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这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不仅仅是对人类形态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人类本质的深度思考。
人类学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解决哪些问题?甚至说,人类学的定义是什么?
日本学者奥野克巳在他的《为什么要读人类学》中,非常新颖的,用两部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定义了他心中的人类学。
1️⃣人类学的两部电影
这两部电影分别是《走向永恒》和《楚门的世界》。
《走向永恒》是一部纪录片,拍摄于2010年,由迈克尔·马德森执导,讲的是核污染的问题。
人类进入核能源时代不到70年,却产生了大约30万吨具有致命放射性的废料,地上存储设备只是短暂应对方案。如今,在地下深达5千米的地方,芬兰人正在为掩埋他们国家的核废料建造巨型掩埋场。这个名为Onkalo(芬兰语,意为"隐藏之所")的核废料存储处,是一个长达3英里的地下道。2100年,这个地下道将被封,至少10万年不允许被触碰。
在这部充满诗意、唯美的纪录片中,丹麦导演迈克尔·麦迪逊与北欧顶尖核能源专家交谈,并跟随负责岩石爆破的人下到黑暗的隧道中。如此令人费解和恐惧的话题,麦迪逊丢弃摆理论的方式,采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他引导人们思考:以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在未来什么时候得到报应?又该怎么警醒遥远未来的后代我们曾埋藏在地下的核废料?因为核废料可不是金字塔和法老,它们永远也不能被发现。
10万年,说不定核废料将在人类消亡后继续存在于这个地球上。
由此奥野克巳认为:
"创造了这种存在的我们必须在想象没有人类存在的世界的同时,考虑自身。我认为文化人类学正是这样一门在将世界的开始和结束都纳入视野的基础上,考察人类存在的学科。"
在这个基础上,他给人类学下了个定义:
"这门学科(文化人类学)考虑在地球的时间尺度内,记录和思考曾在这 100年左右的地球变化中生存或将继续生存下去的各种各样的人类形态,以及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类形态。"
相比《走向永恒》《楚门的世界》就熟悉多了。
楚门是一个普通青年,生活在一个叫作"桃源岛"的美丽小镇。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蔼的邻居,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看似过着近乎完美的生活。
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原来,他是一档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身边的所有亲人、朋友,甚至是天气、城市布局,都是精心策划的虚假元素,他的一举一动都被隐藏的摄像头记录,向全球观众直播。
但楚门还是发现了蛛丝马迹,他开始感到恐惧,决定逃离这个地方,去寻找他的初恋和自由。
由此奥野克巳提出了文化人类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像楚门那样克服恐惧,"跳出我们熟悉的世界、进入未知的世界"。
"离开了出生和成长的熟悉之地,我们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不仅如此,这还将成为探索人类文化与社会本质,甚至是思考人类和世界的起点。"
2️⃣作者的传奇经历
书中奥野克巳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是人类学魅力的生动体现。他先后浪迹墨西哥、孟加拉、印度、土耳其与印度尼西亚等地,深入加里曼丹岛进行田野调查,与狩猎采集民族普南人共同生活累计600天以上。这种深入异文化的体验,让他对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奥野克巳开启了他的传奇之旅。在墨西哥,他沉浸在当地居民的村庄生活中,感受着独特的文化氛围。墨西哥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情,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色彩斑斓与活力四射,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
接着,他来到孟加拉国,短暂地成为一名上座部佛教僧人。在这段特殊的经历中,他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体验到了精神层面的宁静与超脱。这种独特的体验不仅让他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印度之行,则让他领略到了古老文明的魅力。印度的宗教多样性、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独特的社会结构,都让他为之着迷。他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里,不断探索着人类文化的奥秘。
土耳其的旅程同样充满惊喜。奥野克巳在这里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美食以及热情好客的人民,都让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好奇。他在这里观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最后,他来到印度尼西亚,在这里流浪了一年。印度尼西亚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让他流连忘返。他与当地人民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和价值观。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类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94—1995年,奥野克巳对加里曼丹岛的烧荒垦种民族加利斯人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入了解了加利斯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他与加利斯人共同生活,参与他们的劳动和日常活动,亲身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2006年以后,他又对该岛的狩猎采集民族普南人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普南人共同生活累计600天以上,他见证了普南人的坚韧与智慧。他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依靠狩猎和采集维持生活。奥野克巳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观察,了解到了普南人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奥野克巳的田野调查经历体现了他对人类学研究的执着与付出。他不畏艰难险阻,深入到最偏远的地区,与最原始的民族共同生活,只为了探寻人类文化的奥秘。他的经历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3️⃣《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在搞清楚"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之后,奥野克巳在书中进一步分析了"性""经济""宗教"等话题在人类学范围内是如何叙述的。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群整体精神,探寻人类起源与走向,理解文化普遍性与个别模式。性在不同文化中有多样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与共同体在传统和现代社会呈现不同关系。宗教是普遍社会文化现象,与多方面密切相关。
奥野克巳甚至在最后一章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了旅行对文化人类学研究重要作用。这本书不像一般的科普书籍那么死板,奥野以一种写杂文的状态在叙述着他对文化人类学的见解。
除了学术科普,《为什么要读人类学》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跳出固有思维,以更宏大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人类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的研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更好地适应和面对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而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奥野克巳在谈及互联网时代与人类认知关系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本应是人与人距离更近的互联网,却适得其反,让人与人之间的割裂越来越巨大。但是这种割裂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弥补的。
他写道:
"正因如此,如果想给在社交网络中非但没有拉近彼此,反而助长了对立与冲突的当今世界带来一丝曙光,20世纪以来的文化人类学直接接触异文化,从内部理解他者文化的做法也许依然有效。"
一个人的视野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习惯局限于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模式,这导致认知偏差无处不在。人类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打破这种偏差的一种有力工具。
人类学促使通过对异文化的深入研究,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文化发展和价值观,从而拓宽人们的视野,努力消除认知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