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何以中国:由伏羲氏“造屋庐”浅谈中国建筑发展史
伏羲文化
2024-08-28 06:22:17


文/叶文豪  张子才

 

 

伏羲 ,一个从神话中而来,逐步照进 现实的人物。

相传,他都宛丘, 画八卦 定姓氏、置嫁娶、兴渔猎、充庖厨、造书契、制九针、造干戈、造屋庐、作甲历、兴礼乐、 以龙纪官,肇始文明。

中华,有近200多万年的人类史,1万多年的文化史,5000年的文明史。伏羲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母系到父系,从树上巢居到地面,从洞穴的居住到房屋,为了族群生存、发展,沿黄河向东向南迁徙,播撒文明,犹如"长征"、犹如"创业者"。这期间,各部落从冲突到融合,再到安定,人们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走出蛮荒,出现了干阑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中国式建筑升起了文明曙光。

为民居住,天下皆安,我想,这一定是伏羲作为中国建筑创始人之一的梦想。

是为序。

 

中国建筑 史的概念和内容

 

甲骨文,建,会意字,外层为桩坑形状,上部是一个才字,表示梁柱。旁边三个点代表回填的土,右下角是一个止,代表固定梁柱,立柱造房。

甲骨文,筑,形声兼会意字,从竹,表声,古代乐器,似琴,有弦有柱。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渔阳墓发现了渔阳筑,被称为天下第一筑。古代筑造城墙,先立夹板,中间填土,筑,泛指建造。

一国一族之建筑,反映了一国一民之性格

中国建筑历史悠长,区域辽阔,建筑多样,特色明显, 独一无二的木构架体系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依照地理、历史、人文而建筑,单体建筑,卓尔不群,群体建筑,庭院深深,匠心独运,满足人们居住、办公、信仰、致敬往生等功能。

中国建筑是一种艺术语言,静静的讲述的中国故事,展示着龙的传人的性格。

 

夏、商、周建筑 东方朝阳

 

考古学对夏文化仍在探索中,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夯土台上,殿堂面阔8间,柱列整齐,回廊环绕、庭院、门布局巧妙。

商朝时,城市功能分区,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基本结构,护城壕、水道布局更为精巧。行走在安阳殷墟遗址,记忆被唤醒,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建设者的伟大,宫殿宗庙,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布局严谨。宫殿建筑规模较大,筑于夯土台基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凹"字形等几种,建筑形制为"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大型夯土建筑群。建筑基址的修建方法是:先在殿基下面挖一个与殿基大小相差无儿的长方形竖穴基础坑,然后以比较纯净的黄土逐层填充并夯实。每层的夯土厚度约为9厘米,夯窝密集。当夯土台基筑出地面一定的高度之后,再根据宫殿建筑结构的需要,挖出圆形竖穴柱础坑,放上柱础石和竖上立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大型宫殿的柱础竟是铜质的。特别是还发现有用人"奠基"的现象。这是在宫殿夯土台基筑成之后,在土台基上挖出长方形竖穴,然后把用作"奠基"的人用席子卷好填人穴中,填土夯实。这些被"奠基"的牺牲者,多为战俘与奴隶。

周朝时,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城市规模、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中药建筑物等有了等级规定。据有关资料统计:周朝国保遗址共234处,其中前五名的河南40处,山东36处,河北24处,山西20处,陕西16,合计136处,占据了一半以上。从这上面也可以看出周朝的活动中心应该是聚集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势力范围比夏商两朝要大,扩张到了长江流域。而又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的崛起导致各诸侯国内遗址遗迹较多。

这一时期城池的特征如下:

一、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较广。

二、形成王城——诸侯城——卿大夫采邑城。

三、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四、因地制宜-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五、宫殿皆设于全城制高点

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制高便于监视全城,宫城既高大,又在最高处,显示皇权至高无上,体现宗法等级观念。

六、有中轴线

七、建筑工艺:

1、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2、砖石、夯土版筑。

3、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jue)""楹,天子丹,诸侯黝(you),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ou,黄色);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秦汉建筑:创造奇迹的时代

 

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 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

史料记载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

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规模如此巨大的阿房宫,直到秦始皇死时都未建好,由秦二世继续营建。美轮美奂的阿房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后人只能在《史记》和《阿房宫赋》时去冥想了。

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长城原是战国时期燕、赵、秦诸国加强边防的产物。当时,居于中国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时时南侵,为了对付这种侵扰,北方各国便各自筑城防御。秦时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又将原来燕、赵、秦三国所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加以补筑和修整。补筑的部分超过原来三国长城的总和,长城"起临洮(今甘肃岷县),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秦时的驰道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临洮,北抵辽东,南达湖北一带,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

 

汉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并直接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龙首塬北坡的渭河南岸汉城乡一带,距今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其作为都城的历史近350年, 实际使用年代近800年,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营建长乐宫,揭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

公元前199年,丞相萧何提出"非壮丽无以重威",营建未央宫,立东闹、北闹、前殿、武库、太仓。

惠帝三年、五年筑长安城墙,六年建西市。

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门外建太学。

元鼎二年修柏梁台。

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宫,其东修凤阙,高20余丈;其北开凿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并建神明台、井干楼,高50余丈。

太初四年又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至此,西汉长安城规模初定。

平帝元始四年,在长安城南修建明堂、辟雍,从而结束了西汉王朝对其都城的营建。

王莽篡位后下令拆除汉上林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官等10余处建筑,将所得材料在城南营建新朝九庙,耗资数百万,卒徒死亡近万人。

光武帝灭莽后东汉建立,修长安宫室位于城东南,周长90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汉长安城面积的1/6,宫内共有前殿、宣德殿等14座宫殿台阁。

未央宫位于城西南,始终是汉代的政治中心,史称西宫,其周长9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占城面积1/7,宫内共有40多个宫殿台阁,十分壮丽雄伟。

建章宫是一组宫殿群,周围10余公里,号称"千门万户"。

汉长安城以其宏大的规模、整齐的布局而载入都城发展的史册

西汉末叶,台榭建筑渐次减少,楼阁建筑开始兴起。长时期建造阁道、飞阁,促进了井干和斗拱构造的发展,在许多石阙雕刻上己看到一种层层叠垒的井干或斗拱结构形式。从许多壁画、画像石上描绘的礼仪或宴饮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殿堂室内高度较小,不用门窗,只在柱间悬挂帷幔。文献所记西汉宫殿多以辇道中相属,而未央宫西跨城作飞阁通建章宫,可见当时宫殿多为台榭形制,故须以阁道相连属,甚至城内外也以飞阁相往来。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

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阙的用途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因此也有把"阙"称为"观"的。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根据遗址结构和一些间接资料,可以推测出它原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的3层台榭式建筑。上层有5室,呈井字形构图;中层每面3室,是为明堂(南)、玄堂(北)、青阳(东)、总章(西)四"堂"。八"个"即"四向十二室";底层是附属用房。至于明堂"上圆下方"之说,据现有结构,有可能上层中央太室顶上为圆形屋顶,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计算四面敞廊,每面约合28步(每步6尺,每汉尺0.23米),恰与《考工记》所记"夏后氏世室"即春秋战国时的理想方案相同。

  汉代建筑组群多为廊院试布局,常以门、回廊衬托最后主体建筑的庄严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纵横参差的屋顶,以及门窗上的雨塔,衬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个组群呈现有主有从,富于变化的轮廓。

汉陵基本上和秦陵差不多,也是人工筑起的巨大四棱锥形坟丘(上方)。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n中国建筑体系已大致形成。 此时的建筑已具有庑殿、歇山、悬山和攒尖4种屋顶形式。庑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顶正脊中央常饰有凤凰。由以上这些,便形成了汉代建筑古朴简洁,但又不乏朝气的形象。汉代歇山顶不多见,从广东出土的一件明器(图2)中可见当时的歇山形状是由中央悬山顶和四周单庇顶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翘,可能是当时南方的建筑风格。

通过大量东汉壁画、画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当时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台梁式构架,间或用承重的土墙;南方则用穿斗架,斗拱已成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种基本构架形式此时已经成型。

斗拱在汉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种类十分之多,可谓达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种阙,墓葬及画像砖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它的形象。此时的斗拱虽已能做的比较复杂,但没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统一,有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工匠们个人的摸索。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从这些斗拱中脱颖而出的。

汉代的栏杆有卧棂栏杆,斗子蜀柱栏杆,柱础的础质难辨,式样简单;台基用砖或砖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门为版门、还有石木门;窗的纹样有直棂窗、斜格窗和锁纹窗,还有天窗;天花有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柱有圆柱、八角柱、方柱和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纹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栌斗;方形双柱指房屋转角常每面用方柱一个,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这种做法后代逐渐减少。

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汉代建筑已广泛使用砖,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秦咸阳秦宫殿遗址发现有大量瓦当、花砖、石雕和青铜构件。但在秦的建筑遗址内使用石构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说明青铜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汉前中期,砖石拱壳才出现,初步具备造砖石房屋的技术条件,但这时木构建筑技术已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汉建筑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艺术特点基础上发展而来,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转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宫殿结官苑,规模巨大。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唐宋建筑 辉煌之巅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无论艺术造诣还是建筑风格都曾辉煌瞩目。唐代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两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建筑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由都市建筑、宫殿建筑、佛教建筑等方面组成。

唐朝采用两京制 长安+洛阳

唐长安城是汉长安城的2.54倍,唐长安城总体上依然是中轴对称的格局,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东西两侧整齐排列着数目与面积相等的坊市。唐长安城108坊,可以理解为108个小城,有点类似于当今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的社区,每个坊外有土墙围起 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才能向大街开门。所以商铺都是开在坊内的,坊里围墙四面有门,坊在日出日落时敲钟打鼓启闭,这就是"晨钟暮鼓"的来历。

长安城最北部的大唐帝国的皇宫——大明宫,曾是世界上曾经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它的面积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四个紫禁城,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可见唐之大气恢弘。

大明宫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宫城外的东西两侧分别驻有禁军,北门夹城内设立了禁军的指挥机关——"北衙"。

大明宫宫城为中轴对称格局,前部由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组成前朝的南北中轴线,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数十座殿宇楼阁。整座大明宫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三大内"中最大的一座。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宫三大殿,正殿为含元殿。宣政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馆。在轴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

唐代庙宇的特点。

1、斗拱硕大。

2、简单而粗犷的鸱吻。

3、屋檐高挑。

4、屋瓦呈青黑色。

5、柱子较粗。

6、色调单一。

宋代建筑,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数千年来,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传,子承父业传承下来,但关于建筑的文献亦早已存在,在传世的中国画中描绘的建筑物也让历史学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朝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为后世朝代的建筑提供了可靠依据。另一方面,朝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建筑营造及相关的官职与机构——将作监以掌管宫室建筑,使建筑技术的传承更加系统。

唐代以来,各地学院都设立孔子庙。宋朝的学院则增建了东庑、西庑、光贤祠等祭祀建筑。庑是指走廊、廊屋。一般的都建有大成殿,殿内设孔子像,东西庑则设有孟子像等等。"大成"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意指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学问,是集大成的学者。以此为建筑命名,来突显孔子庙的特质。

重建于宋朝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全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并列组成,分别为礼圣殿、先贤书院(礼圣殿之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其他建筑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朱子祠、礼圣门和礼对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建筑群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宋朝桥梁建筑工艺已经非常成熟,更出现了高架桥,譬如1256年落成的绍兴越城区八字桥,是保存至今的石桥。它南临东双桥,北接广宁桥。根据宋嘉泰《会稽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而根据主桥孔下的第五根石柱上的记载:"时宝佑丙辰仲冬吉日建"。大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重建,由4.85米长的石条砌成。桥东西长27米,桥高5米,跨度达4.5米,桥面宽3.2米。

桥梁的装饰手法有如亭台楼阁,在梁柱之间加入山水画。

在江西省婺源,一座建于12世纪的彩虹桥非常著名。该桥是廊桥结构,即建有屋顶的桥,让途人感到舒适。彩虹桥的名字取自李白所写的唐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桥设计独特,不但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桥墩外型像船只。

除了彩虹桥,位于杭州西湖的苏堤也十分著名。因为它是诗画家苏轼在杭州当官的时候为了治理西湖而兴建的人行堤道。由于两旁种植很多观赏花木,风景优美,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

宋代的福建省兴建了许多大型桥梁。在泉州附近,蔡襄计划并监督兴建万安桥,(后来被称呼为洛阳桥)。根据《泉州府志》的记载,万安桥坐落于泉州市东北的洛阳江上,是北宋庆历初年郡人李宠所建的浮桥-万安渡的旧址,后来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于嘉佑四年十二月(公元1059年)完成。万安桥原本全长1200米,长731米,宽5米,桥高7米,桥墩共46座,扶栏500个,石狮子28只、石亭 七所、石塔九座,是中国著名梁架式古石桥。技术工人利用船只来运送石材,利用潮水涨退来安置石材。船形的桥墩更有助减低水流冲击。

宋代的建筑标准守则对施工方面已经有很详细的描述,《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最重要的专著之一,作者为李诫。公元1092年,他升任为将作主簿,然后被提拔为将作监少监,负责建筑工程。公元1097年至1100年,他修订了很多前人的建筑著作,而到了110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著作-《营造法式》,并交给宋哲宗过目。三年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才让《营造法式》成为官刊文献,颁发施行,让负责施工的工人、建筑师、工匠因此而受惠。编写得钜细靡遗的《营造法式》,其主旨不仅仅为朝廷工部订立标准规则,还要让全国工作坊与巧匠在建筑工程中有所依据。《营造法式》成就卓越,李诫被升为将作监。此后,他负责管理将作监,并且监督太庙、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成殿的兴建。

《营造法式》涵盖了建筑法规和条例、会计信息(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建材和不同类别的手工艺品。全书共34章,勾画出度量与护城河和要塞的建筑、石雕、大木作、小木作,包括了斗拱、梁柱接合点、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砖作、窑作、建材剪裁、砖瓦、墙、彩画和装饰、装饰涂料、砂浆混合比例等等各方面的制作图解(平面图、断面图、构件详图)与施工规格。《营造法式》为建筑度量衡定下标准,一切构件均以"材"、"契"、"分"来确定。大约有8%的篇幅来自前人建筑的文献,而大部分则记录了建筑师与工匠的传统。对于技术名词,李诫有详细罗列出来,包括了圆周率 22/7、方中容圆,圆中容方,正方形对角线计算,建筑物的比例与建造,在估计如何在不同地点兴建建筑物中套用测绘学他更对雇用不同工种的技术工人的支出作出评估,譬如每天的施工量、耗用的建材、季节性调整与运输成本。对编造预算很有帮助。

根据《营造法式》,宋朝的殿堂建筑结构都以横向铺排垂直的屋架为主。每个屋架均由纵柱、横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组合而成,柱顶铺作斗拱。厅堂结构,由于规模比较小,不需铺作,故称为柱梁作。

宋代的建筑处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阶段,其建筑艺术和技术对海内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属于一种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更是一种视觉艺术。在读图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挑战,如何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希,希望通过对本文的梳理,可以让您体会到中国先民的智慧和能力,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唤醒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明、清建筑 集大成者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集大成者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

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北京依然较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

明代帝陵在继承前代形制的基础上自成一格,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

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民族,1900多年前在战乱频繁的年代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乱年代中,客家人为避免外来的冲击,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条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多层的方形或圆形土楼,以抵抗外力压迫,防御匪盗。这种奇特的土楼,后来传布到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的带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起,土楼愈建愈大。在古代乃至解放前,土楼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的楼堡。

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法式"、"则例"等条条框框的约束,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代中国建筑 基建狂魔

 

近现代中国,中国建筑兼容并蓄,逐步形成自己的新特色。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华侨大厦(已被拆除,现已重建)、北京火车站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十大建筑:国家图书馆、国际展览中心、中央彩色电视中心、首都国际航空港候机楼、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地铁东四十条车站。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十大建筑:中央电视塔、奥林匹克中心及亚运村、北京新世界中心、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办公楼、恒基中心、新东安市场、国际金融大厦、首都图书馆新馆。

新时代中国100大建筑----


 

新时代,中国建筑 注重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化保护和传承 、吸收全球建筑设计理念,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和数字化 ,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开启幸福未来,中国方案,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出现在海外的工程建设中。

有人评价说中国是"基建狂魔",其实哪有什么"魔",全都是一个个朴实而善良的劳动者,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超越人类极限,缔造世界奇迹的建筑"魔力"。

 

后记

 

     从伏羲氏结束游牧时代到开启定居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中国建筑成为 光彩夺目的国家名片。构建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中国特色建筑现代文明。
  自古以来,房子都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汉书·元帝纪》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一个房子,代表一个港湾,是人心灵觉得最放松、舒适的地方,让城市规划回归理性,不急功近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房子是用来住的,让中国建筑为中国梦牢牢筑基,天下皆安。

编著简介:张子才,男,汉族,河南淮阳人,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曾供职于央视、凤凰卫视。寻梦船A Dream Ark创始人,淮阳春晚创始人,淮阳演艺商会会长,龙的传人专访、龙的传人春晚导演、主持人,中国式礼仪实践者,原创国风音乐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