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数字人文背景下秦腔的“数字化”传播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8-22 10:54:38

在数字人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展开,增加了众多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其中,秦腔“数字化”就是传统秦腔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文艺新质态的范例。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秦腔“数字化”的传播策略在各方面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深度变革。数字媒体技术已经使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大幅超越“舞台—剧场—影像”三阶式传统媒介生态位,进入媒介革命主导的全方位深度变革阶段。

艺术策源主体的传播策略

秦腔等传统戏剧的“数字化”架构得到创新性发展,秦腔艺术策源主体不再仅仅依赖剧团和演员。在新媒介生态中,多元化的秦腔“数字化”艺术策源主体改变了秦腔传播策略。媒体技术公司、互联网平台、自媒体和观众等作为多元化艺术策源的新动力,引发了秦腔传播策略的深度变革。

媒体技术公司主导全过程性的传播策略。媒体技术公司一改传统的编剧、剧团为主体的艺术策源格局,深度数字化处理和重组秦腔艺术的数字资源,仅以媒介技术手段就可达成新的秦腔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当下,技术在新媒介生态中的生态位已升至顶位,数字化技术统摄整个艺术生产全过程和最丰厚的艺术资源数据库,对策划、出品、制作、发行、推送均可有效管控,远超传统剧团、演员的主体性功能。

互联网大平台以隐性主体角色改变了纯渠道式传播策略。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交的基础设施,从传播渠道以往的客观、中立立场转向艺术策源和制作主体。简言之,即从渠道转变为主体。在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平台不甘为他人作嫁衣,牢牢掌控内容生产的核心,避免沦为低价值的传播“工具”。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多年积淀的用户基础,以渠道作用掩护隐性主体身份,这一策略使他们的艺术产品可以更加广泛、有效地触达用户群。

观众和自媒体反客为主的传播策略。在秦腔“数字化”过程中,观众的身份由被动接受者跃迁为实时参与主体。在对自媒体设备便捷、自主的操作下,观众一跃成为新型传播者、参与者乃至再创作者。他们与自媒体技术“合谋”,不仅观看、评论秦腔“数字化”作品,还积极参与、互动、分享,并且还创造性改编、剪辑、重组出新颖的秦腔艺术内容和形式。秦腔传播获得全新的动力和更多元的传播路径。

数字技术策应下秦腔传播策略

数字技术策应秦腔“数字化”传播的技术策略变革。这些变革大幅提升了秦腔艺术传播效能,更有利于推动其传承发展。传统秦腔表演受限于实体舞台空间布局和表现形式,难以全面展现秦腔艺术的内涵和魅力。数字技术打破传统表演时间维度和空间局限,不仅能增强传统演出场景的数字技术特效,也能对演剧全过程做数字化创制和编辑。

传统秦腔“数字+”传播策略的演出变革。当下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数字+”已是秦腔传播策略调整的必然。虚实结合的“数字+”秦腔舞台更加多元、生动,艺术表现力极大增强。声光电数字化技术使唱念做打的表现力大幅提升,场景的数字影像化配置和流畅的场景切换高度匹配,融合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具有奇观化的影视效果。

秦腔艺术生产的“全数字化”传播策略变革。当下,全息投影、云技术、AI等技术的运用,使整个秦腔艺术生产实现“全数字化”。全息投影技术高度逼真的虚拟角色“秦筱雅”,就是第一个成功开发的秦腔数字人角色。而云技术则基于全网大数据资源,在文化消费终端实现“切即”服务和音视频资源即时抓取,极大拉升了秦腔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效度。

在云技术的海量投喂下,AI技术也逐渐成熟,其智能化创作、再创作以及表演打破了传统流程,缩短了秦腔从策源到接受、反馈的全过程。西安三意社和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广电《梨园秦声》融媒项目组研发的AI唱秦腔技术正是这一策略的表现。在“全数字化”传播策略下,秦腔艺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巨变。

受众群体转变下的秦腔传播策略

数字技术使新媒介生态圈中的受众群体性质发生质变,传播模式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反馈机制。同时,新媒介技术极大拓展受众年龄层向年轻化兼容;秦腔的地方性也在文旅融合、城市营销的大力推动下,转化为成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游客兴趣的表演艺术。

受众群体性质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身份。在新媒介生态中凭借媒介技术的发达和便捷,受众可以第一时间以评价者、参与者、传播者乃至二次创作者等多元身份做出高效反馈和互动,参与秦腔艺术的传播过程。因此,数字化条件下,面对受众群体性质的变化秦腔传播必须转变策略。“受众”不再只是传统秦腔剧场中的“受”众,而以多元身份在数字媒介中参与秦腔表演的实时互动、剧情选择、角色扮演等,能够获取更加深刻的观感和体验。这种受众主体化的传播策略的转变,使传播速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受众年龄层拓展、兼容年轻一代的策略。秦腔“数字化”创造性转化出新颖的演绎方式和互动体验与服务,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在年轻一代娱乐自我的内驱动力下,秦腔艺术创制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年轻化。

近年出色的秦腔文化产品和服务有:75集动画系列《漫赏秦腔》的上线、AIGC作品创作、3D秦腔电影《三滴血》的上映;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的各种互动式、沉浸式投影、幻影成像;易俗社数字化街区景观设施以及数字衍生品秦腔人物文创产品的上市;数字秦腔旦角“秦筱雅”的横空出世;“秦腔迷”“西部秦声”等APP的上线和应用,全面对接年轻一代审美消费趣味。

在数字化传播策略变革下,秦腔打破地方戏曲的演艺局限,受陕西文旅融合和西安网红城市营销成功的助推,成功吸引了全国、全球游客观众的目光和流量。在面对更大范围观众群时,要注意的是,秦腔传播策略既要保证传统的地域特色,又要创造性转化和吸收适应新观众艺术趣味的元素。吸收、融合不同地方戏曲以及流行音乐等更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营养,借助人们共通的艺术旨趣获取最大传播效益。

2024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秦腔和京剧融合表演的《锁麟囊》非常成功;自媒体改编流行歌曲《忘情水》《罗刹海市》为秦腔唱法的视频火爆全网,以流行音乐风格创作和数字技术配置场景的秦腔戏歌《大秦之风》《长安夜》等都令人惊奇不已。秦腔传播策略已经发生深度变革。

综上所述,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着当代艺术和传媒产业链的深度变革和结构重组,促使它们创新性发展出多元的新型融合艺术。秦腔舞台的演出形式、演出质量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更在传承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数字技术的媒介化应用,秦腔艺术生命和发展获得新的内生动力,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推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系陕西省秦岭(终南)文化重大研究项目“‘绿水青山’:中国画史的秦岭生态图像谱系研究”(2024HZ053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杜琨报纸 张赛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