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in)。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翻译
大国,(对待其他国家时)要处于谦下的姿态,要具有守雌的胸怀。
天下交往的过程,雌性往往能够靠守静来征服雄性。守静是雌性的本性,适宜保持谦下的姿态。
大国以谦下的姿态对待小国,就能够得到小国(的归附);小国以谦下的姿态对待大国,就可以从大国那里得到好处。因此可以说:大国靠谦下的姿态而征服小国,小国靠谦下的姿态得到利益。
大国想要得到的,无非是兼并小国来增加人口;小国想要得到的,则是归附大国以寻求保护,双方各得所需,大国(得到更多)应该主动放低姿态,处于谦下的位置。
#解读
这一节主要解读国与国交往的原则。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in)。
第一句就点明了这一章的核心观点。
大的国家要象河流一下,要处于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国家和人口涌入。
第八章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然后又提到“居善地”。所谓的“居善地”就是“大邦者,下流也”,大国要放低姿态,要守雌。
第二十三章写到“洼则盈”,第六十六章写到“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都是守雌带来的好处。
第二句话则主动点出了“守雌”的秘诀。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守雌”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观点。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十章:“天门启阖,能守雌乎?”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讲的都是“守雌”的道理。老子认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大道,牝/雌都是比牡/雄更有效的力量。要追求“雌守”而不是“雄强”,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再然后,把自然界的规律代入到国家交往过程中。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中国在这方面有悠久的传统。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中国人征服别的邦国,靠的不是武力。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又能够放低姿态,宽厚待人,别的城邦的人民自然而然就吸引过来了。这就是“悦近来远”的魅力。小国之君也愿意归附,一个可以换取大国的保护,另外在和大国的交往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礼待,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国与国的交往过程中要互致贺礼,大国之君为了彰显泱泱大国的气度,往往回赠的礼物远远大于小国进奉的礼物。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历史上,有几个强盛的王朝,汉朝、唐朝、清朝,莫不如是。我们是宗主国,周边是附庸国。附庸国向宗主国称臣,但在国与国的交往中,附庸国往往得到的好处更多。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这一句话是本章结论。
大国要的是小国的归顺,小国要的是大国的保护。双方各取所需,但大国收获更大,因而,大国应该再积极主动一些,姿态再谦下和善一些,这样更加和谐。
举个通俗的例子,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是女性嫁入男性家庭,别人把女儿都送给你了,你姿态放低一些,多送些彩礼又有什么舍不得的?
当下的中国走的还是这样的路线,中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去国外援建,援建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这样国家的追随和支持。其实,美丽国也有“怀柔”的策略,但他们的“怀柔”没有得到老子的精髓,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援助,还要精神层面的尊重和重视,后者的作用甚至会大于前者,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当下最大的话题是懂王的回归,懂王貌似生猛、莽撞的背后,其实有一些事情也暗合“无为”的神韵。而现在当权的建制派,妄想建造一个以美丽国为首的联合体,满嘴的“公平正义、仁义道德”,玩的却是连横合纵的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