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北京中轴线何以成为古老文化遗产守正创新的典范?
明叔杂谈
2024-11-27 11:31:37

(图片摄于北京中轴线钟鼓楼二层外廊)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九项世界遗产。长7.8公里的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如同一根坚实的脊梁,连通着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古老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参加“中轴线上的国际范儿”主题网评活动后,我找到了答案。

近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西城区委网信办和东城区委网信办协办,京报移动传媒承办的“中轴线上的国际范儿”主题网评活动在京启动,旨在让参与者共同探访中轴线壮美建筑及文化新地标中感受“中和”哲学理念,在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交融中触摸“国际范儿”脉搏。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发展至今逾700年的历史,由历朝历代共同造就。可以说,作为“古都之脊”,中轴线既见证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理想都城规划理念与建筑艺术,又承载了中华文化“中正和合、天人合一、礼乐交融、以中为尊”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当日,我所在的队伍自北向南出发,途经钟鼓楼、北京坊、劝业楼、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姚江胡同等文化地标建筑。一天的行程下来,我深刻感受到,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传统中华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融合发展的杰出范例。

北京中轴线是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传播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北京中轴线代表着中国都城空间格局与城市秩序的理想杰作。中轴线共有15个遗产构成要素,每一处遗址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文物在新时代重获新生的关键。

作为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始建于元代1272年,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是一座砖木结构。登上69级古老的石阶,在南侧的外廊远眺,笔直的马路向远端延伸,东西两侧繁华的前门、横亘在地平线处苍翠的景山尽收眼底,展现着对称、中正、和谐、秩序的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也象征着中国古代社会严谨的等级秩序与和谐的社会结构。

清朝初期,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个更次先击鼓后撞钟108声。这一数字由一年12个月加上24节气加上72候得出,设计十分精妙。鼓楼一层设置了“时间的故事”主题展,利用券洞空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示了中国“暮鼓晨钟”的计时、报时文化,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古代从日晷到碑漏、铜刻漏、时辰香等计时方法的发展沿革,并且通过沉浸式影片和数字化计时仪器让参观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感受博大精深的十二时辰计时体系。在报时系统上,鼓楼设置的四九城听钟声、内置计时仪器、报时更鼓、击鼓表演等互动装置,真实还原了撞钟击鼓的情形,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开创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新局面,为这个沉睡的物质性遗产带来了新时代的活力和生机。

(图片摄于钟鼓楼一层“时间的故事”展厅)

北京中轴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国际潮流碰撞融合的典范。人文的交流和文化的碰撞,是让古老文化街区在新时代获得“国际范儿”,提升城市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之一。走过“北京城市文化新地标”北京坊,百年建筑劝业场,能够一览中轴线的PAGEONE书店,集茶、酒、咖啡服务于一体的星巴克甄选旗舰店,到再现山海经中国馆,杨梅竹斜街,我们看到的是守正创新、中外融通的北京中轴线。

始建于1923年民国时期的“现代化百货大楼”劝业场是中国近代商业文明的缩影,在民国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体现了中外建筑文化的深度交融,吸引了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众多名流。近代以来,劝业场经历了三次重大损毁,相关部门多次斥巨资邀请修缮过巴黎圣母院的法国团队和修复过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工匠,最大限度还原其历史风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此外,在修缮原建筑的电梯时,团队引入了法国和意大利设计团队,改进安装了可承载5000kg的大型液压电梯,并结合艺术画打造了一个“行走的花园”艺术电梯,使其成为劝业场的标志之一。在周边被改造为中国式生活体验区的广场,游客可以参与定期举办的木版画、兔儿爷制作等手工艺课堂文化活动,以及新春灯会等大型活动;在星巴克旗舰甄选店,中外好友能够同享咖啡、酒和茶,共叙中国生活;在杨梅竹斜街和琉璃厂,国际友人走进中国非遗之一北京泥彩塑“老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经营着的两家店铺,感受他几十年来于闹市中坚守的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中轴线呈现的不仅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有世界潮流的创造性融合,这种融合体现的是我们高度的文化自信,也是长期以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累累硕果。

北京中轴线也是历史文化建筑和社区开发管理和谐共生的典范。对于历史文化建筑,拆很简单,留不容易。保护性开发虽然短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但利在千秋。在开发中轴线时,政府部门花了大力气,坚决要留下古城,才有了今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轴线。这种对历史遗产的尊重体现在扒开劝业场火灾废墟才确定墙壁颜色的严谨认真,也体现在按历史比例修复的窗棂、吊灯、砖石上考究工艺的精益求精。

历史古迹的开发同样关乎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形势下,政府需要把服务群众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也正是因为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中轴线上的姚江胡同在重新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采取自愿腾退的方式,共腾退702户,两千多平,让这个“书局一条街”焕然一新,路变宽了,街道变干净了,居住空间变大了,周边的基础设施更完备了。姚江胡同在传统院落中引入现代生活方式,明确划分公共交往空间以及私密空间,吸引了中国热爱胡同文化的年轻人和业态入驻,使其从之前的功能单一的胡同成为一个集生活与旅游于一体的方便、前沿、有活力的共生街区,不仅极大提升了参观游览的体验感,也明显改善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让北京老城有了踏实又年轻的生活气。从这一点来说,北京中轴线的开发过程特别不容易,也特别有典范意义。

(图片摄于鼓楼文化广场)

当日上午,我在鼓楼文化广场时,看见几位退休的老人手拿“彩带龙”在空中画着圈,飞舞的彩带龙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耀眼,和大家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今天的北京中轴线,有厚重的建筑文明,壮美的文化景观,潮流的国际往来,与时俱进的新兴业态,有多彩的社区生活,体现了古老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群众与政府的和谐共生,也指引着今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未来,在处理古代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妥善地处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守正创新,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商业开发、资金保障、价值传播、公众参与等方面不断完善遗产开发保护体制机制,推动实现“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的愿景,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出华彩,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本文作者刘天韵,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