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河南日报刊发报道|从这些关键词 读懂“五老”的家国情怀
河南老干部
2024-09-19 18:20:01

从这些关键词 读懂“五老”的家国情怀(礼赞新中国 出彩大中原·关工委篇)

《河南日报》(2024年09月19日第 05 版)

①陈红民为孩子们分享一本好书。

②张国声为孩子们讲述修建红旗渠的故事。

③武占英参加“泡桐花又开”活动。

④张子玉和孩子们分享保护母亲河的故事。

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次讲述,一种传承。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在中原大地上,活跃着一群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他们心怀爱国之心,笃行报国之志。他们常年奔走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年投身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虽已满头白发,广大“五老”仍坚持走进校园,站上讲台,讲述历史的故事,讲述家国的故事。

因为在他们心中:

家国情怀,就在热爱祖国的赤诚中;

家国情怀,就在赓续红色血脉的担当中;

家国情怀,就在“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使命中。

从抗日民族英雄到代代治黄人的坚守,从红旗渠精神到焦裕禄精神……或许,“五老”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一种精神的传承。今天,让我们跟随“五老”的讲述,去聆听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去感受那些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

精忠报国

芒砀第一峰,旌旗分外红。英雄浩气在,代代敬雨亭。

雨亭,何许人也?在商丘市关工委驻会委员、“五老”宣讲员陈红民的讲述中,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身先士卒抗日寇、赤诚报国洒热血的故事让人泪目。

鲁雨亭,1899年出生于永城芒砀山,1941年在对日作战中牺牲在芒砀山脚下。

“鲁雨亭少年时就立下‘不愿做大官,只愿做大事’的高尚志向。”谈起鲁雨亭的座右铭,陈红民说,鲁雨亭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豫东,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鲁雨亭回到永城,变卖家产购买武器弹药,组织热血青年抗击日寇。

队伍从七八十人发展到九百多人,以芒砀山为根据地,转战于豫、皖交界边区,对敌作战一百二十多次……陈红民动情地说:“作为‘五老’宣讲员,我有责任把家乡的红色故事讲给下一代听。”

陈红民回忆道,记得有一次,当讲到鲁雨亭的感人事迹时,他看到孩子们眼里噙满泪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播种子”——把红色基因“种”进孩子们心里。

英勇作战、奔赴战场;逆流而上、爱兵如子。1941年4月,日寇四面合围芒砀山,鲁雨亭率部阻击,他一次又一次把生的机会让给士兵,不幸壮烈牺牲,时年41岁。

“效力以为党、精忠以报国的模范”。为纪念鲁雨亭烈士,永城市委、市政府把芒山中学命名为“雨亭中学”。

鲁雨亭烈士英魂长存,精神永续。

从“芒砀第一峰”的故事中,孩子们读懂了精忠报国与民族大义。

红旗渠精神

历时十年,1500公里……一锤一钎,一刨一凿,几代林州人民坚持不懈,人工天河红旗渠屹立于太行之巅。

“在林州,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修渠故事,像许许多多林州人一样,我的身上也流淌着红旗渠精神的红色基因。”林州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张国声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一家人接续修渠”的故事。

“我的爷爷作为早期的修渠人,他全程参与了红旗渠工程的建设。”张国声回忆说,1978年6月,爷爷和县委领导一起赴山西协调红旗渠用水,在红旗渠源头附近发生交通事故,爷爷当场以身殉职,这件事是童年时代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天当被,地当床,不建成大渠不还乡”……说起这些修渠民谣,张国声依然张口就来。

张国声的母亲是修渠队的文艺宣传员。“这些民谣她经常挂在嘴边,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红旗渠精神,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歌曲给了当时的人很多鼓舞与力量。”谈起红旗渠精神,张国声颇有感怀。

代际传递,红旗渠精神生生不息。

“前辈们的奋斗和牺牲到底为了啥?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在讲述中,张国声经常抛出这几个问题。

修建红旗渠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壮歌。

“我在林州讲,在安阳讲,在全国各地讲,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张国声更觉重任在肩。

从“一家人接续修渠”的故事中,孩子们读懂了不认命与不服输。

焦裕禄精神

“大家都知道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但是你们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吗?”一个悬念,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在开封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员武占英的娓娓道来中,少年焦裕禄勤奋刻苦的形象更加具象化。

“入学前,焦裕禄就经常趴在教室的窗户下听老师讲课,有一次听课入迷了,小雨把他的衣服淋湿了还全然不知。”作为焦裕禄干部学院的特聘教授,武占英对于焦裕禄的成长历程熟稔于心。“入学后,每天清晨一听到公鸡鸣叫,焦裕禄就立即起床。别的同学问他为啥起这么早,他总是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常言说,不怕千年笨,就怕万年学。焦裕禄的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还体现在很多片段中。

在讲述中,武占英和孩子们聊起了少年焦裕禄身上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练字。

“老师布置每天写一张小字,他就写两张、三张,刻苦是他身上最宝贵的特质。”武占英说,为了多练字,焦裕禄经常到比较安静的地方,用小木棍当笔,以大地作纸写个不停,有时候躺在被窝里,在被褥上还默写着字和词。

“同学们,学习的路可能有些艰苦,但希望你们听了焦裕禄的故事后,能够受到启发。”在武占英看来,思政教育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把少年焦裕禄的成长经历讲给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听,更能让他们感同身受,有所触动。”

时代变迁,总有一些品质穿越时空。

从“少年焦裕禄的故事”中,孩子们读懂了刻苦努力与坚韧不拔。

保护母亲河

沿着黄河走一走,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水面上碧波荡漾,三五成群的天鹅嬉戏徜徉,尽享自由。

“孩子们,你们可知道,为让这条黄河岁岁安澜,爷爷奶奶们用了毕生的心血。”黄委会关工委“五老”宣讲员张子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治黄人的故事。

张子玉上班第二年,水利部给单位下达“全力支援三门峡大坝黄河分洪闸的建设”指令。

“我一个学徒工又是女娃娃根本不够格,但我怀揣梦想,就向领导递交了申请书。”张子玉回忆道,等不到音讯,就写下“三字血书”“我想去”,再三请战。

大河之治,关关难过但关关都要过。

住的是玉米秆糊上泥的工棚,地面是跺脚能出水的盐碱地……条件艰苦是必须过的第一关。张子玉和孩子们分享了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也分享了工作中的成长和收获。“后来我带着三十几个青年当起大班长,一天八个多小时奔波在工地。由于我工作严谨认真,以及分洪闸高质量完工,得以提前转为正式工。而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张奶奶的一生,是一代代治黄人的缩影。如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愿景已然变为现实,九曲黄河激荡起了更为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在“乘风破浪绽芳华”的故事中,孩子们读懂了梦想与信念。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这四个故事只是缩影,在中原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像陈红民、张国声、武占英、张子玉一样的“五老”人员,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他们老有所为、发光发热。

银发生辉,照亮前行之路。“五老”一直在路上,他们要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来源:河南日报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