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旅程,宛如一场精心雕琢美玉的漫长工艺,每一块未经打磨的原石都代表着孩子的成长潜力,看似粗糙平凡、需要时间,实则有着成为璀璨珍宝的可能,稍一急躁,就可能让这些潜力的美玉出现瑕疵。
孩子缺乏耐心?或许是我们总是催促他们快速完成任务。
孩子做事毛躁?说不定是大人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他们无法安心。
父母啊,常常在不经意间扮演了 “耐心破坏者” 的角色,却忽略了作为耐心培育者的重要责任。
是谁让孩子在耐心的磨炼中迷失?不正是那些总是要求孩子快一点的父母吗?
所以说,教育中关键的部分,是培养孩子的耐心,是一种懂得等待孩子成长的智慧。
01 不要总是 “催促”,有些过程需要孩子慢慢来
家长们普遍爱 “对孩子进行催促”—— 这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孩子在认真拼图,家长在旁边喊着 “快点,别磨蹭”;孩子慢慢系鞋带,家长不耐烦地说 “这么简单还这么慢,我来”。
在这些场景中,父母满心是急躁,孩子却在一次次的催促中,失去了耐心做事的节奏。
殊不知,长期的催促成了孩子耐心培养的 “大敌”,反而助长了浮躁情绪。
就拿孩子写作业来说:孩子正思考一道难题,家长却在旁边频繁催促快点写,导致孩子心烦意乱,无法专注思考。殊不知,这样的催促是真正的 “耐心杀手”。
若干年后,当孩子做任何事都急于求成、缺乏细致时,回过头来,才发现是父母的催促破坏了耐心的养成。
于是有了这样的画面:
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在画画,嫌孩子画得慢,总是在旁边念叨时间。几年后,孩子画画时总是潦草几笔就结束,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认真细致,对其他需要耐心的事也变得敷衍。
家长不解地问:“孩子怎么变得这么毛躁?”
殊不知,催得越急,孩子的耐心越差。
02 父母的功利思想,是孩子耐心缺失的诱因
无数次的强调效率、追求速度,仿佛是一阵阵狂风,吹散了孩子耐心的 “蒲公英”。
为何孩子没有耐心?很简单,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是鼓励慢慢来的信号,而是对快速完成的过度要求。
每一次的催促,都是一个潜在的 “耐心黑洞”。大人们总习惯用自己的功利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动,忽视了孩子对专注做事过程的需要。
殊不知,当我们用功利思想对待孩子的行为时,孩子的耐心之花只能渐渐枯萎。
譬如在手工制作中。
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快速完成手工作品,觉得做得慢就是浪费时间。当孩子想要仔细打磨作品时,家长却不理解,催促孩子赶紧做完。
孩子心里会想:
“我只是想把它做好,为什么爸爸妈妈总是催我?”
03 教育是用心陪伴,等待才能有收获
教育本应是用心的守护和引导,但不少父母却当作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
不理解孩子耐心品质发展的需求,忽视孩子通过慢慢做事获得成长的途径,只一味以大人的急躁去干扰孩子。孩子自然感到压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陪伴,是培养耐心的核心。与其不停地催促或打断,不如和孩子一起享受做事的过程,成为孩子耐心成长的支持者。
比如,孩子在搭建积木城堡。假如我们只说快点搭完,孩子可能会胡乱拼凑。
倘若我们转而用陪伴的态度,和孩子一起找积木、讨论搭建方案,孩子会更有耐心地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锻炼耐心。
于是有了这样的场景:
父母在孩子种植小植物时,和孩子一起耐心地浇水、施肥、观察。孩子认真地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耐心地等待花开。当花朵绽放时,孩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耐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就这样,父母轻松,孩子快乐,家庭氛围也因为孩子的耐心而更加和谐。
所以事实上,教育的秘诀并不在于让孩子快速出成果,而是在于让孩子在慢节奏中培养耐心。
父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 放手但不放弃:适时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做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催促,才能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耐心。
适当的放手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尊重孩子做事的速度。
- 耐心陪伴而非功利催促:每一次安静的陪伴都是孩子耐心成长的雨露。
当父母克服自己的急躁,用心陪伴孩子,孩子会更有勇气和耐心面对自己的任务,而不是因压力而匆忙。
- 自我调整,成为孩子的榜样: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模仿性很强。
倘若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出耐心做事的态度,孩子自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教育不只是对孩子生活的照料,更是对孩子耐心品质培养的修行。
由此可见,教育之难,其实在于如何做 “培养有耐心孩子的父母”。
面对孩子的耐心培养,选择是催促,还是耐心陪伴?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是被时间驱赶的小羊,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去慢慢成长、拥有耐心的小园丁。
唯有在不断调整、理解和陪伴中,家庭教育才能在培养孩子耐心品质方面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