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深圳大学举办“激活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国际研讨会
教育看点
2024-10-16 14:56:33

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指导、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Neohelicon《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评论》深圳大学编辑部承办的“激活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出席并作总结致辞;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负责人及相关专家,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据悉,本次国际会议共设6场主旨演讲、2场平行论坛,在线直播观看近8万人次。

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所理解的“公共空间”(the commons)。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跨学科对话,找到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公共空间的激活,进一步推动构建以集体福祉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现代社会。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戴永红教授致开幕辞,Neohelicon主编、深圳大学特聘教授Péter Hadju致开场辞。


12日,研讨会共举行五场主旨演讲。在第一场主旨演讲中,南京大学教授杨金才围绕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对公共空间的培养和阐释展开探讨,强调社区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性,提出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区重建的见解。英国斯旺西大学教授Daniel Williams探讨雷蒙·威廉斯在196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他指出,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变不仅是对少数族裔、弱势群体等特定群体的赋权,也是对社会总体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构。这一过程在威廉斯看来,是威尔士特殊性与社会更广泛、共同转型之间的联系。北九州市立大学教授Tomoki Takayama聚焦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社区”(community)和“交流”(communication)概念的演变,从雷蒙·威廉斯的研究结果出发,揭示技术变革重塑了人们对于社会联系和社会群体的认知。


在第二场主旨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徐德林指出,中国学者在文化治理这一新领域的工作很好地借鉴了托尼·本尼特、米歇尔·福柯和雷蒙·威廉斯等学者的理论,成功地发展了一套文化治理体系,并提议日后研究应重视公共参与和数字技术影响等问题。浙江大学教授王杰探讨《白毛女》(The White-Haired Girl)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揭示其丰富而复杂的意义,并通过对《惊梦》的美学分析,把握《白毛女》在塑造文化共同体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剑以十七世纪和现代诗歌为文本分析,探讨两者的相似性,意为聚焦公众健康问题,指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强调面临危机时社区意识和互爱互助的重要性。

在12日下午的三场主旨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探讨文学批评趋势从人文主义批评转向后人文主义批评,强调人类回归地球万物之一的重要性,并以孔子的仁爱思想为例,指出后人文主义批评是对人文主义批评的批判和挑战,但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也不可忽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雯聚焦多元文化的探索,指出当代科幻小说的来源是早期乌托邦小说,揭示冷战时期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想象的辩证发展,强调多元文化机制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Josef Gregory Mahoney以《沙丘》(Dune)为文本分析,展开讨论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博弈以及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等,提供了对抗全球挑战的新视角,指出人类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何卫华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天下”观念的现代诠释,分析其中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提供中国对世界主义的理解,强调人类共同合作建设美好地球的重要性。

香港大学教授Daniel F. Vukovich通过对全球“新时期”的共时性分析,阐释了新自由主义、紧缩政策及其后果,特别是这些政策引发的反弹和“民粹主义”的现象,探讨了后紧缩经济时代、全球资本主义矛盾和局限性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可能衰退。日本东北大学教授Onuki Takashi探讨工业小说在二十世纪威尔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日本文学中的相似性与差异,如黑井千次、中里喜昭和中上健次的作品,运用雷蒙·威廉斯的社会主义小说理论分析所选作品与威廉斯晚期小说的关系。

在13日举行的主旨演讲中,深圳大学教授江玉琴在发言中探讨了“后人文主义”(Posthuamnism)理论框架下赛博格主体与主体性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更加流动和开放的主体性概念,以及通过技术接口实现的人类与非人类身体、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融合。匈牙利罗兰大学教授Katalin Kroó运用符号转换(semiotic transposition)概念,通过The Symptoms公司的实践案例,展示了社区戏剧如何为经历个人和社会危机的个体提供表达和参与的机会,以及符号空间的重新概念化。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苏娉探讨了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在文学研究中揭示跨文化身份和社会融合的复杂性方面的作用,她以《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中拉尔夫·洛(Ralph Lowe)为例,展示了数字人文学科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潜力和价值。深圳大学教授PéterHadju讨论气候变化加速对社会崩溃的影响及其在学术、新闻和文学叙事中的体现,以奥克塔维亚·巴特勒的《天才的寓言》为例,分析了几种政治隐喻:强调非合作、暴力对抗的人物可能反映霍布斯的权力政治哲学;把气候变化视为未来问题可能忽视现实挑战。


本次国际研讨会还设置两个平行论坛,论坛A重点关注文化的多元性,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深入讨论国籍、种族和女性主义等元素对文化塑造的复杂影响;平行论坛B聚焦于跨学科对话,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与城市空间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互动和影响。


研讨会还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深圳大学特聘教授Péter Hadju上台为新书《现代匈牙利文学与古典》(Modern Hungarian Culture and the Classics)揭幕。随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罗泱慈介绍了1990-2024年间雷蒙·威廉斯的中文译著,英国斯旺西大学教授Daniel Williams宣布雷蒙·威廉斯研究特辑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sh Writing in English成功发行。宁波大学副教授程文分析了Péter Hadju的全新专著,并针对该书提出的创新概念“嵌入性”(embeddedness)进行深入探究;匈牙利罗兰大学教授Attila Ferenczi讲述了其中蕴含的古典哲学思想,其深刻内涵得到了与会学者一致赞扬。


闭幕式上,张晓红在总结辞中对此次国际研讨会给予高度肯定,并对未来研究中新方法、新视角的使用赋予期望。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娜娜致闭幕辞,总结研讨会的经验与成果,并感谢各界对会议的支持和关注。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研讨会激发了与会者对文化实践和社区参与的深刻思考,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或许能够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解决方案。公共空间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构建以集体福祉和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现代化社会提供理论支持。(通讯员:刘馨雨 刘宇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