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晓琴 |叶兆言长篇小说《璩家花园》:以文字渡己渡人
文艺报
2024-11-22 12:09:28

叶兆言长篇小说《璩家花园》:

以文字为舟楫,渡人亦渡己

历史与当下,时代与个人,真爱与虚妄,沉沦与救渡,都是《璩家花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叶兆言的真诚思考。作品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具有时代感的事物并将其意象化,深情书写当代历史与社会文化,刻画人与人之间细致入微的爱,展现了作家以文学渡人渡己的写作初衷。

《璩家花园》,叶兆言著,译林出版社,2024年9月

在长篇小说《璩家花园》中,我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叶兆言。向来惜墨如金的他在小说中引用了《山河图》的原文,这是阳腔目连戏《救母》中最具戏剧性,也是最精彩的一折。阳腔目连戏可追溯至南宋,最早是集体创作,后来融入了文人、学者的创作,亦有多个时代民间艺人的努力,为后来昆剧、徽剧,乃至京剧的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就内容而言,目连救母是个佛教故事,讲述目连始得六通后,欲度化父母,却发现亡母因生前的恶行沦入饿鬼道,于是哀痛万分,集一切力量拯救亡母的故事。这也是佛教中盂兰盆会的来由。在小说中,《山河图》是胡教授抄写并寄给费教授的,费教授收到邮件时,正遇上一个特殊时期的开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抄写、阅读目连戏《救母》显出了特殊的意义。这处落笔特别值得注意,因为目连救母的主题也可看作《璩家花园》的主题,那就是“救渡”。

叶兆言在小说中并没有重述目连救母的故事,而是以一种互文的方式展开故事原型的反向书写。天井的母亲名叫江慕莲,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一开始嫁给了一位出身黄埔军校的军官,军官在战争中离世,她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为了生存,想找个人结婚。一开始她选择的是费教授,后来费教授看破了她的意图,将她介绍给了天井的父亲民有。她在与民有的纠缠中精神越来越不正常,不止一次自杀,最终在民有一岁生日时跳水而亡。慕莲的读音和目连是一样的,然而,当代的“目连”是缺席的,天井的记忆中没有母亲的印象,没有得到过母爱,甚至连母亲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小说中没有目连,自然没有目连救母,却有“目连”(江慕莲)之子(天井)救父。民有后来娶了有文艺气质的倪英文为妻,表面上过着美好的生活,实际却不甘现状,在50岁时因嫖娼被抓。这件事对倪英文的打击很大,她一开始觉得民有和电影、小说里的右派分子一样高大,后来发现不太一样,但没想到他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最后,天井把民有从派出所领了回来,这是一种反向的互文,目连救母变成了天井救父。

人与人之间的爱也是叶兆言一直书写的主题。一个人的爱——不论是亲人之间的爱还是男女之爱,必须有一个着落,要落在具体的实处。叶兆言曾在一个采访视频中说,他陪外地朋友在南京四处走访的时候发现了祖宗祠,这让他开始思考并书写当代中国的普通家庭、普通人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于是就有了《璩家花园》。小说中,有人的爱有着落,有人的爱却无处安放。江慕莲的爱就没有着落,而天井的爱落在了自己的家庭与亲人身上。当众人都在猜测天井的儿子璩达可能是他的妻子阿四和前男友的孩子时,天井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叶兆言并没有写得很清晰,只写天井对儿子特别用心,做起了全职陪读。天井的目标并不高,只希望璩达能考上一本,还偷偷去鸡鸣寺祈福。遗憾的是,璩达没考上一本,但天井没有责怪璩达,反倒后悔自己祈福去得太晚。这个细节是让人感动的,叶兆言通过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细节书写当代中国人的亲情和家庭,小说中的细节合在一起,就是当代版的目连救母。《璩家花园》最终指向一个终极问题,即,作家如何渡己渡人?对把写作当作自己生命的作家来说,渡己渡人的方式就是以文字为舟楫。看清这个主题之后再回过头看小说,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叶兆言在小说扉页上引用了陈寅恪在1957年题王国维《人间词》及《人间词话》新刊本的诗,这诗也是叶兆言对自己的写作的一种慨叹:世运如潮,文章得失,风云变幻,人间词话。《璩家花园》表面上写南京一座老宅院,两个平民家庭的故事,实则牵涉近70年的历史沉浮,这与叶兆言之前的小说不同处在于,运用一种沉静的低音来写人物命运的起落,70年间中国的社会变迁都在其中。《璩家花园》是以时间来结构小说的,但并不以时间的自然顺序来结构,而是采用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双线并行的方式,显现出作家对历史的独特书写,准确说,就是一个先锋作家对当代历史朴素而深刻的书写。作家写历史中的个体难,写当代历史中的个体更难,《璩家花园》中的人不是几个,而是几代:民有、天井、璩达、璩达的儿子……代际的更迭、人世的变迁,皆是叶兆言书写历史、思考历史的具象呈现。璩家花园曾经是南京的繁华之地,到民有这一代时,还能看到一点当年繁华过的残影;到了天井这一代时,能见到的只有脏兮兮的小街巷和乱糟糟的大杂院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句话来形容璩家花园最为应景。天地间自有兴衰浮沉,是非成败,黍离麦秀寻常事,这是历史的真相,也可看作叶兆言的历史观。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很值得探究,比如费教授,他的日记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叶兆言写道:“璩家花园的光荣历史,就像费先生的日记,可能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曾被人用文字用照片记录,但是说不存在,就不存在,说烟消云散,立刻荡然无存。”将璩家花园的历史比喻成费教授的日记,也是叶兆言历史观的一种呈现。费教授在日记中不停地写自己和江慕莲的事情,写了还要反思。让人意料不到的是,他的日记被人丢了,且没有在同一个地方被销毁,而是被丢在各个垃圾桶里,随风而去。这是个隐喻,费教授这一代人成长和生活于特殊年代,他们的人生记忆无迹可寻,散落在南京的各个角落。

天井也是一个独特的人物,他的名字很有象征意味。从建筑学领域来看,天井是一个名词、一种客观存在,天井是狭窄的,但透过它能看见天空,以及天空上的一切。某种程度上,叶兆言的《璩家花园》就是南京历史与社会文化的一个天井,透过它,可以看到南京的当代历史,也可以看到尘泥中的芸芸众生。而人物天井少时多少有些愚痴,长大后才慢慢开窍,但品性依然淳良,对人宽厚,对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总会反思。比如他读托尔斯泰的《复活》,读到有关坏的行为和思想的关系时,即刻开始反省,认真回忆自己的坏思想、反思自己的坏行为,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罪。小说中有关《复活》的内容可以看作一种互文。《璩家花园》中运用了大量的互文,除了前文提到的阳腔目连戏《救母》,还有《第八个铜像》等,以一种潜文本的方式完成了小说的叙事功能。

《璩家花园》中,那个熟悉的叶兆言还在。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具有时代感的事物并将其意象化,是叶兆言的一贯风格。小说中的蝴蝶牌缝纫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意象,牵涉着世事人心、时代风云。小说第一章写李择佳特别想拥有一台缝纫机,民有为了与她结婚想方设法买蝴蝶牌缝纫机,紧随其后的人事则因缝纫机生发开来。在那个时代,缝纫机是贵重物品,普通人家想买没那么容易,民有为此想尽各种办法,甚至让天井去偷费教授的钱。李择佳知道真相后没有嫁给民有,民有也没有买成缝纫机。后来,这二人成了儿女亲家,李择佳的女儿阿四在快60岁的时候进了监狱,成了一名优秀的缝纫女工。车间里的缝纫机特别多,阿四说要是母亲看到会很高兴。物是人非,时空转移,缝纫机已经不再贵重,成了一个过去时代的标志。

历史与当下,时代与个人,真爱与虚妄,沉沦与救渡,都是《璩家花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叶兆言的真诚思考。叶兆言在这部书的后记中写道:“《璩家花园》是我写得最长的一部小说,与此前的小说不太一样,我只是想把它留给女儿。”他还说:“对我来说,写作行为就是杜康,能写犹如能喝,能写就好,我已经很知足。”可见,写作是叶兆言用以解忧的最佳方式。最后,他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形容自己的写作决心。读到这里,再回想小说中引用过的《山河图》,便知道叶兆言写《璩家花园》的初衷了,那就是以文字渡己渡人——这也是一个作家能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温馨提示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文艺报1949”公众号推送的消息。

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

▶点击手机右上角“. . .”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的推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联系邮箱

新闻部:wybxinwen@sina.com

艺术部:wybart2024@163.com

副刊部:wybfkb@126.com

“文学评论”版:wybwxb@vip.126.com

“理论与争鸣”版:wyblilun@163.com

“世界文坛”版:imsoha@163.com

“少数民族文艺”专刊:wybssmz@126.com

“网络文艺”专刊:wybwlwy@163.com

“科幻”专刊:912230576@qq.com

《作家通讯》:zjtxwyb@126.com

会员地址信息变更:1876960953@qq.com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4年11月22日2版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