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今日时评丨微专业释放大能量
河南就业
2024-10-09 01:06:03

新闻:

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周末开设的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人气十足。这类专业多由5到10门的课程模块组成,学时以一个学年为主。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3个微专业已迎来首批新生,上班族成为主力。

让微专业助力成长成才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微专业方面已有诸多探索。2022年年初,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六所高校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联合推出“AI+X”微专业;2023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学院启动家庭教育微专业……这些课程不仅让学生足不出校接触到前沿技术,还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为校外的求知者创造了便捷的学习机会,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

微专业广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学内容大多是前沿的实际技能。这些专业通常聚焦新兴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一些学生对这些领域有着浓厚兴趣,有意愿将来从事相关职业,可以通过就读微专业提升这些领域的从业能力。

一些高校的微专业涵盖科学技术、情感教育等多个领域,形式则从传统的校内授课扩展到与企业联合培养。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拓宽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情况来看,拥有微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普遍受到青睐,就业前景广阔,适应能力较强,这也促使很多学生将就读微专业当作为就业增添砝码的新选择。

微专业打破了专业设置的藩篱,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和职场人增加了变换职业发展赛道的机会。“小而精”的微专业,核心课程数量不多,上课时间通常安排在周末或工作日晚上,可有效满足年轻人对灵活高效学习的需求。

也要看到,微专业不是随便就能开设、办好的,其核心在于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而非单纯追求专业数量的增加。高校在设置微专业时,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办学条件。此外,将微专业作为常规专业的有益补充,避免出现微专业喧宾夺主的情况,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就读微专业,是拓宽视野、提升技能的积极“投资”。不过,年轻人也应认识到,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应当在确保学有余力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基础作出选择,避免“贪多嚼不烂”。选好用好微专业,才能更好成长成才。(孔季川)

为职场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微专业指一些学分少、时长短的课程,通常围绕新兴职业领域或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开设。开设微专业,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微专业是高校的自选动作,属于非学历教育。微专业聚焦小切口,目的是为一些热门领域培养专门人才。以自然教育微专业为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拥有自然教育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取得国家自然教育师资格打好基础。未来,学生可以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等自然教育工作。

无论是在校生还是上班族,就读高校微专业,都可以为未来职场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拿上班族来说,自愿给自己“补课”,学到应用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不管是对职场进阶还是寻找新的工作都有帮助。就像去青年夜校、青年午校上课的风潮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一样,去高校就读微专业,为青年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丰富生活提供了新选择。上班族已成为一些微专业的课堂主力再次证明,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旺盛的。

既然微专业属于非学历教育,靠什么赚人气?很大程度上是课程接地气,满足了在校生和上班族的实际需求。有的微专业应用性和针对性很强,既能服务在校生日后求职就业,也有助于上班族适应当前的工作。

高校开设微专业,是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背景和知识能力单一,无法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学习求发展,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高校开设微专业,把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让青年实现“想学就可以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有用就学什么”,通过学习增强本领。

微专业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开好、办好微专业,高校需加强调研与论证,统筹外在需求与自身条件,合理调配资源、组织师资,让开设微专业科学可行。同时,动态调整微专业,既要适时增加新专业,也要及时取消质量差的微专业,持续为青年职业发展赋能。(何勇海)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