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这种教育理念,正悄悄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却后知后觉
唐永弟
2024-11-26 14:45:30
在育儿的神秘花园里,有一种教育理念如同一颗悄然生长的种子,正默默滋养着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潜藏的内驱力。然而,许多家长却如同在迷雾中摸索,未能及时察觉这一理念的力量与价值。


以孩子在接受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的变化为例,看似是孩子自然的成长蜕变,实则是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神奇功效:


谁让孩子在成长的征途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不就是那些尚未领悟这种教育理念真谛、未能给予有力支持的家长吗?


所以说,亲子内驱力培育最核心的,往往是善察,是一种敏锐感知与巧妙催化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埋头苦干”,教育新象需用心洞察


家长们普遍爱 “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味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而不关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理念、新方法及其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 这在家庭育儿实践中屡见不鲜。


家长们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让孩子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却对诸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能够激发孩子内驱力的教育方式置若罔闻;看到孩子在学校按照传统方式取得成绩就沾沾自喜,而忽略了孩子在自主探索、自我驱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活力与创造力。

类似的情境中,家长的埋头苦干如同老旧的车轮,孩子则在一旁 “被动跟随”,在机械的学习模式下,内驱力被压抑,难以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成就感。


偏偏,家长的出发点可能是 “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确保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殊不知,长期的埋头苦干成了孩子内驱力觉醒的 “安眠药”,反而让孩子在面对学习时,更多地感受到压力与疲惫,而非热爱与渴望。


譬如孩子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例子:家长只是规定孩子每天必须读完多少页书,然后检查背诵段落、做阅读理解题,却没有引导孩子去发现阅读中的乐趣,如探索不同的世界、与书中人物对话等。孩子把阅读当作一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书籍的热爱,即使读了很多书,也未能真正从阅读中汲取滋养内心的力量。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 “内驱力沉睡剂”。


若干年后,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主动追求目标的动力,在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回过头一看,自己才是 “内驱力抑制促成者”。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实验小组活动时,不是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验证,而是说:“别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实验上,多做几道数学题才是正事。” 孩子眼中的好奇之光瞬间黯淡,对探索未知的热情被无情打压,在后续的学习中也变得更加被动。


家长困惑发问:“我一直让他努力学习,怎么他就没有一点上进心呢?”


殊不知,苦干再多,也不如用心洞察一次教育新象。


02 家长的墨守成规,其实是孩子内驱力缺失的源头


无数次的理念守旧、变革忽视、活力扼杀,仿佛在给孩子的心灵注入 “内驱力匮乏基因”。


为何内驱力缺失?很简单,因为他们渴望在成长中有自由的空间去追寻自己的兴趣,通过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来激发内心深处的动力源泉,而不是被束缚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做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每一个 “就按老方法来”,都是一个潜在的 “内驱力缺失诱因”。家长们总喜欢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将孩子的学习路径固定化,忽视孩子内心对创新学习方式和自主成长的强烈渴望。


殊不知,当我们用这种墨守成规的方式对待孩子成长时,孩子唯一能发展出的便是 “在他人驱使下的机械前行”。


譬如孩子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情况。


许多家长抱怨:“我家孩子对画画有兴趣,可每次都是我催着他去画,他自己从来不会主动拿起画笔。” 但可曾想过,正是自己在孩子艺术启蒙阶段,没有采用激发内驱力的教育理念,如带孩子参观艺术展览、讲述艺术家的故事、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等,而是简单地要求孩子按照既定的模板画画,如学画简笔画、临摹卡通形象等。


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


孩子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由于缺乏内驱力,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机械地拼凑一些常见的元素,作品毫无新意。在面对其他艺术活动时,也因为没有内在的热情而表现得敷衍了事,无法在艺术领域深入发展,也难以将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和创造力迁移到其他学习和生活方面。


结果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内驱力严重缺失,在学业上依赖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在兴趣爱好上缺乏持久的热情,在个人发展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家庭氛围也因孩子的成长困境而变得沉闷压抑。


家长心里觉得孩子没出息,而孩子心里想着:


“你们总是用老一套,我怎么能有自己的动力呢?”


03 亲子内驱力唤醒是双向互动,引导才能有动力


亲子内驱力唤醒本是双向的交流与助力,但不少家长却当作单方面的 “动力强加”。


不理解孩子在面对缺乏内驱力时的心理变化,忽视孩子从内驱力激发与自主成长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的渴望,只一味以自己的传统方式去束缚。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对抗心理。


沟通,是亲子内驱力唤醒的关键。与其盲目地埋头苦干,不如静下心来,成为孩子的内驱力导师和心灵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乐器练习感到枯燥。假如我们一味以 “不练习就不能考级,以后就没有前途” 为由,强迫孩子练习,孩子往往会对音乐产生厌恶情绪,并且在内心深处更加抵触这种被强迫的学习方式。


倘若转而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探讨音乐的美妙之处,如分享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讲述著名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引导孩子去感受乐器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鼓励孩子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在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有一点点进步或创新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效果会截然不同。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家长听到孩子抱怨乐器练习无聊,生气地说:“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不练别想出去玩!” 孩子满脸不情愿,在练习时心不在焉,对音乐的兴趣逐渐消失,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第二次,家长换了种方式:“宝贝,你知道吗?音乐就像魔法一样,可以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你每次弹奏的音符都像是在诉说一个故事。我们来一起感受一下这个曲子的情感,你可以试着加入自己的小创意哦。我相信你会发现音乐的乐趣的。”


孩子欣然接受,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在练习中更加投入,也逐渐找到了自己在音乐学习中的内驱力,亲子关系在内驱力唤醒的过程中得到了改善。


所以事实上,亲子内驱力唤醒的秘诀并不在于督促的强度,而是引导的智慧与对孩子兴趣的尊重。


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 明察但不盲动:敏锐明察,让孩子在内驱力唤醒中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学会为自己的动力成长负责。


适当的明察不是过度干涉,而是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学习状态等,发现孩子内驱力的萌芽并加以呵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通过提供资源、分享经验等方式,让孩子在内驱力唤醒中收获成长,这种 “被关注” 的经历才是最好的成长。


  1. 平等交流而非一味命令: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动力激发的契机。


当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交流内驱力问题而非强制要求,孩子会更愿意接受引导而不是抗拒。


  1. 自我反思,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家长的模仿往往超乎想象。


倘若我们自身表现出积极进取、热爱学习和勇于探索新事物,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


亲子内驱力唤醒不只是对孩子内驱力的激发,更是对自身教育理念与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亲子内驱力唤醒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善于引导而不僵化守旧的家长”。


面对亲子内驱力培育的问题,选择是继续墨守成规,还是尝试以智慧引导方式促进?


在孩子内驱力成长的旅程中,孩子不是一个被动的被改造对象,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潜力的 “内驱力成长推动者”。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互动中,亲子在内驱力唤醒方面才能达成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