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梁 沃:舌尖人生 手里乾坤 ——品咂《买话》中的美食
石泉子
2024-11-20 09:35:20

《买话》是广西作家鬼子一部关于乡村题材的小说。立体多元,经纬交织。作品中的美食层出叠见,其中的美食技艺,更是小说一道亮丽风景。不仅丰富小说主题和故事层次,也深刻展现了人物情感和生活哲学。

1、 广西地方美食层出不穷。说提到许多具有广西特色的传统美食,如广西壮乡的玉米粥、土茅台、酸嘢 通过饮食感受 地域文化和人物心理。
(一)"传统美食"反映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玉米粥作为一种农作物,在广大乡村是一种普遍的存在。通过描写反映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广西壮乡玉米粥饱含浓浓乡愁

1、情感寄托与心理安慰。 与主人公的童年记忆或家乡情感相联系。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人体所需,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人们会寻求一种心理慰藉,而曾陪伴主人公走过艰辛的一种熟知食物,玉米粥能够提供这种安慰。辣椒酸藠头、本地米酒,作为怀旧事物的载体,在小说中 被用来调节情绪的手段。

2、文化意蕴与心灵归属。玉米粥作为一种食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丰收、健壮和温暖,社会的快速变迁导致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特定的情境或情绪触发对特定食物的渴望。玉米粥是困难时期的产物,代表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人公对玉米粥的渴望,表达了在精神愁苦时渴望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纯真与美好
3、生活环境与心路返乡。主人公自小习惯玉米粥的口感和味道,从而产生强烈的依赖与渴求。到了青年时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熟悉的食物提供了一种连惯性,帮助人物更好地适应变化,生发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故事冲突。在现代社会,玉米粥作为一种低脂肪、高纤维的食品,成为了中老年人健康饮食的一种选择。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着丰富的内在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线索。主人公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仍希望保持对简单美好事物的坚持和珍惜,反映了作者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追求,表达了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哲学。

(二)"乡土菜肴"增添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瓦村一大习俗 油渣炒河虾,做菜包,这些菜肴的制作过程和食用场景,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菜包是一道美味佳肴

 

"村上的菜包是一道美味佳肴,是叫人一想起来就要流口水的。这种佳肴,也不是一年四季想吃就能吃上的,只能在有牛皮菜的时节里才可以得到满足。那牛皮菜本来是有一股泥味的,可是,用它来做菜包之后,那泥味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了滑滑的、丝绸一般十分爽口的滋味。"在广大乡村,这些独特的记忆,根植土地,是任何美味不能替代的。


黄豆焖鱼是美食家的最爱

 

"那几条辣锥鱼,确实不是一般地好,切成合适的一段一段之后,明通让它们先泡泡水,然后把肉撕成了一条一条的,好的辣锥肉是黄黄爽爽的,看上去是半透明的,和炒好的黄豆焖在一起,那可是绝配!如果再有几颗要酸不酸的‘毛秀才’丢到里边,那样就会搞死很多神仙了。"  番茄也叫毛秀才,广西桂北的人都知道,黄豆焖鱼是美食家的最爱。

真茅台和土茅台的出场及指向。小说中茅台等名酒伴随市长儿子及其秘书、"三只手"的小偷相继出现,作为贪腐的附属及寄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认同和心理象征 而土茅台出场的情节描写,让读者感受浓浓的人情味,就像身边人和有趣事物一样 亲切可感缓解乡愁

 

广西"土茅台"在当地很受欢迎

 

在广西,一声"土茅台",就能唤醒沉睡的土地。闻着香味,就有广西壮民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吆七喝六。一个广西公文包, 就能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嬉笑怒骂。这些白色塑料酒桶装的是广西老表自家酿的散酒,也被称为"米2"或"土炮"。土茅台在广大乡村是神一般的存在。醇厚的口感,独特的香气,是溶解器是催化剂。酒精度数可能并不低,饮多也会脸红心跳。因为酿造的手法简单粗陋,口感没有大牌酒那样立体丰富,但自家酿的酒,每一道工序都看得见,真正的纯粮酿造,喝起来放心。

"村上的酒都是卖酒的人家自己熬的,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水酒,可在他们的嘴里,那种水酒他们全都叫作了土茅台。"光棍们喝真茅台, 结果是没有一个光头觉得好喝,都大声地嚷嚷:"不喝这个不喝这个,还是他妈的喝我们的土茅台吧。""一斤多的土茅台,度数虽然不高,但觉得已经灌满整个脑袋 似乎听到那些酒水在脑壳里咣当咣当。 "

小说通过茅台这一具体物象,生动地唤醒情感共鸣反映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城市与乡土之间的隔膜和冲突,以及个体在返乡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悬浮感。

(4) "创新美食"对故乡记忆的重构
小说中还展现了一些创新美食。天亮了,刘耳起床了,他照例给自己煮两个鸡蛋,倒了半碗牛奶,加了两勺燕麦片。主人公在城市中尝试融合家乡风味,这些创新不仅是对传统美食的传承,也是对故乡记忆的重构。丰富小说的内容,增强人物形象 的感染力。
(五)"养生药膳"折射现代人亚健康。
"给自己吃一点三七和山楂的混合超细粉。他的这个吃法已经很久了。每天晚饭后,他都给自己弄上半杯,说是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当然了,还有利于晚上睡眠。"
主人公的身体和精神都出了问题。 通过细节描写,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甚至作者行为背后的动机。
"刘耳就把扁豆带进了屋里,把冰箱打开。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冰箱,是四开门的,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直接就能吃的,有需要加工下锅或者微波才能吃的。" "扁豆忽然就想起了刘耳家的那个大冰箱,他真想给他说句什么不太好听的话,可想想今天的刘耳好像心情不是很好,就又咽了下去了。"
广大乡村是农耕文明的原生地始发地,冰作为工业文明的代 ,谁优谁劣,看破不说破,透过扁豆的视角得到展示

(六)、"食物情感"的城乡待遇。

"她说她这一辈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嫁给了他这个来自农村的菜包。"

"干透的玉米粒是很美的,是透明的,亮晶晶的。如果你是一个农村人,你要是觉得它们像珍珠一样,那你倒是俗了,你的两条腿已经不是站在乡下的土地上了。因为你认识的珍珠那是挂在女人脖子上的,是只能看不能吃的,那是城里的男人吃饱了没事做拿来哄女人开心的。村上人不玩这个,村只是美味,只是如何吃得舒服。"

小说中"菜包"在城里是骂人的,在村里是一道美食 "牛皮菜"煮不烂,不听劝不肯改,在普通人家常用来骂孩子顽化不灵"青菜"作为荤腥的另一面是草根人物的代名词 多次在描写光棍 出现 ;"不好洗"在乡下是一种反话,含讽刺和嘲弄意味。家乡的米粉、红薯、南瓜粥、鸡油饭、芋头拇、布袋饭、马打滚、仔姜炒鸭、黄豆老鸭汤、黄豆辣锥鱼,点缀着少年成长的天空 ,并推动故事发展。食物中的 一枝一蔓、一米一羹在小说中都饱含情感色彩。

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我、故乡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广西美食技艺的展现。《买话》里的美食技艺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和生活哲学的重要载体。

(一)地域特色的体现。 直接或间接的描写,深刻体现了南方乡镇的特色,不仅为读者呈现山城水域的生活形态,也表达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捉河虾伴随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1、捉河虾

"捉虾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你把稻草放下去的时候,早就把它们都吓跑了,你要等到它们又一只一只地自己回来。这一回来,它们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它们的手脚都被稻草给挂住了,它们能做的就是等着来人,把那些稻草和它们一起收到岸上来,然后把它们一只一只地捡回家去。那些小河虾是很干净的,洗不洗都没有关系,只要用油渣把它们炒得香香的,就可以做菜包了。"

 捉河虾是山城水域的独特风景,曾陪伴南方孩子渡过无数的 美好时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河虾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农村人滋养生活的重要部分。 
香茅草包粽子广西人最拿手

 

2、包粽子。

"香茅草包的粽子和竹叶包的三角粽不一样,大大的,像牛腿那么大。香香的,糯糯的,还带着滑滑的肉香,肥而不腻。那种香茅粽的香味,当然有赖于独有的那种香茅草,它有点红,又有点紫,或者说是又红又紫,又不红不紫。它的叶子两面,都是毛茸茸的,而且每一张叶子的宽度,也就两根手指一般,这还是长得好的,是长在肥一点的山地里的。如果长在瘦一点的地方,也就只有拇指那么宽了,可村上那些会吃的嘴馋的家伙们,他们总是有办法用来包成粽子,而且还是很大很大的那种粽子,样子很像牛腿,一头大大的,一头又小小的,一般是三四斤一个,五六斤的也有。"

描述与故乡的深厚情感,揭示了美食与人生经历、情感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乡村美食的生存形态。
1、民间圩日小作坊。
" 瓦村的玉米粥是很有名的,只要走在镇上或者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到处都能看到很多‘瓦村玉米粥’的小食铺。""玉米有多少种,玉米粥就有多少种,但瓦村玉米粥的生意是最好的。玉米粥还在灶上煮的时候,是有香味的,那是一种只有糯玉米才有的慢吞吞的一种香味,所谓的慢吞吞,那就是糯的缘故,煮好的玉米粥放凉之后,面上就会形成一层厚厚的皮,就把玉米粥的香味给盖住了,盖得严严实实的。 "
通过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和创新,展现了主人公的独特性格和生活经历。
2、香女街头卖酸。
"她的酸就是几个玻璃缸装的那种酸,有的是萝卜酸,有的是莴笋酸,有的是蒜苗酸,也有辣椒酸和藠头酸""一个小破车在手里推着,白天在菜市场推来推去,晚上就到各个夜宵摊的旁边,也是推来推去的。"

广西酸嘢女孩子最喜欢

在广西有一句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小说中的酸嘢摊在我们眼里最熟悉不过了,一个小破车,白天推这边晚上推那边,为了躲城管推来推去。观察细致,真实的再现了现实生活。通过食物的味道回忆起家乡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同情 。

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女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而卖酸则是她们走向市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现。香女这个行为展示了乡村女性的角色转变,还揭示了乡村社会转型中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觉醒,通过自身力量影响乡村经济的构成。  

菜包馅有河虾有花生碎

3、家庭厨房小灶头。

①菜包用河虾木耳作馅。

"炒河虾 要有耐心,火要小,手要快,手里的锅铲要不停地翻飞,要把油渣的油香统统地炒到河虾的肉里去。同时,也是把河虾的虾味炒出来,炒进那些油渣里。""在炒好的河虾里放进木耳,放进拍碎的花生米。那花生米是原先就油炸过的。随后,要再添加一些油,当然也是猪油的油。糯米是早就泡好了温水的,一定要先泡温水,如果泡冷水就得泡上一整个白天,或者是一个晚上。这时候,还不用急着开火,但手中的锅铲是不能停的,要继续不停地翻炒,让每一粒泡好的糯米,都把猪油吃得油亮油亮的,吃成接近透明的模样。"
菜包在小说中成为连接人物情感的纽带,如刘耳与竹子、明通、明树等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同的美食记忆得以深化和升华。

辣椒酸藠头开胃消食

② 辣椒酸制作。 

书中描写,辣椒酸是嘴上的一个习惯说法,其实里边主要是酸藠头,辣椒只是帮衬的料,但又绝对不能少,最好还是新鲜的生辣椒,青的红的都可以,有点辣又不是很辣,三根五根就好了,放点盐,先在辣椒缽里把辣椒舂烂,不是舂碎,然后再从酸坛里捞出酸藠头来,再舂,也就是随便舂舂,太过了,藠头就没有了那种脆脆的嚼头了。同时放上两三片指甲一般大小的生姜,那酸藠头的味道就飞起来了。 这些生动描写离不开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实际操作。

炒玉米是很好的下酒菜

 

玉米籽加工。 

"在村上,有一种炒玉米是很好下酒的,比黄豆和花生米更好下酒,那是用了瓦村的糯玉米加工成的。""先用水煮,煮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撒进两勺石灰粉,再煮,一边煮一边不时地搅拌搅拌,搅到锅里的玉米一粒粒地爆开了外衣,随时都会自己脱落,这就可以停火了。然后就倒到一个竹筐里或者水桶中,然后拿到河边,然后顺着水流,把石灰给冲掉,一边冲一边用手搓。把爆开的玉米皮给统统搓掉。完了就是放在屋外晒干,或者风干。"

书中大段大段这些细节描写,不吝篇幅的写各种各样的美食,大白话,口语化,像说明书一样倾注了很多情感。使得作品不仅在情感和思想上引人入胜,也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四)、乡村美食的生存现状。
"她吩咐你准备的材料,你一定要配齐,要足够,否则,她会扭头就走,话都懒得跟你多说。因为你请她的时候,她吩咐过你的,你为什么不按照她说的准备好?她如果不走,如果留下来帮你,那不光会坏了她的名声,关键是做出来了也不好吃。做得不好吃还做来干什么呢?她不如不做!"
老人家作为美食技艺的传承人,有着浓浓乡情。村里人想请她去做菜包,老人家怀惴一颗敬畏心,有自己做事的原则和底线。间接表达作者对优秀传统的坚守和担忧。

"小师傅说玉米粥有什么好吃的。他说他不喜欢。他说他爸也不喜欢。他说他们家就他爷爷一个人喜欢。刘耳就问,你家是哪里的?那小师傅说就是瓦城的。刘耳就说,那我就不跟你说了,我搞错对象了。那小师傅就又偷偷地笑了几声。"

短短一段文字,描写三代人对传统美食的看法,技艺正在一代一代的流失,城乡之间的人情变得寡淡无味。《买话》中的主人公一心想吃玉米粥、辣椒酸藠头,这一愿望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深层次的原因。 揭示与故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想通过美食的力量实现了自我救赎和和解。 反映作者对人性、生活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传统的失落和重建。

 

鬼子《买话》中对传统美食技艺的大篇幅呈现,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次展示。不仅是对乡村劳动人民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更是对文化赓续、地域认同以及创新与传承平衡的深刻探讨。


  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四届鲁迅西南文学院学员。作品刊发 《文艺报》《延河》 《广西文学》 。有散文集 《今天的觉明天醒》 、诗集《指间花》。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