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争鸣|音乐是解读生命的密码
瑞青读书
2024-10-04 06:32:27
《原义与今释——瑞青说论语》系列(119)

前不久,刀郎2024巡回演唱会成都站的演出火爆得一滩糊涂,线上线下让无数人失声痛哭。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刀郎的音乐唤醒了国人心中某些久违的东西,也引起了国外众多媒体的热评。

今天要讲的这一章,刚好是孔子对音乐演奏的一段描述。借此话题,让我们一起探讨音乐的独特魅力。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美国有一位叫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有一句名言:音乐是人类的通行的语言。

然而,这种通行的语言,却无法用普通的语言来准确描述,因为她是抽象的,她的通行性在于用心灵去感受。虽然精通音乐的孔子对演奏的过程进行了一番绘声绘色的描述,但对于今天的我们,却仍然无法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先解读几个关键词语:“大师”,即太师,是古代的乐官名;“翕”,本义指“闭合、收拢”,表示“一张一合”的状态。后引申为“和顺、协调、顺从、迅疾、威盛”之义;“始作,翕如也”,是指古乐刚开始的时候,各种乐器纷纷登场,相互交合,烘托出一种盛大的气氛,让人突然感觉很兴奋。

三国何晏《论语集解》:“五音始奏,翕如盛。”

这里的五音,应指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在简谱的Do、Re、Mi、Sol、La。

另外,“从”,同“纵”,作“放纵、展开”之义;“纯”,作“美好、和谐”之义;“皦” ,作“清晰、明亮、突出,或音节分明”之义;“绎”,作“连续不断”之义;“以成”,即以“纯如、缴如、绎如”三者而成。

如此通读下来,此章的大概意思为:孔子对鲁国的乐官说:“音乐是可以了解的。在音乐开始演奏时,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洪亮而优美;随后慢慢打开的节奏,音乐也会变得悠扬悦耳、音节分明、气势连绵不断,直至完成。”

这样的翻译味同嚼蜡。但,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表达。也许这就是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不妨列举两位现代名家的翻译,让大家感受一下:

先看杨伯峻先生的:孔子把演奏音乐的道理告给鲁国的太师,说道:“音乐,那是可以晓得的:开始演奏,翕翕地热烈;继续下去,纯纯地和谐,皦皦地清晰,绎绎地不绝,这样,然后完成。”

再看钱穆先生的:先生告诉鲁国的太师官说:“乐的演奏之全部进程是可知了。一开始,是这样地兴奋而振作,跟着是这样地纯一而和谐,又是这样地清楚而明亮,又是这样地连绵而流走,乐便这样地完成了。”

你看,是不是一个比一个蹩脚。读后仍然一脸懵懂,不知所云。但任谁也不过如此。

傅佩荣先生说:此处借用了四种比喻,说明了艺术欣赏需要主观上的体验,很难用具体的方式说明白。

当然,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说孔子所要表达的并非如此。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提供了另一种意见:

乐之开始为金奏,继之以升歌,歌者升堂唱诗,其时所重在人声,不杂以器声,其声单纯,故曰纯如也。升歌之后,继以笙入,奏笙有声无辞,而笙音清别,故曰邀如也。于是乃有间歌,歌声与笙奏间代而作,寻续不绝,故曰绎如也。有此四奏,然后合乐,众人齐唱,所谓“洋洋乎盈耳”也。如是始为乐成。古者升歌三终,笙奏三终,间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一备也。

说心里话,此解比前面的解读更容易理解一些。可是,问题又来了,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东西,孔子还有必要与鲁国专门从事音乐工作的乐官进行郑重其事地交流吗?

如此以来,连钱穆先生也无奈地说:“两说未知孰为本章之正解,今姑采前说。”

好在,我们学习本章的目的并不在于掌握孔子描述演奏的过程到底如何,而是在于研究孔子为什么要与乐师谈论关于演奏音乐的道理。孔子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什么主张。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更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古今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关键是我们要寻找到孔子说这段话的时代背景。

作者看到《孔子家语》里有这么一段描述:此文为孔子在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之后,开始从事“乐正雅,颂得所”之事。

又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如此,我们就基本锁定孔子说这段话的大概时间。我们知道,孔子从55岁时离开自己的国家鲁国,开始周游列国,终于在68岁时返回鲁国。四处奔波整整14年,历经磨难,周游了卫、曹、宋、陈、蔡、楚大小近十个国家。期间,他席不暇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断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没有一个国君肯重用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也逐渐衰退的孔子,也开始思念故土,但他不能主动回去,他旅居于卫国,等待着鲁国发出邀请。好在,在弟子冉有的运作下,实际掌权的季康子终于决定迎回孔子。

回到鲁国的孔子不想再参与政治,而当政者也是“迎而不用”,于是孔子就开始了下一个宏大的目标,就是整理六经,并韦编三绝。而“乐”就是其中之一。

对此,北宋学者邢昺认为:“于时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之,使知也。”

北宋学者谢良佐也认为:“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为乐。”

南宋朱熹给出的答案是:“时音乐废缺,故孔子教之。”

总之,在孔子的眼中,音乐与为政的道理是相通的,好的音乐不但可以滋养人的性情,还能起到改变天下风俗的作用。倘若人们整日里听着靡靡之音,思想处在一片混沌之中,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出现问题,就会埋下动乱的种子。若是音乐之中透着一股浩然正气,必能是让人心生振奋,对美政良俗的形成有着不小的影响。

那时的鲁国,比孔子离开之前更加礼崩乐坏,就连当时掌管乐的鲁国大师,也对乐的精神不甚了了。对此,孔子实在看不上去了,便予以指点,期望能把礼乐精神传承下来。这就是孔子说这段话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在古代,诗教、礼教、乐教是教化的三大法宝。而孔子对于乐教特别重视,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意思是说,古人先以《诗经》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学礼达成与他人的合作并成就自己的事业,最后通过《乐》完善自己,找到生命的真正乐趣。

到目前为止,乐教的功能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场合,音乐总能起到烘托不同气氛的作用。我们经常看到在电影、戏曲等艺术表演中,人们在遭遇惊喜、悲伤、恐惧,甚至面对死亡时,都会用音乐来烘托气氛,表达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场景。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上到演奏一国之歌,下到民间吹啦的唢呐,针对不同的人群,音乐都是一种必要的表达。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无论春夏秋冬,人们从凌晨四点就开始排队,等待观看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当那高亢激扬的国歌想起时,人们总忍不住激动的泪水。

在重要的国际体育赛场上,每当国歌响起时,哪怕是隔着屏幕的观众,都会激动得泪流满面。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再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刀郎演唱会,她就像一股清流,让人们重新审视过往的青春,以及感悟人生的无奈。

作者简介:李瑞青,老子故里鹿邑人,现居郑州。从事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以及古代文学等文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写活历史人物》等五部读书笔记,以及《雾太阳》《猎城》等七部中长篇小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