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教育随笔|乡村·教育·乡愁
凡人微语
2024-09-04 18:19:25

 #新星计划4期#   
 #创作挑战赛五期# 
 #顶端秋日创作季# 

       之前曾就《三门峡日报·教育周刊》的一篇约稿文章交换过意见,对东天池学校比较详细的了解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星期天闲来无事,便萌生了到东天池学校看看的想法。与云涛微信私聊,正好在校,欣然前往。
       下午4点多,从新华民生大道出发,再沿平坦的乡村公路,驱车二十余里,便到达目的地。
       由于刚开学,孩子们正在上课。走进校园,宁静而祥和。放眼望去,校园东头的区域有些荒凉,隐约感觉这所学校学生应该不多。
      相谈甚欢。从学校当初的一穷二白,聊到均衡发展时的状况改善,从学校管理的治学理念,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我洗耳恭听云涛兄弟侃侃而谈,时不时我也插上几句。
      了解到学校仅有8个老师,5个教学班,70名学生,仅是一所乡村“麻雀学校”,我不仅肃然起敬,暗暗敬佩。是啊,从言谈举止中,我却看不出他对于这样一所小到不能再小的学校,有任何“得过且过”的想法,反而看到的是对老师对孩子们的肯定与赞赏,对学校发展的清晰思路与规划。
       ​“如果学校能办成寄宿制,将会有近十余名儿童选择留下。可现在的形势,难哪。”李校长眼神中透着光,却流露出几许无奈。我不住点头。
       有思想,有情怀,有远见,有办法,有创新,很实干,对于乡村学校,也有困惑,这是我对他的总体印象与客观评价。
       临走之时,我特意看看他所开设的“动物天地”和劳动基地,有意思,难怪孩子们喜欢。笼舍里,几只兔子窜来跳去,鸡鸭们也以不一样的方式,在迎接主人的到来,“嘎嘎”地叫着,好不热闹。
       “这个区域准备弄个小连廊”。他指着东南角一块劳动基地说道。
       “对,很好,可以顺势而建。只是经费不足,钱从哪出?”我反问一句。
       “简单点吧。”他笑笑。
       学校走到今天,他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很多,可以想像当初的学校有多么破旧。
       走到校门口,两个老师正在布置第二天的新生入学仪式现场。简易而喜庆,令人敬畏。没错,城里大学校的这种仪式,在如此小的学校,也同样被因地制宜,搞得庄重而热烈。只是,有些寒碜。
       夕阳西下,我打道回府,途中一直在想:乡村教育该走向何方?

       周一,东天池学校新生入校仪式如期举行,昨天看到云涛校长发的视频,我再次震撼。
       是的,我所敬畏与震撼的不是别的,恰恰正是对站在中国乡村学校一线的一个普通吹哨人,坚持梦想与追求,全力以赴办好乡村教育的由衷敬重。
       学校不在大与小,学生至上成长为要。能站位学校生存发展全局,积极谋划务实肯干,渴求心中的目标一一实现,能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点燃所有学子学习生活的自信与热情,让孩子们盼着开学乐于留校,充分说明了一点: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
       当然,像东天池学校这样规模的小学而言,全国应该有很多。它们与城里的高大上的学校规模上根本就没有可比性,甚至在常人眼中,还是一所所濒临倒闭的没有前途的学校。可是,恰似这样的学校,还能有这样的办学态度与执著坚持,才令人肃然起敬。   
       与他的交谈时间仓促,却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啊,他所担忧与放不下的何尝不是我曾经的心心念念,他所渴望的又何尝不是我这情怀教育者所热切期盼!因为当初,我曾经工作的那所小学,现在已成历史记忆,当初那篇洋洋洒洒的调研报告,也被尘封在抽屉里。
       只是,处在历史发展滚滚洪流中的当今乡村教育,只能艰难跋涉,乡村情怀教育者们虽殚精竭虑,也只能尽心竭力。对乡村教育的隐忧,也成为当前萦绕在我心头的缕缕乡愁。
       最终,​时间,也只能是时间,会无情地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