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国人为什么热衷于晒书
浙江宣传
2024-11-14 07:43:30

相信很多人都读到过与晒书相关的故事。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地,装着书的车子翻进路边潭,一行人赶忙捞起湿书,放在土台上晾晒;《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四人过通天河,被老鼋抛入水中,此后他们把弄湿的经书放在高崖上晒干。

在中国,晒书文化绵延千年,晒蠹虫、晒典藏、晒技艺、晒成果,晒出了保护传承古籍的“十八般武艺”,也晒出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与热爱。

今天(11月14日)上午,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将在湖州举行,珍藏于嘉业藏书楼、皕宋楼、八千卷楼等书楼的典籍,将走出“深闺”。市民游客可一边翻阅着历尽时光淘洗的书籍,一边享受着文化典籍的滋养。借此,我们也一同去邂逅那越晒越有味的晒书文化。

嘉业藏书楼晒古籍

在古代,曝书亦称为晒书,即藏书家或官府图书管理部门将藏书取出晾晒,以防潮湿、防虫蛀。《穆天子传》中就有“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陵”的记载。

南北各有晒书的讲究之处,从中我们看出古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呵护纸质藏品的智慧。比如,南方梅雨季节空气潮湿,书易霉变,一旦天晴,人们便晒书以“晒梅(霉)”。

文人晒书,追求高雅。唐代《西山草堂》中记载,“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书香伴着药香,这生活让人好不惬意;清代的潘奕隽则喜欢在六月六日“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在凉爽的晨间,置身庭院翻着旧书,时间也仿佛停滞于此。

把晒书作为自荐妙法,清代朱彝尊是典范。相传有一年,他在太阳底下晒肚皮,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到。朱彝尊表示自己有一肚子学问却派不上用场,都要发霉了,得拿出来晒一晒。康熙认为朱彝尊才华横溢,便在他高中后册封其为翰林院检讨,把修撰《明史》的任务交给他。此后,很多读书人效仿朱彝尊,在固定的一天晒书籍、比才华,这样,晒书节便出现了。

晒书节也是一个大型“图书博览会”,宋代的“馆阁曝书会”就是大型书展、文化盛会,“秘省所藏书画,岁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罢”。连宋太宗都亲自下场,以“曝书宴”招待文化界精英,“秘阁每岁因暑伏曝熭,近侍暨馆阁诸公,张筵纵观,图典之盛”。

宁波天一阁范氏余屋的晒书群塑 图源:“天一阁”微信公众号

今天的藏书条件和技术相比古代有巨大改善,书籍从选纸到印刷、装订、保存,均有相应的防虫、防潮处理,因而,晒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2019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首届中华传统晒书活动,扩展传统晒书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更多赋予其向大众展示、阅读、推广古籍和推动古籍保护的功能,至今已在全国范围内连续举办六届。同年七夕,浙江省图书馆效仿古制,举办首届浙江“曝书节”,让浙江的“经典们”与更多读者见面。为什么中国人热衷晒书?晒书,晒的到底是什么?

晒的是融古慧今的自信。书,是文化传承的信物,典籍里有先哲的智慧,有昭示未来的光彩。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之多、文化底蕴之深,文人希望借此“书海淘宝,觅得先人智慧”。苏轼有一次在晒书时看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题《青李来禽帖》,写下了“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以表喜悦之情。若不是历代藏书家接力守护、精心呵护这些典籍,许多佳作也许就湮没在了时光长河之中,前人之言无从流传,后人也无法一窥古籍的精妙之处。

晒的是爱书敬书的态度。晒书是中国人惜书护书的表现,承载着我们对文化的热爱敬重,因此,很多人在晒书这件事上很较真。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就是如此,据《上善堂藏书纪要》记载,他晒书时,要选伏天,照柜数目挨柜晒,一柜一日。书籍用板、高凳搁起,两面翻晒。收放时照书单点进,并且出汗的手不能碰书。

到了现代,晒书的形式更趋多元,借由文案、音频、直播、视频等均可晒书,有社交平台还曾开设过相关话题,广大爱书人参与其中,掀起“全民晒书潮”。

晒的是文化共享的生活。晒书,是读书爱好者思想交流、个性展示、文化共享的载体和平台。古时文人常借晒书之名扩大朋友圈,苏轼赴湖州履新时,尽管公务缠身,仍坚持举办晒书会,邀请友人参加。现如今,人们依然共享着这份有诗有书有友的惬意。

比如,今年春天,宁波面向所有读者举办“晒书会”,请他们讲述与书结缘的故事,在分享交流中看见温情与热爱;有的活动还将晒书办成大众化的沉浸式体验、大型才艺展示,于书香飘飘、琴声阵阵中,寻找有趣的灵魂。

嘉业藏书楼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雕版印刷和古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如何用晒书的方式,晒出典籍里的中国,晒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厚度、文明广度、精神高度和现实温度?笔者对此有三点思考。

深挖文化内核精准晒。晒书不是一场“秀”,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哪些书值得一晒,哪些文明智慧值得分享,需要有所取舍、精挑细选。只有晒出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优质典籍,借此分享其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晒书活动才能办得更有意义。比如在首届中华传统晒书大会上,湖北省图书馆晒出明万历武昌府刻本《黄鹤楼集》、戴震《经雅》稿本、《方元长印谱》等“镇馆之宝”,令人眼前一亮。

创新传播方式出圈晒。晒书不是孤芳自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何让晒书活动成为看得见、嚼得有味的文化盛宴?创新形式才能出圈出彩。一方面可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如阅读沙龙、见面会等,请读者与作者、专家们面对面对话,细究文字背后那些没有言明的深意;另一方面可以链接线上与线下、大屏与小屏,改进晒的方式,以个性化、社群化思路培养富有黏性的“铁粉”,吸引更多人来到阅读、分享、传承中华文化的星空下,享受“书带给我的不一般的快乐”。

链接地方发展融合晒。晒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深层次意义之一在于为地方文旅发展赋能。每一种“晒出圈”的文化都有潜力成为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吸引八方来客。比如,这次在湖州举办的晒书活动,不是为了晒书而晒书,关键是在办会过程中,深入梳理南浔悠久的藏书文化基因,将其融入古镇文旅发展的整体中去,对古镇魅力形成加持,让游客因晒书大会知晓南浔,更因藏书文化在此停留、驻足于此。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晒书到晒文化,这一缕缕从几千年历史中飘来的书香,足以带着我们壮游山河,把文化传承发展的篇章续写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