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赫尔巴特"统觉团理论"or陶行知"创造教育"?怎么实践?
景致聊育儿
2025-05-20 16:31:20

赫尔巴特 "统觉团理论"or 陶行知 "创造教育"?怎么实践?

“教育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统觉团!将新知识与旧观念紧密联结,才能实现有效学习!” 赫尔巴特手持《普通教育学》,神情严肃,言辞铿锵有力。陶行知听闻,大步上前,长衫随风飘动,高声反驳:“此言差矣!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突破,岂能被固有观念束缚?” 两位教育巨匠隔空激烈争辩,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瞬间将我们带入思索:赫尔巴特的 “统觉团理论” 与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究竟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赫尔巴特的 “统觉团理论” 诞生于 19 世纪初的德国。当时的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教学过程零散无序。赫尔巴特认为,人的心灵如同一个由各种观念组成的 “统觉团”,新的知识只有与已有的观念体系建立联系,才能被理解和吸收。在德国的一所中学里,教师在教授历史课程时,充分运用这一理论。当讲解 “工业革命” 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 “手工工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等知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观念。然后,将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影响等新知识,与这些旧观念进行联结,让学生明白工业革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统,知识也得以在头脑中稳固扎根,形成新的统觉团。这种教学方法,为当时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让知识的传授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


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 理念则源于 20 世纪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教育脱离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提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强调教育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推行 “创造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践。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学生们面对传统农具效率低下的问题,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发挥创造力,对农具进行改良。他们结合力学原理和实际使用需求,设计出新型的耕作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在艺术教育方面,教师鼓励学生突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进行自由创作。学生们用身边的自然材料,如树叶、泥土等,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教育” 让学生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桎梏,在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


然而,若单一应用这两种理念,在实践中可能会面临困境。过度依赖赫尔巴特的 “统觉团理论”,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当教师过于强调新知识与旧观念的联结,学生可能会局限于已有的认知框架,不敢尝试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在一些传统课堂上,学生习惯于按照教师给定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面对新颖、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而片面追求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如果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创造力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一些学校在开展创造教育活动时,过于注重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教学,导致学生虽然想法丰富,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将创意有效实现。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的 “统觉团理论” 与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先运用 “统觉团理论” 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学习函数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方程、代数式等知识,将函数的概念、性质与这些旧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在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再引入 “创造教育” 理念,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和创新。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如 “如何用函数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发挥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学生们可能会联想到用函数分析股票走势、预测商品销量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函数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项目式学习中,同样可以将二者结合。以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项目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文化创意设计的相关知识,包括设计原理、市场需求分析等,帮助学生构建统觉团。学生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历史、市场营销等知识,理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内涵和要求。然后,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从校园文化特色出发,大胆提出设计方案。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元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创产品,如带有学校标志性建筑的文具、融合校园文化故事的饰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运用了系统的知识,又充分展现了创造力,实现了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


此外,在师资培养方面,也应注重两种理念的融合。教师既要掌握 “统觉团理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又要理解 “创造教育” 的精髓,具备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能力。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赫尔巴特的 “统觉团理论” 为知识的系统传授提供了科学路径,陶行知的 “创造教育”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应将二者对立,而是要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将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创造力的激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绽放创新的光芒,培养出既有深厚学识又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