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话》是广西作家鬼子一部关于乡村题材的小说。立体多元,经纬交织。作品中的美食层出叠见,其中的美食技艺,更是小说一道亮丽风景。不仅丰富小说主题和故事层次,也深刻展现了人物情感和生活哲学。
1、情感寄托与心理安慰。 与主人公的童年记忆或家乡情感相联系。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人体所需,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人们会寻求一种心理慰藉,而曾陪伴主人公走过艰辛的一种熟知食物,玉米粥能够提供这种安慰。辣椒酸藠头、本地米酒,作为怀旧事物的载体,在小说中 被用来调节情绪的手段。
(二)、"乡土菜肴"增添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瓦村一大习俗 是油渣炒河虾,做菜包,这些菜肴的制作过程和食用场景,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村上的菜包是一道美味佳肴,是叫人一想起来就要流口水的。这种佳肴,也不是一年四季想吃就能吃上的,只能在有牛皮菜的时节里才可以得到满足。那牛皮菜本来是有一股泥味的,可是,用它来做菜包之后,那泥味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了滑滑的、丝绸一般十分爽口的滋味。"在广大乡村,这些独特的记忆,根植土地,是任何美味不能替代的。
"那几条辣锥鱼,确实不是一般地好,切成合适的一段一段之后,明通让它们先泡泡水,然后把肉撕成了一条一条的,好的辣锥肉是黄黄爽爽的,看上去是半透明的,和炒好的黄豆焖在一起,那可是绝配!如果再有几颗要酸不酸的‘毛秀才’丢到里边,那样就会搞死很多神仙了。" 番茄也叫毛秀才,广西桂北的人都知道,黄豆焖鱼是美食家的最爱。
(三) 、真茅台和土茅台的出场及指向。小说中茅台等名酒伴随市长儿子及其秘书、"三只手"的小偷相继出现,作为贪腐的附属及寄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认同和心理象征 ;而土茅台出场的情节描写,让读者感受浓浓的人情味,就像身边人和有趣事物一样。 亲切可感,缓解乡愁 。
在广西,一声"土茅台",就能唤醒沉睡的土地。闻着香味,就有广西壮民三五成群围成一桌,吆七喝六。一个广西公文包, 就能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嬉笑怒骂。这些白色塑料酒桶装的是广西老表自家酿的散酒,也被称为"米2"或"土炮"。土茅台在广大乡村是神一般的存在。醇厚的口感,独特的香气,是溶解器是催化剂。酒精度数可能并不低,饮多也会脸红心跳。因为酿造的手法简单粗陋,口感没有大牌酒那样立体丰富,但自家酿的酒,每一道工序都看得见,真正的纯粮酿造,喝起来放心。
"村上的酒都是卖酒的人家自己熬的,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水酒,可在他们的嘴里,那种水酒他们全都叫作了土茅台。"光棍们喝真茅台, 结果是没有一个光头觉得好喝,都大声地嚷嚷:"不喝这个不喝这个,还是他妈的喝我们的土茅台吧。""一斤多的土茅台,度数虽然不高,但觉得已经灌满整个脑袋, 似乎听到那些酒水在脑壳里咣当咣当。 "
小说通过茅台这一具体物象,生动地唤醒情感共鸣。反映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城市与乡土之间的隔膜和冲突,以及个体在返乡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悬浮感。
(六)、"食物情感"的城乡待遇。
"她说她这一辈子最大的不幸,就是嫁给了他这个来自农村的菜包。"
"干透的玉米粒是很美的,是透明的,亮晶晶的。如果你是一个农村人,你要是觉得它们像珍珠一样,那你倒是俗了,你的两条腿已经不是站在乡下的土地上了。因为你认识的珍珠那是挂在女人脖子上的,是只能看不能吃的,那是城里的男人吃饱了没事做拿来哄女人开心的。村上人不玩这个,村只是美味,只是如何吃得舒服。"
小说中"菜包"在城里是骂人的,在村里是一道美食; "牛皮菜"煮不烂,不听劝不肯改,在普通人家常用来骂孩子顽化不灵;"青菜"作为荤腥的另一面是草根人物的代名词 ,多次在描写光棍中 出现 ;"不好洗"在乡下是一种反话,含讽刺和嘲弄意味。家乡的米粉、红薯、南瓜粥、鸡油饭、芋头拇、布袋饭、马打滚、仔姜炒鸭、黄豆老鸭汤、黄豆辣锥鱼,点缀着少年成长的天空 ,并推动故事发展。食物中的 一枝一蔓、一米一羹在小说中都饱含情感色彩。
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我、故乡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广西美食技艺的展现。《买话》里的美食技艺不仅是小说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和生活哲学的重要载体。
1、捉河虾。
"捉虾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你把稻草放下去的时候,早就把它们都吓跑了,你要等到它们又一只一只地自己回来。这一回来,它们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它们的手脚都被稻草给挂住了,它们能做的就是等着来人,把那些稻草和它们一起收到岸上来,然后把它们一只一只地捡回家去。那些小河虾是很干净的,洗不洗都没有关系,只要用油渣把它们炒得香香的,就可以做菜包了。"
2、包粽子。
"香茅草包的粽子和竹叶包的三角粽不一样,大大的,像牛腿那么大。香香的,糯糯的,还带着滑滑的肉香,肥而不腻。那种香茅粽的香味,当然有赖于独有的那种香茅草,它有点红,又有点紫,或者说是又红又紫,又不红不紫。它的叶子两面,都是毛茸茸的,而且每一张叶子的宽度,也就两根手指一般,这还是长得好的,是长在肥一点的山地里的。如果长在瘦一点的地方,也就只有拇指那么宽了,可村上那些会吃的嘴馋的家伙们,他们总是有办法用来包成粽子,而且还是很大很大的那种粽子,样子很像牛腿,一头大大的,一头又小小的,一般是三四斤一个,五六斤的也有。"
描述与故乡的深厚情感,揭示了美食与人生经历、情感记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广西有一句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小说中的酸嘢摊在我们眼里最熟悉不过了,一个小破车,白天推这边晚上推那边,为了躲城管推来推去。观察细致,真实的再现了现实生活。通过食物的味道回忆起家乡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同情 。
在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女性往往扮演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而卖酸则是她们走向市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体现。香女这个行为展示了乡村女性的角色转变,还揭示了乡村社会转型中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觉醒,通过自身力量影响乡村经济的构成。
3、家庭厨房小灶头。
①菜包用河虾木耳作馅。
② 辣椒酸制作。
书中描写,辣椒酸是嘴上的一个习惯说法,其实里边主要是酸藠头,辣椒只是帮衬的料,但又绝对不能少,最好还是新鲜的生辣椒,青的红的都可以,有点辣又不是很辣,三根五根就好了,放点盐,先在辣椒缽里把辣椒舂烂,不是舂碎,然后再从酸坛里捞出酸藠头来,再舂,也就是随便舂舂,太过了,藠头就没有了那种脆脆的嚼头了。同时放上两三片指甲一般大小的生姜,那酸藠头的味道就飞起来了。 这些生动描写离不开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实际操作。
③玉米籽加工。
"在村上,有一种炒玉米是很好下酒的,比黄豆和花生米更好下酒,那是用了瓦村的糯玉米加工成的。""先用水煮,煮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撒进两勺石灰粉,再煮,一边煮一边不时地搅拌搅拌,搅到锅里的玉米一粒粒地爆开了外衣,随时都会自己脱落,这就可以停火了。然后就倒到一个竹筐里或者水桶中,然后拿到河边,然后顺着水流,把石灰给冲掉,一边冲一边用手搓。把爆开的玉米皮给统统搓掉。完了就是放在屋外晒干,或者风干。"
"小师傅说玉米粥有什么好吃的。他说他不喜欢。他说他爸也不喜欢。他说他们家就他爷爷一个人喜欢。刘耳就问,你家是哪里的?那小师傅说就是瓦城的。刘耳就说,那我就不跟你说了,我搞错对象了。那小师傅就又偷偷地笑了几声。"
短短一段文字,描写三代人对传统美食的看法,技艺正在一代一代的流失,城乡之间的人情变得寡淡、无味。《买话》中的主人公一心想吃玉米粥、辣椒酸藠头,这一愿望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和深层次的原因。 揭示与故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想通过美食的力量实现了自我救赎和和解。 反映作者对人性、生活和文化的深刻洞察, 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传统的失落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