与规划。“躺平” 的孩子往往陷入了 “无意义感” 的困境,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例如,孩子喜欢绘画,就鼓励他参加绘画比赛,或者学习相关设计课程,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同时,将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降低执行难度,逐步培养孩子的行动力。
此外,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也不可或缺。家长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压力、家庭矛盾,多组织家庭活动,如一起看电影、户外运动等,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获得情感支持。如果孩子的情况较为严重,必要时应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青春期是人生的转折点,孩子 “躺平摆烂” 的背后,藏着对成长的困惑与迷茫。作为家长,我们既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也是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只有及时发现问题,用爱与智慧进行干预,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在青春的赛道上重新找回奔跑的力量,迎接属于自己的灿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