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这些舞台新作缘何“一票难求”
中国青年网
2024-11-12 14:21:38

核心阅读

不少舞台艺术创作以新视角发掘传统题材,并着力提升叙事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艺术创意和舞台手段的进步创造出视听新体验,演员在表演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也成为作品“出圈”的要素

当下灵活多元的融媒形式为舞台艺术作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通道,同时也带来与各类作品“争夺”注意力的压力。开展有效的传播,需要对传播路径、传播内容进行“量身定制”式的扩容

“一票难求”作为一种市场表现,不能直接与作品的艺术水平画等号。“一票难求”的舞台作品,也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那些暂未获得票房成功的作品里,也还有等待发掘的“沧海遗珠”

近年来,《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星出东方》《红楼梦》《苏堤春晓》等原创舞台作品频频出圈,积累了不俗的口碑和声量,打开了更广阔的海内外市场,不少作品全国巡演数轮后依旧“一票难求”。这些作品的火爆,让更多人看到舞台艺术的魅力,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引领与滋养,看到一批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才情、创意和匠心,也为我们从制作水平、市场运营和文化氛围等视角探寻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有新意的原创艺术作品

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尤其是舞台艺术作品类型持续丰富、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能够脱颖而出的舞剧、话剧、戏曲等作品,大都在题材选择、表演制作、主题情感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新意和过硬的实力。

题材出新,在当下的舞台艺术创作环境中既容易,又不易。如今全球化的信息视野、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让舞台艺术创作的素材库不断扩容,题材范围越来越广。取材自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有时代气息的新故事不断被搬上舞台,对热门小说和影视剧的舞台转化也显著增加。舞台艺术创作选材和叙事的可能性似乎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开发,出新难度也相应被抬高。

基于此,不少舞台艺术创作以新视角发掘传统题材,并着力提升叙事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在以往舞台作品中多充当背景的文博、非遗等元素走向台前,成为一些作品的主要意象和叙事线索,如舞剧《咏春》以传统武术为题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围绕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绘制和神韵讲故事,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切入叙事。很多舞台作品在表现经典人物、改编传统题材时,采用新结构、编排新节奏。话剧《苏堤春晓》展现苏轼一生遭际时,把苏轼生平的重要节点提炼浓缩到几组人物关系里,让苏轼个性的表现和人物故事的讲述充满新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把烈士李白的真实事迹搬上舞台,在尊重史实的同时融入谍战氛围、浪漫色彩和青春气息。这些作品把文化、精神作为故事的底色,无论是宋代美学韵味,还是丝绸之路的民族交融,无论是武学宗师的英雄形象,还是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都成为作品的独特神韵和坚实底气。

表演和制作上的新意,同样是检验创作水平的关键指标。艺术创意和舞台手段的进步创造出视听新体验,演员在表演上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也成为作品“出圈”的要素。话剧《苏堤春晓》使用青砖铺地、纱框结构,用多媒体流动光影打造出简洁大方、留白守墨的美学意境;舞剧《醒·狮》用竹编巨型狮头龙骨做舞台布景,彰显现代审美与传统意象的对话,形成了极具视觉感染力、高度贴合剧作特点的美学印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里的巨幅山水图景、彰显宋代美学的人物造型,舞剧《五星出东方》里的丝路风光、多民族服饰,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里充满武侠气息的布景、影视化的妆容造型等,也为作品带来具有辨识度、高度风格化的美学标识。同时,表演方面对“队形精确到眼神”的细节把控,演员表演和灯光、舞美、服装等的精抠细合,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成色。

众多“爆款”原创舞台作品还有一个共性——表达的主题情感唤起更多人的共鸣。《只此青绿》《咏春》等作品传递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也因此唤醒了很多观众“情不知所起”的感动,演至“高能”处,剧院里观众的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关键的节点与有效的传播

硬实力固然是“出圈”的核心竞争力和必要基础,但要走出“小圈子”、走向大众,还需要借助传播的天时地利,即恰到好处的传播节点和有效的传播方式。当下灵活多元的融媒形式为舞台艺术作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更多通道,同时也带来与各类作品“争夺”注意力的压力,这对宣传统筹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展有效的传播,需要对传播路径、传播内容进行“量身定制”式的扩容。就路径而言,除了传统媒体之外,各类内容平台、社交媒体的转发、评论带来的话题,都可以触发高效传播;就内容的选择而言,除了作品的预告片、精彩片段外,排练花絮、剧场记录、导演手札,以及主创与观众在直播间的互动等,都可以让作品走进大众视野、带来关注热度。如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爆火,直接受益于演员“转圈圈”表演片段在短视频平台的快速传播。作品的影视化妆容、精湛表演、武侠元素等自带传播优势,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有人不远千里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再如,舞剧《醒·狮》因故取消线下演出,转而尝试线上直播,“一元票价”的创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刷屏式回应,直播间一度涌入300多万观众。

选好传播节点,也能让不少原创舞台作品迅速脱颖而出。这类节点,可以是特定节令、文化热点的加持,也可以是重要平台的适时推动。北京民族乐团推出的“中华四季”音乐会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演出时间呼应物候流转,自然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节奏,形成有特色的记忆点和周期性传播。同样,《只此青绿》《咏春》等在总台春晚、网络跨年晚会上的“惊艳亮相”和“惊鸿一瞥”,让这些作品乘着节庆之风变得家喻户晓,快速覆盖各年龄层观众群。

不难发觉,宣传统筹对舞台作品的市场表现有着重要影响。提炼传播亮点、拓宽传播路径、踩准传播节奏已经不仅是宣传环节的任务,主创团队在创作阶段就要留意后续宣传推广的新角度与新可能,用更为综合性、一体化的眼光看待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协力推动优秀舞台作品走向更广泛的受众。

契合时代文化氛围与审美风尚

这些舞台作品深受观众喜爱,除了自身质量过硬、富有新意、传播高效,也得益于演出市场的整体繁荣,更离不开作品对时代文化氛围、审美风尚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我国文化演出市场强力复苏、欣欣向荣。《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发展简报》显示,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739.94亿元,较2019年增长29.30%,创历史新高。数据表明,市场需要作品,观众需要文艺,人们愿意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优秀舞台作品的喜爱。水涨船高的演出市场,为舞台艺术“爆款”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与滋养。

“一票难求”的舞台作品往往在思想内容、美学格调上契合着时代的文化氛围与审美风尚。随着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国潮”兴起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相关舞台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不论是话剧《苏堤春晓》体现的大宋风雅,还是舞剧《红楼梦》对古典文学的创新改编,无不呼应着观众的文化诉求和审美需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讴歌崇高坚忍的英雄品格,不仅彰显历史的壮美,也与当代人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相接续,自然容易获得当今观众的共鸣与青睐。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审美享受,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演艺空间参与塑造着一城一地的文化气质,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在艺术审美之外也展现出较强的社交属性,成为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观演习惯的培育、艺术爱好者的同气相求为演艺场所带来人气,为优秀作品积累了口碑;良好的观演生态助推文艺精品传播,激励创作者打造更多满足观众需要、提升精神力量的舞台佳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票难求”作为一种市场表现,不能直接与作品的艺术水平画等号,它往往是作品品质与市场环境、宣传推广、明星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应该看到,那些“一票难求”的舞台作品,也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那些暂未获得票房成功的作品里,也还有等待发掘的“沧海遗珠”。在票房之外、掌声背后,要想作品真正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创作者还需不断锤炼功夫、打磨作品,力争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让作品成为真正的时代精品。

编辑: 秦亮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