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争输赢” 与 “斗狠斗气” 就如同两个不和谐的音符,常常扰乱着本应和谐的旋律。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不需要争一时之输赢。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家长和老师们陷入了争输赢、斗狠斗气的怪圈。
当教育的赛场被输赢观念占据,似乎只有那极少数人能够保持清醒,坚守教育的本质。而大多数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竞争的压力所裹挟,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从孩子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你是否也曾见过这样一个情景:
那些对孩子成绩过分焦虑的家长,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买各种习题集,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们就像上紧了发条的小机器,一刻也不得停歇。可问题来了 —— 当大家都拼命地想让孩子在成绩上胜出,都将竞争的压力拉到极限,孩子内心的疲惫和困惑往往被忽视。
这是因为,过度关注输赢的教育并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潜力,最后看上去孩子好像在成绩上有所进步,但却失去了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
01 争输赢成了教育的枷锁。
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场景便是,“妈妈,我这次考试没考好。” 母亲一听,满脸失望,连忙问:“怎么回事?你看人家谁谁谁考了多少分。” 结果小朋友略带沮丧地答:“我已经很努力了。”
这时母亲的表情渐渐严肃:“努力还不够,下次一定要超过他们。”
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你可能凭着自己对输赢的执着,给孩子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出类拔萃,而在真正需要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部分,一旦陷入争输赢的陷阱,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无情压抑。
于是,家长的输赢观念与孩子的成长需求之间,形成了紧张而无奈的局面。
02 教育应远离斗狠斗气。
比如有一位 “严厉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稍有错误就严厉批评。
然而到了另一个班级,一位温和的老师,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教学。一段时间后,这个班级的学生不仅成绩有了提高,而且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并不总是有效。
然而深入了解才发现,那位温和的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陷入斗狠斗气的教育误区。在适当的时候,温和的教育方式终于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尽管在表面上可能不如严厉的方式立竿见影,但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这种表面上的反差,其实正是争输赢、斗狠斗气的教育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之间的暗中较量。
03 回归教育本质,远离输赢与斗气。
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有位老师困惑地问:“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呢?”
另一位老师耐心地解释:“因为我们太过于关注成绩和输赢,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这就像你在种植花朵,如果你只关注花朵的大小和颜色,而不关心土壤、阳光和水分,那么花朵最终会枯萎。
或许,在短期内,争输赢、斗狠斗气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学生取得一些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只有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和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越争输赢、斗狠斗气,教育的效果就越差,这就是现实的写照。
争输赢、斗狠斗气的教育方式虽有一时之效,但最终能让学生茁壮成长的,仍然是那看似无形、却又无比强大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
教育从来不争输赢,更不是斗狠斗气。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和内在动力的激发,而不是仅仅关注成绩和排名。
那如何解决这种 “争输赢、斗狠斗气” 的教育问题呢?
首先,不要盲目追求成绩和输赢。
正所谓 “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和第一名。
其次,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教育应该是充满爱和关怀的,老师和家长应该用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不是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打压学生。
最后,调整心态,接受学生的不完美。学生不是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缺点。我们应该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帮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在教育的漫长旅程中,争输赢、斗狠斗气就像迷雾,会让我们迷失方向;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像灯塔,能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
这场旅程中,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学生取得了多少成绩,而在于学生是否在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是否成为了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