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永恒:以数字经济促进黄河流域产业联动发展 | 立方智库
大河财立方
2024-09-18 17:33:12

张永恒 |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数字经济系 副教授 博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黄河流域连接南北,横跨中国东中西三个板块,绝大部分属于欠发达或发展不充分的地区,是推动我国东中西协调发展,缩小南北差异的重要支撑。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内核,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领域,因此,通过构筑产业网络,强化产业联系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数字经济建立在网络经济基础上,同时也是信息经济的深化和延伸,不仅自身具有联动发展的网络属性,还能够依靠数字技术,通过对其他要素和产业的赋能改造,为区域产业联动提供保障。数字技术主导下的新经济范式通过赋能、连接和共享等,突破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的限制,重塑产业发展新优势。黄河流域如何依托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产业层面的优势互补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黄河流域产业联动和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并提出要通过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建设和串联,破解产业协同发展障碍,优化相关机制。选取黄河流域72个主要城市19个产业,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计算后发现,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黄河流域产业联系持续提升,产业网络度数中心数从45.23增加到53.40;接近度数中心数从64.03增加到68.82;中介中心数则从0.84下降到0.69,这表明黄河流域产业网络结构正在向复杂化、稠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更加均匀,在向多中心联动的方向发展。多节点影响力的增强将有效提升黄河流域产业网络的稳定性和抗破坏性,提升区域经济韧性。这同时也说明黄河流域各种信息和资源的流动性在持续增强。

在数字经济方面,从总体规模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数字经济规模超万亿的省份有18个,其中包含黄河流域9省中的山东、河南、四川和陕西;黄河流域各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达到30%以上,山东甚至高达47%。从局部指标看,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黄河流域9省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2014年的19583.59万GB增加到2022年的7288306.3万GB,年均增长率86.6%,超过全国的年均增长率83.2%;在产业数字化上,黄河流域9省电子商务采购和销售总额从2014年的19146.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84466.0亿元,年均增速20.2%,高于全国年均17.0%的增速;在数字产业化上,黄河流域9省的软件业务收入和软件产品收入总额从2014年的8569.1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2496.79亿元,年均增速12.8%,略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3.2%。由此可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快,但在数字产业化上存在一定短板,而这正是决定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的根基。

二、数字经济是推动黄河流域产业联动的重要推手

首先,数据要素依靠其信息属性,奠定黄河流域产业联动的微观基础。产业联动的微观基础是要素联动,尤其是主导要素之间的联动协调。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农业和资源密集型区域,在农业和工业经济下,土地和资本是主导要素,并成为协调配置其他各种资源的核心。在数字经济下,数据成为新的主导要素,通过数据要素的流通共享,可以消除不同产业间的信息壁垒。企业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需求、产业链供应链状况以及消费者行为等,精准对接市场供求,促进上中下游产业的无缝对接与合作。另外,围绕数据要素化、资源化和资本化的过程,还能够吸引不同省份基于生态或其他产业领域,在政产学研用等多方面积极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体系,为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转型、跨区域协作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通过赋能改造,创新黄河流域产业联动新场景。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持下,要素的经济属性、空间属性都会发生变化,把非经济要素转换成经济要素,把区域要素转换成非区域要素,并通过价值创造,为区域产业联动创造新的合作空间和场景。从经济属性上看,数字技术能够对要素有用性产生重要影响。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易篡改性等,强化了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为黄河流域传统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空间,如数字化种植和养殖能够使消费者确信所购买的产品信息,愿意为食品安全付出更多价值。从区域属性上看,数字技术能帮助市场主体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生产要素也能实现跨区域使用,优化配置效率,形成新的经营业态和生产模式,如数字技术能够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跨区域监测和展示,为旅游业创造新的价值生产模式提供支撑

最后,数字网络通过平台搭建,强化黄河流域跨区域产业协作。数字网络作为依托云、网、端等新型基础设施,促使处于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以及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市场主体能够高效互动,获取收益。一方面,数字网络平台作为一种特殊资本,依托互联网可以实现对市场偶发性价值的即时抓取,增加区域产业资本间的协作,克服传统线性生产或“生产-消费”活动的时间继发性和空间连续性问题。另一方面,数字网络平台能够把形成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资源快速、低成本地向“相邻”地区的相关产业传播,加速黄河流域相关产业的跨区域融合发展,同时,数字平台的共享属性还能强化各省份之间的经济关联,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三、数字经济赋能黄河流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政策启示

第一,充分培育和发挥黄河流域产业比较优势,通过数字赋能织密区域产业联动网络。黄河流域各城市应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一方面利用数字经济强化本地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依托其网络特征,加强协同合作,和相邻城市在相关产业上形成动态关联,增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合理分工。通过产业联动网络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整合生产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流域的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的深入融合是黄河流域乃至我国更多欠发达地区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举措。

第二,协同推进黄河流域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和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基于数字经济的信息、赋能和连接属性,发挥累积乘数效应,大力推进数据资本化,结合黄河流域不同城市的产业特征,寻求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数字技术的问题,高效搭建更多智能化平台;另一方面,利用虚拟网络和实体产业网络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平台,畅通要素流通体制机制。对于产业联动水平低的城市,更应当依靠数字经济“雪中送炭”效应强于“锦上添花”效应的特点,加快实施数字化变革,获取更多数字红利。

第三,以黄河流域资源禀赋与区位特殊性为依托,依托数字技术,强化高水平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黄河流域部分城市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地位突出,但相对来看,中心城市集聚效应不足,从而导致溢出效应弱,辐射强度不足。中心城市要依靠自身优势产业,探索搭建不同产业的虚拟网络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产学研等各领域,构建黄河流域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帮扶合作体系。同时还应当重视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帮助传统资源型城市探索多元化转型路径,避免出现“资源诅咒”情形。

第四,因地制宜选择参与区域产业联动的差异化方向,通过数字经济强化竞争优势。经济规模和技术效率能够对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联动发展的集聚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中小城市和产业更加单一的城市应当通过数字经济使自身发展方向更加集中,放大产业优势,强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城市和技术效率更高的城市则应当通过数字经济布局更多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新领域,推动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多元产业联动。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