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程韬光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意蕴深刻
河南文艺评论
2024-11-12 14:43:59

程韬光学术报告“黄河落天走东海——讲好黄河故事的杜甫”精彩纷呈意蕴深刻

文:张骏如 图:王康

11月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程韬光在河南大学做了题为“黄河落天走东海——讲好黄河故事的杜甫”的学术报告,主题鲜明,精彩纷呈,意蕴深刻,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由杜甫生平切入,将其与黄河精神的深层联系讲得透彻全面,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新思路。与会者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本次讲座是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用文艺讲好中华文明源头的故事”系列讲座之一,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高红波主持讲座。

程韬光是研究杜甫的资深专家,根据其代表作《诗圣杜甫》改编的影视剧有《大唐诗圣》《天地一沙鸥》等,其本人是“杜甫文化推广大使”。本次讲座他从三个维度进行了主题讲述:杜甫的人生、诗圣杜甫的黄河书写、杜甫与黄河文化精神的要义。

关于杜甫的一生,程韬光首先对杜甫的家世背景进行了介绍,随后他将杜甫的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期(1-18岁)、壮游(19-35岁)、困居长安(35-44岁)、陷贼及为官时期(45-48岁)、寓居四川及最后生活(49-59岁)。他认为,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出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在每一个人生阶段中独特的生命体验,逐渐养成其刚正、执著、谦逊、严谨、真诚的个性,忠厚、和善、忧患的意识,铸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共同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指出,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也反映在杜甫的诗歌中,其诗中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壮志凌云,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哀恸,也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怀激烈,还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豁然达观,沉郁顿挫、铿锵凝重的词句史诗般地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救赎史,因此,杜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被公认为“诗圣”,被看作是一个标志时代集大成的诗人——“一个人的史诗,八世纪人类的良心”。

谈到杜甫的黄河书写,程韬光表示,生于黄河岸边河南巩义的杜甫,是黄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作品多次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灿烂文化,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也反映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他分析了黄河书写的历史渊源,从上古的甲骨卜辞到《诗经》《楚辞》,到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再到盛唐的诗歌全盛期,吟咏黄河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但只有到了唐代,黄河才真正成为精神化身或审美客体而予以赞美和吟咏。杜甫作为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在描写黄河时,整体上沉郁内敛,惯于在细微处表露深意,以史笔写风景,将个人身世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以黄河展现国家战事、人民苦难,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那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此外,他也将李杜的黄河书写进行了对比,认为李白笔下的黄河气势奔腾、酣畅淋漓,成为诗歌史上的不朽绝唱,杜甫笔下的黄河沉稳厚重、别出心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与李白的黄河诗堪称“双璧”。

程韬光紧紧围绕黄河精神对“杜甫与黄河文化精神的要义”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作为黄河文化代表的杜甫就是黄河精神的代言人,杜诗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诠释。他认为黄河精神的五个方面在杜甫身上都有着生动鲜明的体现:一是厚德载物、兼爱天下的道德精神,二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三是广纳百川、和合共生的团结精神,四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五是革故鼎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多首杜诗对杜甫身上流淌着的黄河精神进行了充分详尽的解读,令听众在透彻理解杜诗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对杜甫的人格境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程韬光与在场的听众进行了互动交流,精彩解答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监 审:赵慎珠

审 核:张骏如

责 编:王雨晴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