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聚焦 | 美术展览风向标:以经典为基 书时代新篇
地道艺术
2024-11-15 15:33:21

《中国美术报》第377期 美术聚焦

美术展览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它们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文化的底蕴。近期,一系列大展、特展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它们以经典为引领,在展览策划、学术研究等方面开拓创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经典重塑 时代新解

经典,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艺术的精髓。在美术展览中,经典作品往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焦点。这些经典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由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共同主办的“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这场展览堪称中国国家画院近期的“重头戏”,展览汇聚了近400件来自全国画院、高校、美术馆的经典藏品和优秀艺术家的佳作。走进展厅,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综合材料、漆画……各种艺术佳作让人目不暇接。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的超凡才华,更透露出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美的独特追求。

在这里,观众能一睹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已故大师的风采,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同时,当代艺术家的新作也毫不逊色,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画卷。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介绍,这次展览从作品挑选到展览布局,都力求展现出新中国成立75年来美术发展的深厚底蕴。展出作品不仅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还涵盖了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发展轨迹,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中国美术发展的长河中,感受其波澜壮阔的历程。

李可染 雨后夕阳图 中国国家画院藏

早在2016年,为促进典藏活化、发挥藏品价值,中国美术馆便将六层内部资料室改造成了藏宝阁。根据展厅特点,藏宝阁不断推出“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小幅作品展,让观众随时可以看到馆藏大师作品。新一期的“宝藏经典 活化精神——中国美术馆经典作品展”,目前仍在展出。该展览选择了中国美术馆馆藏中能反映传统绘画主脉的作品。其题材覆盖山水、花鸟、人物;其技法包含写意、工笔;其类型涵括文人画、院体画。展览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传承对中华文脉延续至今所发挥的决定作用和产生的磅礴力量。

建馆近半个世纪以来,深圳美术馆与全国艺术精英之间建立了深情厚谊。在大量的馆藏书画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艺术家专为深圳美术馆创作的,并且题写了上款:“深圳展览馆存念”“深圳美术馆惠存”“题赠深圳美术馆”……其中包括关山月、黎雄才、吴冠中、陆俨少、谢稚柳、陈佩秋、邵宇、唐云、程十发、宋文治、亚明、吴青霞、陈大羽、周昌谷、王子武等。深圳美术馆基于自身馆藏特色以及这些作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出了“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通过梳理精美的馆藏作品和照片、书信等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美术馆与全国画家密切联系、交往的盛况。

以大师之笔 绘时代新篇

在近期的美术展览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20世纪的艺术大师以他们的笔触,描绘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更是对时代的记录和见证。

傅抱石 雨花台颂 南京博物院藏

20世纪全球风云变幻,中国文化艺术界也迎来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中国山水画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求着创新与突破。傅抱石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成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座丰碑。近期,南京博物院精心策划的“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就是对这位艺术大师最好的致敬。这场即将启幕的特展汇聚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美术馆以及傅抱石纪念馆的珍藏,150余件精选作品引领我们走进傅抱石那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山水世界。从“往往醉后”的诗意盎然,到“换了人间”的壮志豪情,再到“异域行旅”的跨文化探索,直至“不及万一”的深邃思考,每一个篇章都将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李可染在中国山水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年深圳特展”正在深圳美术馆新馆展出。70余件写生及创作作品,跨越了他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不仅展现了李可染对传统中国画技法的精湛掌握,更体现了他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他的写生作品不仅是自然风光的再现,更是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家喻户晓的《万山红遍》,更是以其宏大的构图和热烈的色彩,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林风眠 琵琶仕女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林风眠与吴冠中两位艺术巨匠的展览则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大师对话。他们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探索着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林风眠的仕女、芦塘、秋林,以及现实主义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洞察;而吴冠中的代表作,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构图,诠释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展览现场的小专题设置,更是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两位先生的艺术思想与实践。

吴冠中 故宫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此外,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千里天然微笑处——纪念陈树人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浙江美术馆的“木刻青年—— 一个世纪中的赵延年”纪念特展,以及海派艺术馆的“三吴一冯”之吴子深书画作品展等,同样为艺术爱好者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心灵触动。

这些展览不仅是对艺术大师们卓越成就的致敬,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正如傅抱石先生所言:“艺术是时代的镜子,是历史的见证。”相信观看展览的每位观众都能在艺术的海洋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感动与启迪。

古代书画展 焕发新活力

随着大众对文博领域的热情关注,古代书画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当下,在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历代经典的书画作品,更能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交融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南宋】佚名 百花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浙江省博物馆建馆95周年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11月9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临展厅C开幕。该展览是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精心策划推出,分“追千古”“访山野”“入画境”三个单元展出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等8家收藏单位的15幅宋代绘画真迹、28幅宋画高清图版与39幅现代鸟类摄影作品,并特别推出大型3D动画、沉浸式影院与XR扩展现实互动场景等专题数字展览项目。

15幅难得一见的宋代花鸟画真迹集中展示是此次展览的最大看点,这些真迹是宋代花鸟画的典型代表,既包括了李成、唐希雅、李迪和梁楷等名家作品,也包括了很可能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彩佚名之作;其中既有《花鸟图》《红果绿鹎图》《果熟来禽图》等工细严谨的折枝花鸟,也有《寒鸦图》《宿禽激湍图》《锦雉竹雀图》《琼花珍珠鸡图》《荷塘飞燕图》《春塘禽乐图》等兼工带写的小景花鸟;既有逼真写实的《绣羽鸣春图》,也有吉祥寓意的《牡丹双喜图》《鹌鹑图》;有宋代写生集大成之作《百花图》最华美的绽放,更有写意鼻祖、传奇画家梁楷的《疏柳寒鸦图》和《秋芦飞鹜图》分隔中美两国的首次相聚……这场跨越时空的“问羽”之旅,将带领观众走进宋代神奇隐秘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已举办过包括“江山如画——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展”“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咫尺江山——中国古代山水画手卷展”“传移模写——中国古代经典绘画摹本展”等在内的书画专题展。9月29日,“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开展,这是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以主题文物展的形式解读辽金历史文化,也是辽博史上展出辽金文物最多、辽金一级文物最多、外借辽金文物最多的展览。其中,《山弈候约图》《竹雀双兔图》《瑞鹤图》《二骏图》等辽博馆藏精品书画再度亮相,掀起了新一波的“博物馆跑”。

【辽】佚名 竹雀双兔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据悉,上海博物馆(东馆)全新升级的中国历代书法馆和中国历代绘画馆即将开放,长达一公里的展览动线,从上古至现代的时间跨度,全面覆盖中国书法、绘画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将为书画爱好者提供一场饕餮盛宴。全新的展厅在叙事和展陈方面完全继承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书法、绘画馆的传统,不仅如此,近现代书法、绘画作品的引入更契合展馆“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之名。馆厅面积增加、展柜长度足够,也让新的场馆可以更完整的形式铺开这些书法、绘画名篇,真正做到了“应展尽展”。在即将举办的开馆展中,上海博物馆拿出了“压箱底”的珍贵文物。

就绘画馆来说,单凭元四家的教科书级经典作品放在一起,就值得为展览奔赴一场。但上博何止元四家,五代徐熙《雪竹图轴》、唐孙位《高逸图卷》、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以及几乎从未展出过的南宋《望贤迎驾图轴》,将这些可以独立成展的国宝作品放置于常设展,可见上海博物馆对于书画展览的初心。而在书法馆,开篇晋王羲之《上虞帖》、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和唐怀素《苦笋帖》三幅作品同处一室,很难不让人为之欢呼雀跃。此外,北宋苏轼《祭黄幾道文卷》以及同样来自“宋四家”的北宋米芾《多景楼诗册》也是多年未见的重磅作品,元赵孟頫《十二件行书手札册》为首次公开亮相,且从未曾出版,尤为值得期待。

【唐】孙位 高逸图 上海博物馆藏

美术展览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其时代价值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艺术之美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我们了解社会、感受时代脉搏的重要途径。同时,美术展览的策划与展陈方式上的学术探索也是推动艺术创作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当下的美术展览不难看出,美术展览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着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未来。■

(本报记者刘晶、贺玮、赵墨)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马子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