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州农民银行往事(访谈录)
大河财立方
2024-09-29 12:17:15

编者按:

202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史,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红色政权的经济“生命线”,红色金融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为现代金融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蕴含的红色金融精神至今仍是中国金融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以中州农民银行为典型代表的中原红色金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斗争智慧、奋发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蕴含着“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稳定货币、服务大局”“管理信贷、服务民生”“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红色金融精神。

漫漫征程、初心不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档案馆、河南省委党校(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大河财立方联合推出“红色金融档案”策划报道。本组策划以档案走进历史、用档案深度对话、借档案连接古今,在窥见历史切片中,还原发生在中原大地的红色金融故事。

中州农民银行亲历者访谈录

冷斌:一本账,一头驴,一根棍

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通讯员 赵慧芳 阮昀 胡玉娇

人物名片

冷斌(1927——1995),解放前曾在华野十纵二十八师八二团参加革命;1948年至1950年在泌阳县财政所工作,参与泌阳县中州农民银行筹建;1952年至1980年在桐柏县人行、南阳市人行工作;1980年任农业银行南阳市分行副行长。

中州币发行是中州农民银行建立的关键,解放区对此事高度重视,选择先行试发,进而在全区推广的方式。

冷斌当时是驻马店泌阳县财政所的负责人,而泌阳正是中州币试发行的重点区域之一。为积极配合中州币发行工作,泌阳县设立了货币兑换所,按照200元中州币兑1银元的统一比例兑换。为了尽快实现泌阳县货币市场统一,打消群众的顾虑,冷斌带队在集市、村镇设立了流动宣传站,鼓励小商小贩使用中州币从事经营和购物;并且详细解读政策,增强群众对中州币的信任度。

最终在短时期内,泌阳县实现了1500万中州币、75万斤的小麦准备基金的兑换,稳定了泌阳县的货币流通市场,为中州币在中原解放区全面发行奠定了基础。

解放初期,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常常没有饭吃,没有工资,每人一月也就一斤猪肉、三斤杂粮的津贴费,总共加起来不超过3块钱。调款、开会、办事都是身背背包,徒步往返。“一本账,一头驴,一根棍”是当时金融人的缩影。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都精神饱满,从不把苦累放在心上。有时候遇到一些重活儿、危险活儿,我父亲都争着上,他经常对我们说,自己作为老一代军人,一定要冲在最前方。”冷光峰说。

由于是军队出身,冷斌在任职银行前,并不熟悉金融业务,因此他常常自嘲自己是“半路出家”。为了尽快熟悉工作,冷斌随身携带笔记本,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抽空翻阅大量资料,或者向同事请教,笔记本记满了一本又一本,冷斌也从一个“门外汉”做到了提及金融业务头头是道。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信用膨胀,市场物价成倍上涨,货币贬值,货币流通正常化受到了严重影响。冷行长时任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副行长,经常带领同志们走基层、研究政策,对照南阳的实际情况,压低发行基金库存,加强采购资金和现金管理。最终货币流通量恢复正常,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控制。

回忆起这一段,冷光峰说:“那时我才两三岁,基本上没见过我父亲,他总是工作加班,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了,我早上醒的时候他已经又上班去了”。

就是靠着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攻坚克难的精神,南阳市金融工作取得先进,冷斌作为金融工作先进工作者参加1963年3月11日召开的全国农业金融工作会议,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冷斌(第四排右七)

注:受访人冷光峰,为冷斌之子,现在农业银行南阳市分行工作。

中州农民银行亲历者访谈录

姚文学:白天点款,晚上守金库

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通讯员 张尧成

人物名片

姚文学,1933年生于河南南阳,现年91岁。1949年3月至1950年5月曾任许昌中州农民银行出纳员;1950年6月至1990年2月先后在漯河人行、漯河市委市政府工作;1990年3月至1997年4月参与组建中国银行漯河市分行并担任行长、党组书记;1994年7月从中国银行漯河市分行离休。

中州农民银行,作为中原解放区一支不朽的生力军,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驱逐法币,统一中原货币市场,有力支持了中原地区的解放战争。其诞生与成长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心血与智慧。

据姚文学回忆,许昌中州农民银行在中原军区领导下开展工作,银行先在军队筹备,筹备完成待时机成熟后,在地方开业。银行设置的部门有会计科、出纳科、办公室、经理室、人事科、业务科、金银科(调查金银市场存在的问题)、信贷科(调查企业资金需求,并依据经营效益情况决定是否向其贷款)。

首任经理是张国祥,员工约150名。这些员工中,既有部队转业干部和本地精英,也有从国民党银行中吸纳的财会和技术人员。

“我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吃住都在银行,主要从事银行出纳、守卫岗位的工作。白天不仅要收币收款、收兑金银,晚上还要保卫金库(守卫人员配发一杆长枪及5颗子弹),还要随时准备接受军分区的指示,打包钱币等装上马车转移阵地,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 姚文学说。

姚文学特别提到了一次难忘的调款经历。那是一个清晨,他跟随出纳科科长林忠民,带着几名同事,驾着三辆马车,满载着金库的钱款前往郑州。一路上,他们手持长枪,时刻保持警惕,以防遭遇不测。经过11个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安全抵达郑州,完成了调款押运任务。在一次次这样艰苦的工作磨砺中,他不仅锻炼了意志,也深刻体会到了革命金融人的责任与担当。

中州币的发行和斗争是革命金融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姚文学告诉记者,中州币发行之初,曾遭到部分人的抵制和破坏。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姚文学和同事们不仅要积极推广中州币的使用,还要与假币制造者进行斗争。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多采用印制假中州币等手段故意破坏经济秩序,他们每天都要仔细甄别收到的钱币,一旦发现假币,便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没收,或盖上“假币”印章交还缴款单位。

在叙述过程中,姚文学特别提到了“3毛7分钱”的中州币。当时是他1949年3月刚参加工作时,吃住都在银行,每天三顿小米稀饭加咸菜,一周只吃一顿馒头,上班前三个月工资3毛7分钱。那时候的1分钱只能买两个茶鸡蛋。

姚文学谈起这段经历时说,虽然条件苦,但是大家干劲非常大。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仍能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这就是老一辈金融人勇于担当、善作善为的革命精神。

中州农民银行亲历者访谈录

查录玺:党交代的活,咱一定要干好

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通讯员 赵慧芳 阮昀 胡玉娇

人物名片

查录玺,1930年出生,现年94岁,老家在河南开封。1949年2月考入中州农民银行东大街办事处从事会计工作;1952年调入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鼓楼办事处任会计;1960年调入人民银行南阳市分行从事会计、人事等工作,直至离休。

1949年2月,查录玺从开封女师毕业,正好赶上中州农民银行招考,她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州农民银行东大街办事处工作。

“当时办事处只有十几个人,三个部门,会计、出纳、营业部。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当时我们招了6个人,没有一个是干会计的。办事处的负责人看到这种情况,觉得我学历还比较高,就让我去干。我想着,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党交代的活,咱一定要干好!于是一有闲暇时间,我就找人请教,学打算盘、学记账,本子记了几大本,那时没有敬业呀、奉献呀这些想法,只想着咋把自己手头的活干好。”查录玺笑着说。

在当时,开封的银行和钱庄都被收归国有,由中州农民银行统一经营。由于刚刚解放治安还不太稳定,同志们白天腰里别着抢,肩上挑着钱,去乡镇开展存贷业务,晚上带着长枪短枪守金库,这就是当时工作的常态。

采访过程中,老人翻出了珍藏的相册。其中一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4月15日,是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州农民银行开封市行第一办事处全体干部合影(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州农民银行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套牌子)。照片上一共19个人,已经是当时第一办事处的全部员工了。第三排左边第二个大眼睛的姑娘就是75年前的查禄玺。

查禄玺 第三排(左二)

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查录玺说:“我们这些人,平时一有调款呀、押款呀的重活儿、危险活儿,都争着上,谁也不想落后,甚至随时准备流血牺牲。”

1953年12月,国家政策要求发展工业,查录玺老人跟随丈夫调到了郑州363电厂,在那里工作了近十年。1960年,当时农业遭灾,为响应国家政策要干部下乡参与救灾工作,查录玺老人又服从组织安排下乡支援农业来到南阳。由于调令紧急,一家人连夜收拾行李,带着几个孩子,背着行李包就出发到了南阳,在南阳人行继续从事会计工作,直至退休。

红色金融守护者访谈录

张尧成:古玩市场的“常客”

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实习生 董泷奇

人物名片

张尧成,中国钱币学会会员、平顶山市钱币学会副会长。从事钱币收藏及研究三十余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专业文章八十余篇,执笔完成省以上钱币课题十余个,其中人民银行总行课题两个《中州农民银行地方流通券研究》及《豫西中州农民银行历史遗存调查、研究与保护》。

2021年盛夏时节,大河财立方记者第一次见到张尧成。厚厚的钱币手册,各处淘来的老照片,还有小心翼翼收藏的资料文本,一件件实物拂过,张尧成的眼中闪耀着自豪与珍视的光芒。他,是大河财立方记者遇到的第一位红色金融守护者。

张尧成向大河财立方记者讲解红色金融故事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一员,张尧成对钱币有着天然的好奇,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余年。10多年前,红色金融走进他的视野,成为他深耕至今的事业。

在平顶山市古玩市场,能经常见到张尧成的身影。每逢周末如无特殊情况,他会准时前去淘“老物件”。如今他自费购买的红色金融相关实物已达数百件,大大小小的收藏可以办起一个博物馆。

做研究光有实物肯定不行,还需要“故事”将其串联起来。因此与时间赛跑,张尧成在工作之余,遍访能够联系到的亲历者,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字和图片素材,为中原大地的红色金融故事进行了抢救式的保护与挖掘。如今,许多亲历者已不在人世。

回顾这10多年的红色金融研究历程,张尧成坦言,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力所不能及的遗憾。

“调查研究中最困难的部分是调查,红色金融的研究又是一个和史料打交道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建筑和场所早已物是人非,机构的分拆与合并也使得人员流动,再想去考证曾经发生的事情就变得尤为困难。”张尧成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

一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专题研究,至今仍让张尧成印象深刻。

“当时有个地方的流通券资料缺失,给整体研究造成了极大障碍。所以只能从笨办法入手,查资料、找专家、实地去走访,前前后后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将空缺的内容补齐。”张尧成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令人欣喜,该项课题获得了人民银行总行的高度认可。也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深耕钻研,张尧成成为了平顶山乃至河南省资深的红色金融研究专家,并为大河财立方前后两次的红色金融专题策划予以了专业指导。

“研究红色金融为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但也仍有很多遗憾,比如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鲁山县支行旧址、第一印钞厂旧址的保护和恢复还远远没有完成,鲁山县支行旧址、第一印钞厂旧址还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好多史料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张尧成说。

在红色金融系列策划采访过程中,大河财立方记者对此也深有体会。随着时代变迁,多处红色金融遗址已大面积坍塌,甚至被夷为平地、不见旧时踪迹;很多亲历者也陆续离开,曾经的故事逐渐消散于尘埃。

每一段历史都是宝贵的财富,红色金融史作为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被忽视与遗忘。对此张尧成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红色金融的关注力度,共同挖掘红色金融、保护红色金融、传承红色金融,让这段宝贵的历史让更多人知晓与铭记,并在今天焕发出新的价值与活力。

1949年中州农民银行南阳县支行的贷款借据

“淘”来的中州币

在郑州古玩市场收到的双幅机制币卡币托盘

责编:张战强丨审校:张翼鹏丨审核:徐姣

监审:万军伟丨监制:王鲁峰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